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件(共30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件(共30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
一.遥感(RS)
1.概念:(遥远感知)
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传感器
航空遥感(感知范围 ,分辨率 。)
航天遥感(感知范围 ,分辨率 。)




2.遥感技术原理
地物在不断地吸收、发射(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装置,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树木
水体
草丛
裸露的
地表
路面
建筑物
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是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
3.主要环节: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
传输
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
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4.遥感的特点
思考1: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人工实地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
花费时间
时效性
连续性
调查人员
调查成本
调查范围


差(慢)
好(快)




小,有些地方不能人工调查
广,能获得人眼看不到的信息
差,不能全天候观测
好,能全天候观测
材料: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暴雨引起的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阻碍着救援工作的进行。
遥感的特点:
(1)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
(2)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质量高;
(3)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10月4日
10月5日
10月6日
10月7日
◆实时监测台风、洪涝等灾害的形成过程
5.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汶川5.12地震前后RS影像对比
◆快速识别地震等灾害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
意大利的威尼斯
澳大利亚的皮尔布拉的鲸背铁矿山
亚马孙被大规模砍伐的热带雨林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看”
1.概念: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 的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NSS)
欧盟研制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SNS)。
2.全球4大卫星导航系统
空间部分—
卫星星座
3.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
信号接收机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由35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中国的导航系统采用混合星座,在地球同步轨道(36000公里高)上多了五颗星是为了增加中国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而且据说这五颗星整合了通讯和红外侦察等功能,这两种功能美俄欧的定位系统都没有;另外在太阳同步轨道(数百公里高)加了几颗星,增强了地面信号强度以提升战时抗干扰能力,而美俄欧的所有卫星都部署在24000公里高的中地球轨道,地面接收到的信号很弱,战时极易受到干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共发射55颗卫星
用户系统--GPS接收机
经纬度位置
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用户系统--GPS接收机
地面监控部分
3、功能:
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4、特点:
(1)全能性:
(2)全球性:
(3)全天候:
(4)连续性:
(5)实时性:
应用于陆地、海洋、航空、航天等各领域。
全球各地
不受白天、黑夜、天气等的影响。
各种情况下,不间断
与某事发生、发展过程同时
任何点的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
可以进行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缩短救援搜救时间。
5.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概念: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2.GIS的强大功能
“想”
应用领域非常广: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数据输入与处理
制图与产品输出
数据存储与管理
空间查询与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根据不同目的对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
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描述某个主题的数据,如道路、村庄、河流等。这些图层可通过位置叠加组合在一起,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实际应用价值的图片、数据及文字信息。
例如:
利用R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3、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1.对比灾害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在灾后图中勾勒出泥石流的范围。
2.如果估算泥石流冲毁的住宅数量,还需要哪些信息?
3.完成第2题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
活动
灾区住宅分布图、住宅密度图及相应的比例尺。
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查询、分析等功能。
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IS的区别:
R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IS
获取影像信息(眼睛)
空间定位和导航(脚)
地理数据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大脑)
方法提升
资料分析
1.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地域差异大。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2.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南部为旱灾多发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区;
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及西北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
东南沿海为台风多发区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资料2 我国中央救灾物质储备库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18个中央救灾物质储备库,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福州、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昆明、拉萨、渭南、兰州、格尔木、乌鲁木齐和喀什。为实现“自然灾害发生24个小时之内,受灾民众得到初步救助,确保受灾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这一基本目标,国家将继续进行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
分布不均,集中在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西部地区储备点相对较少。
知识拓展●资料3 中央救灾物质成都储备库
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
中央救灾物质成都储备库是我国阵容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应急能力最强、管理最现代化的主要救灾物质储备库。这个储备库辐射西南地区,总占地面积10 公顷,总有效库容3.7万立方米,拥有近万个货位,储备了帐篷、棉被、棉衣裤等救灾物质和冲锋舟、橡皮艇,救生圈、发电机、挖掘机等应急救援工具。
【资料分析】
1.为什么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援物质储备库?
2.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有没有救灾物质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资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
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南的储备库,交通便利,24小时内可以到达西南部任何一个灾害发生地。储备库离成雅高速3.2公里,与双流机场第二货站仅一街之隔,紧急情况时储备库自身的两个直升机停机坪可以直接运送物质。
对策和建议
结合左图,体会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质储备库的分布规律,并对拟建中央救灾物质储备库的选址提出合理建议。
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即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多。
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考虑以下条件:
(1)距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近;
(2)交通便利;
(3)各种救灾物质丰富;
(4)医疗等基础设施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