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防灾减灾课件(共43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防灾减灾课件(共43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国家、政府-----
家庭、个人-----
二、自救与互救
一、防灾减灾手段
国家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防灾减灾工作:
(一)灾害监测
(二)灾害防御
(三)灾害救援与救助
(四)灾后恢复
(一)灾害监测
建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人造卫星
一、防灾减灾手段
地震台
自动气象站
黄河龙门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案例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警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如电视、广播、短信等)发出警报。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
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例如,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8秒为成都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成都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然而,受地震台网密度等因素限制,我国目前尚难做到对每次地震的精确预警。
(二)灾害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制定和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一、防灾减灾手段
三峡水库、大坝
防洪:
黄河大堤
防洪:
海防大堤
防风暴潮等:
防滑坡、崩塌等:
挡土墙
沿海防护林
防台风、风暴潮等:
三北防护林
防风沙等: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防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2)灾害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制定和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一、防灾减灾手段
5部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气象法等。
9部行政法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三)灾害救援与救助
按照国家有关应急预案,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
尽快稳定社会秩序,
救治伤员,
展开心理援助。
一、防灾减灾手段
(四)灾后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一、防灾减灾手段
二、自救与互救
(一)灾前准备
(二)灾中救助
(三)灾后自我保护
(一)灾前准备——以洪涝、台风、地震为例
①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二、自救与互救
(一)灾前准备——以洪涝、台风、地震为例
①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二、自救与互救
②震前准备:
应急救援包,
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
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
树立防震意识等。
应急救援包
水、食品、医疗用品、自救互救工具、生活卫生用品
二、自救与互救
(二)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二、自救与互救
(二)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二、自救与互救
(二)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 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二、自救与互救
(二)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 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4.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如对别人进行救助,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三)灾后自我保护
①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②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二、自救与互救
一、防灾减灾手段
国家、政府--
家庭、个人--
二、自救与互救
(一)灾害监测
(二)灾害防御
(三)灾害救援与救助
(四)灾后恢复
(一)灾前准备
(二)灾中救助
(三)灾后自我保护
第三节 防灾减灾
国家地震救援队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中国地震局专家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协调、技术指导与保障工作;
第二部分: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主要从事搜索、营救和保障工作;
第三部分: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紧急医疗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
一般分布在城郊区,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
应急避难所必须在闲时利用微救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让应急避难所一处多用,提升市民防灾应急意识。
巩固训练
1.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D
D
1.答案:(1)D; (2)D
解析:(1)根据“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误;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误;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
(2)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误;“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误。故选D。
2.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所示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 )
A.灾害监测 B.灾害救援
C.灾害防御 D.灾害自救
(2)图中所示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寒潮灾害 B.滑坡泥石流
C.洪涝灾害 D.台风灾害
C
B
2.答案:(1)C;(2)B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内容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作用。图中有网格状工程、拦坝工程,属于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灾害防御,且属于工程性的灾害防御。故选C。
(2)根据图示工程措施的主要特点(拦截山上的落石等),判断其针对的主要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故选B。
3.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拍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监测工作
C.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逃生时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
C
D
3.答案:(1)C;(2)D
解析:(1)判断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本质是考查泥石流和洪灾的形成条件。甲、乙、丁三幅图中的聚落位于出山口处,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丙聚落位于山脊旁,且海拔高于河流,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故选C。
(2)考查应对泥石流灾害的逃生方法。由于泥石流多沿山谷自上而下流动,逃生时要避开泥石流的流动区域。因此,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是正确方法,D正确。较陡山体凹坡也容易发生泥石流,A错误。泥石流的监测应在泥石流沟谷上游,B错误。故选D。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