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5.2 生活中的透镜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凸透镜在三种常见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 经历制作简易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 通过了解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透镜,培养乐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学习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学习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放大/缩小)、倒立(倒立/正立)的、实(虚/实)像。
2.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放大/缩小)、倒立(倒立/正立)的、实(虚/实)像。
3. 放大镜实际上是一个短(长/短)焦距的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放大/缩小)、倒立(倒立/正立)的、实(虚/实)像。
4. 实像是由实际光会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选填“能”或“不能”),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选填“同侧”或“异侧”);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或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合作探究】
探究一、照相机
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及作用
主要构造有:镜头、快门、光圈、调焦环、胶片等。
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1)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到成像作用。
(2)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3)光圈: 控制进光量的多少.
(4)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调节像距。
(5)胶片:相当于涂有感光材料的光屏。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大于/小于)镜头的焦距,在胶卷上得到倒立(倒立/正立)、缩小(放大/缩小)的实(虚/实)像。
照相机原理示意图
3. 照相机的信息(图像)存储
(1)传统相机用胶片(胶卷)
传统相机用胶片,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被记录在胶片上。
(2)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
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感光元件)替代胶片作为成像的光屏并记录像的信息,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想一想】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总结】
(1)照相机成缩小(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大于/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异(同/异)侧。
(4)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以上均选填“小”或“大”)。
5.照相机的调节
【做一做】使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物体的像,观察镜头的伸缩情况。
【分析】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结论】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后缩/前伸),离胶片近(远/近)一些,此时的像比较小。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此时的像要变大一些。
【想想议议】小明用照相机拍摄照片时,发现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镜头内(如图甲所示);后来他对照相机进行了调节后就照出了“全家福”(如图乙),他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呢?
【解析】甲图中同学的像比乙图的大,所以为了照出“全家福”,应该使像变小;则需要使照相机远离同学(远离/靠近),同时镜头后缩(后缩/前伸)。
6.自制模型照相机
【做一做】用两个粗细相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并能前后滑动(如图),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试一试】①把模型相机的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前后滑动纸筒,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②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
【总结】模型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物体离镜头越近,像越大,离镜头越远。
指出实物照相机在拍照时把半透明纸换成感光胶片,通过感光就可以获得照相底片了。
【例题1】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凸透,缩小,倒立,实。
【解析】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教学中的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例题2】如图,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
(1)在取材时,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的材料是_______(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膜;
(2)观察时,应选择____(填“亮”或“暗”)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
(3)小明用自制的照相机先拍摄到了远处的物体清晰的像,再拍摄近处物体时,应将两筒间的距离变______;观察到膜上的像变 ______。(两空填“小”“大”或“不变”)
【答案】(1)半透明;(2)亮;(3)大,大。
【解析】(1)自制照相机模型时,为了既能承接像,又能观察到像,应用半透明薄膜做光屏。
(2)为了能在半透明膜上成清晰的像,选择亮的物体做观察对象较好。
(3)小明用自制的照相机先拍摄到了远处的物体,再拍摄近处物体时,即物距减小,像距应增大,薄膜上的像变大,则应将两筒间的距离变大。
探究二、投影仪
【看一看】观察常用的投影仪(或幻灯机),看看它的结构,想想它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1. 投影仪简介
是提供大尺寸画面的投影式光学仪器。可用于放映事先制作或现场书写的各种大尺寸投影单片或卷片,以及用透明材料制作的投影教具等。
现在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同计算机、VCD、DVD、游戏机、DV等相连接,电脑上的字图或视频通过投影仪被放大。
2.投影仪的主要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由镜头、灯泡、投影片、平面镜、屏幕等组成(如下图所示)。
(1)镜头:是一个凸透镜,起成像作用。
(2)螺纹透镜:相当于凸透镜,起作用是会聚光,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3)反光镜:使光集中向一个方向射出,使屏幕上像较亮。
(4)屏幕:相当于光屏,承接像。
(5)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倒正。
【实验现象】像是放大的(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像是倒立的(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结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倒立/正立)、放大(放大/缩小)的 实 (虚/实)像。
投影仪结构示意图 投影仪原理示意图
4.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2)物距(投影片到透镜的距离)小于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异侧。
(4)物体离镜头近,像变大,离镜头远;物体离镜头远,像变小,变近。
5.投影仪的调节
【想一想】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大些,应怎样做?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小些,应怎样做?为了在屏幕上成正立的像,胶片应怎样放?
【归纳】
(1)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大些,胶片靠近镜头,同时投影仪远离屏幕;要使屏幕上的像小些,胶片远离镜头,同时投影仪靠近屏幕(以上均选填“远离”或“靠近”)。
(2)为了在屏幕上成正立的像,要把胶片倒放(选填“倒放”或“正放”)。
【例题3】如图所示,若要增大屏幕上的像,则像距要增大,屏幕固定时投影仪要向____(“左”或“右”)移;同时物距要减小,镜头要向_____(“上”或“下”)调。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使像成在屏幕上,不改变像的大小。
【答案】右,下,改变光路。
【解析】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则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屏幕固定时投影仪要向后移;物距要减小,镜头要向下调。
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探究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进行实验】
①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间的距离(由近逐渐变远),观察字的放大情况。
②在放大镜后面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是否会出现像。
【实验现象】①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大/小),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再继续移远凸透镜,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
②在放大镜后面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会/不会)出现像。
【结论】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放大/缩小),字是正立(正立/倒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它是利用了凸透镜能成放大的虚(虚/实)像这一原理,实际上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放大镜成像 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2.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1)放大镜成放大、正立(正立/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同侧/侧异)。
3. 放大镜的调节
使像变大时,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大些。使像变小时,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减小些。
4. 生活中的放大镜
【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放大镜?列举几例?
【归纳】以下面几例进行分析。
鱼缸 水滴 体温计外壁做成三棱柱
(1)若鱼在鱼缸左侧,则右侧部分相当于放大镜,看到的“鱼”比实际的大。
(2)水滴滴在树叶上,由于张力作用,形成半圆形,相当于放大镜,看到的物体比实际的大。
(3)体温计的直管做得很细,而且水银是银白色的,很难看清楚液柱的高度。把玻璃外壁做成三棱柱的样子,从侧面看过去,相当于凸透镜,起到放大的作用。
【例题4】透过球形的透明玻璃鱼缸看水中的鱼要比真实的鱼_____(填“大”或“小”),其原因是装水的球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所看到的“鱼”是鱼的____像。(填“实”或“虚”)
【答案】大,凸透镜,虚。
【解析】 因为球形鱼缸盛水后鱼的身体和鱼缸壁之间形成了水凸透镜,鱼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所以从球形鱼缸的外侧看缸里养的金鱼比真实的鱼要大得多。
探究四、 实像和虚像
【想一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吗?
【归纳】照相机和投影仪成的像能(能/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异侧(同侧/异侧),像是倒立(倒立/正立)的。
放大镜所成的像不能(能/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同侧/异侧),像是正立(倒立/正立)的。
1. 实像:
是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如果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就能够承接到所成的像。这种像叫作实像。
例如,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实像,是由实际光会聚而成的,能成在光屏上(能/不能),物、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倒立/正立)的。。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
成实像的实例:小孔成像、照相机成像、投影仪成像、电影银幕上的像。
2. 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出射的光没有会聚,光屏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出的,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的实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折射所成的像;放大镜所成的像。
3.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① 能在光屏上呈现 ②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①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②由光的反向延长线 会聚而成的像
【例题5】如图所示的是小东使用放大镜欣赏邮票时的情境。下列光路图能反映其成像原理的是(  )
【答案】C。
【解析】使用放大镜欣赏邮票时的情境属于凸透镜成像,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A.图中为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为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蜡烛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图中蜡烛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精讲点拨】
1.重视模型照相机的制作。在学习照相机原理时,往往由于看不到照相机的实际结构而感到索然无味。这时,通过自制模型照相机,对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型照相机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材料也容易准备。
2. 对照相机的结构大体了解即可,重点是知道成像的特点,并且会“调焦”,即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会清晰。
3.正确理解投影仪成“倒立的像”: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要得到正立的像,需要把投影片倒放。
4.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在焦点以内,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5.实像既能显示在光屏上,又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显示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看到。
【归纳整理】
器材 成像特点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放大或缩小 缩小 放大 放大
正立或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实像或虚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同侧或异侧 异 异 同
像距与物距 像距小于物距 像距大于物距 像距大于物距
成像示意图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用放大镜观察一只蚂蚁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与近视眼镜用同种透镜
B.放大镜靠近蚂蚁时像变大
C.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D.此时看到蚂蚁的像是实像
【答案】C。
【解析】A.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CD.用放大镜观察小蚂蚁的形体时,观察到蚂蚁的像是正立的,所以蚂蚁到放大镜的距离要小于焦距,这样才可以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所以放大镜靠近蚂蚁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所成的像变小,故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2.周末小琳陪妈妈逛商城时,看到许多商场店家把广告用灯打到地面上。她查阅得知这是一款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由图中信息可知,地面上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答案】 倒立 放大
【详解】投影灯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相当于投影仪的成像情况。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 现在的教室作为标准化考场,都安装了如图所示的电子监控器,其主要由光学系统和光电转换系统两部分组成。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经光电转换系统转换成电信号并输送到监控中心。其中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  )
A.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实像 B.凹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C.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 D.凹透镜成到立放大虚像
【答案】C
【详解】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小明同学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情况进行了比较后,他认为这三种仪器所成的像具有如下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 实像都和物体分别居于透镜两侧
B. 虚像都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一侧
C.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D. 虚像都是放大的,实像都是缩小的
【答案】D.
【解析】照相机、投影仪及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实像都是倒立,且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异侧;虚像是正立的,且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同侧;虚像是放大的;实像有缩小的也有放大的。所以D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 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小红得到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他和“冰墩墩”一起完成了几个光学实验,下列描述与实验情景不相符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由光的反射形成 B.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是虚像
C.小孔成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D.岸上看到水中的实像比物体位置高
【答案】D
【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与实验情景相符,故A不符合题意;
B.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实验情景相符,故B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光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时,成倒立的实像,与实验情景相符,故C不符合题意;
D.岸上看到水中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 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宇航员王亚平制做了一个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C. 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近,“倒影”会变小
D. 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倒影”会变大
【答案】A。
【解析】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她在水球中的“倒影”,是凸透镜成的实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倒影”是实像,可呈现在光屏上,故B错误。当她距水球变近时,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变大,即“倒影”会变大;反之,“倒影”会变小,故C、D错误。所以选A.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