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的地貌第二课时课件(共56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常见的地貌第二课时课件(共56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三、风沙地貌
1.定义: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
2.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鸣沙山月牙泉
风蚀柱
3.风力侵蚀地貌
(1)形成过程:
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沙漠、戈壁广布;
风力大而且频繁;
岩石各部位的岩性不同;
风以及其所带的沙石长期摩擦和冲击岩石。
(2)常见风蚀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成因
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风蚀垄槽)、风蚀洼地等
风蚀柱
雅丹地貌
景观特征:垂直竖立的孤立石柱。
成因:是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而形成的
风蚀柱
景观特征:突起的孤立岩石;
呈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成因:受重力作用,近地表气流中含沙量多,下部磨蚀作用强烈;
若下部岩性比上部软,则下部更易被侵蚀;
风蚀柱就更容易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魔鬼城
景观特征:
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走向与风向一致
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成因: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
风蚀洼地
风蚀谷
风蚀壁龛
3.风力侵蚀地貌
(1)形成过程:
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沙漠、戈壁广布;
风力大而且频繁;
岩石各部位的岩性不同;
风以及其所带的沙石长期摩擦和冲击岩石。
(2)常见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风蚀垄槽)、风蚀洼地等
小结
地貌 景观特点 成因 分布
风蚀柱 垂直竖立的孤立石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而成 西北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 呈上宽下窄的蘑菇状。 ①受重力作用,近地表气流中含沙量多,下部磨蚀作用强烈; ②若下部岩性比上部软,则下部更易被侵蚀。 雅丹 ①不规则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②走向与风向一致 ③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④有些外观如城堡,称魔鬼城。 ①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因干涸而裂开, ②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 4.风力堆积地貌
(1)形成过程: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2)常见风积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成因
沙丘链
沙丘
包括新月形沙丘、沙丘链、蜂窝状沙丘、纵向沙垄等。
新月形沙丘
多种风向,写风力较均衡
(a)受单一主风向影响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b)受另一风向的影响新月形沙丘发生变形;
(c)在主风向控制下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变形;
(d)在主次两种风向的共同作用下,新月形沙丘一翼伸长;
(e)新月形沙丘伸长的一翼与其他新月形沙丘相接,形成连绵的沙垄。
新月形沙丘
景观特征:平面形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成因: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
判断风向?
沙丘链
形成: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
与风向关系: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沙丘链
判断风向?
思考:
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沙丘链多沿与其方向垂直的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2. 根据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颗粒由大到小即为风向。
如何判断风向?
根据沙丘。
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河谷沙丘
湖岸沙丘
只有干旱、半干旱地区才能形成沙丘吗?
NO!
沙丘形成条件:
充足的沙源
几乎没有植被
风向稳定的盛行风
地点:湖滨、海滨、河滨
河北秦皇岛昌黎海岸沙丘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mm,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此处河谷较宽,河道弯曲,有沙洲和河漫滩。
(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江心洲
此处河谷宽,流速缓,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沙源。
(3)推测该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东南风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mm,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4)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8分)
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雅鲁藏布江处于枯水期,江心洲、河滩沙粒裸露,
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
大风将江心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吹到江边,受山地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近年来,随着鄱阳湖面积缩小,湖畔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山,一湖清水、金黄沙山一起构成了黄绿相间的“山水沙漠”。结合鄱阳湖附近沙山分布示意图,尝试从外力作用分析沙山的形成原因。
答案:
1、鄱阳湖流域多低山丘陵,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2、大量泥沙被河流搬运到湖区沉积。
3.冬季湖泊水位低,湖盆裸露,
4、冬季风强劲,将湖盆裸露的泥沙搬至沿岸堆积。
沙丘 流动沙丘 静止沙丘
形成 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 沙丘上长有植被,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
特点 具有斜层理构造 具有上下层理构造
风力堆积地貌—案例思考
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措施之一:种草植树。
缓坡:种草,以固定沙源;
陡坡: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缓坡不断侵蚀,植被根部容易出露,造林不易存活。
草种在什么位置?树种在什么位置?
除植树种草外,人们还常用草方格、石方格等延缓沙丘的流动。
风积地貌
概念:
1.危害:埋没房屋、道路、侵占农田、牧场。
总结:
流动沙丘
2.治理措施:植树种草、草方格固沙、石方格固沙。
缓坡:种草,以固定沙源;
陡坡: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缓坡不断侵蚀,植被根部容易出露,造林不易存活。
3.草种位置?树种位置?
4.风力堆积地貌
(1)形成过程: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2)沙丘形成条件:
沙源+风+几乎没有植被
(3)常见地貌:
小结
风积地貌 景观特点 成因 分布 对人类影响
沙丘 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状如新月。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堆积形成。 1.西北 2.河滨、湖滨、海滨 流动沙丘:
1.危害:
埋没房屋、道路、侵占农田、牧场。
2.治理措施:
植树种草、草方格固沙、石方格固沙。
3.植树种草位置:
①缓坡:种草,以固定沙源;
②陡坡: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沙丘链 链状;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 沙丘,包括新月形沙丘、沙丘链、蜂窝状沙丘、纵向沙垄等。
三、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
2.分布:①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风力侵蚀地貌
(1)形成过程:
(2)常见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成因
4.风力堆积地貌
(1)形成过程:
(2)常见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成因、判断风向
②多沙的湖滨、海滨、河滨
(3)沙丘形成条件:沙源、风、几乎没有植被
(4)流动沙丘:危害、措施、植树种草的位置
小结
风沙地貌 景观特点 成因 分布 对人类影响
风蚀地貌 风蚀柱 垂直竖立的孤立石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而成 西北干旱区 流动沙丘:
1.危害:
埋没房屋、道路、侵占农田、牧场。
2.治理措施:植树种草、草方格固沙、石方格固沙。
3.植树种草位置:
①缓坡:种草,以固定沙源;
②陡坡: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 呈上宽下窄的蘑菇状。 ①受重力作用,近地表气流中含沙量多,下部磨蚀作用强烈; ②若下部岩性比上部软,则下部更易被侵蚀。 雅丹地貌 ①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②走向与风向一致 ③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④有些外观如同城堡,称魔鬼城。 ①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因干涸而裂开, ②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 风积地貌--- 沙丘 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状如新月。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堆积形成。 1.西北干旱区 2.河滨、湖滨、海滨 沙丘链 链状;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 四、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四、海岸地貌
2.海蚀地貌
(1)形成过程:基岩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常见地貌类型、景观特点、成因
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穴
海蚀平台
海蚀窗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崖
海蚀地貌形成
底部侵蚀形成海蚀穴
顶部坍塌形成
海蚀崖
海岬两侧海蚀穴连通,
形成海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塌,
形成海蚀柱
我国分布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浙江、福建、台湾东部
侵蚀,不断后退,
前方形成海蚀平台
揭秘: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风蚀柱 海蚀柱?
海蚀柱
3.海积地貌
(1)形成过程: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等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貌。
(2)常见地貌类型、景观特点、成因
①海滩:堆积物与海岸完全相连
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②沙坝:堆积物与海岸完全不相连
③沙咀:一端与海岸相连
④贝壳堤:淤泥质海岸平原上由海生贝壳碎屑和细沙、粉沙组成的一种滨岸堤。
⑤潟湖:被沙咀、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离岸坝
沙嘴
五、冰川地貌
1.世界冰川分布
高纬度、高海拔
补充知识:
2.我国冰川分布
青藏高原、天山山区
3.冰川的概念:
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集聚,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而且长期存在并具有运动特性的自然冰体。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叫冰川,不流动的冰体叫冰川冰。
4.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与冰积地貌。
拔蚀作用:在冰川运动的过程中冰体将与其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拔起并带走的过程。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谷地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的过程。
一、 冰川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冰蚀地貌:
冰斗、角峰与刃脊、冰蚀谷(U)、峡湾
冰斗:
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的洼地
角峰:
刃脊:
棱角状陡峻山峰
刀刃状锯齿形山脊
U 形谷
U 形谷:
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峡湾:
典型分布区:挪威西海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巨大的冰川侵蚀海岸,形成一道道U形谷,
而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U形谷,便形成了峡湾
二、 冰积(碛)地貌
随着冰川的融化衰退,冰碛物也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碛地貌,及冰水冰湖堆积 。
特征
大小混杂
冰川融水与冰碛物
冰碛物
明永冰川
冰碛丘陵:
典型地区:波德平原
五、冰川地貌
主要分布在
类型 典型地貌 地貌特点
冰川侵蚀地貌 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的洼地
棱角状陡峻山峰
刀刃状锯齿形山脊
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峡湾 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
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 杂乱堆积,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冰斗
角峰
刃脊
U型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型谷 B.水流湍急
C.为“V”型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A
C
下为某地河流、湖泊发展的四个阶段。读图,完成3~4题。
3. 四个阶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④①
4. 仅考虑河流作用,与②阶段相比,④阶段河流 ( )
A. 水流速度变快 B. 输沙能力增强 C. 洪涝灾害多发 D. 河流冰期延长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读图回答6~7题。
5.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随堂练习
C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地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堆积作用 B. 河流堆积作用
C. 海水堆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7. 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A. 南风一北风 B. 东风一西风
C. 西北风一东南风 D. 东北风一西南风
D
A
8. 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水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水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水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水堆积
9.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澙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澙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D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图中a、b为三角洲。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