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迁移(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人口迁移(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时间属性
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空间属性
居住地发生变更(在一国范围内,一般指跨越某行政区域界限)
常住人口是国际上进行人口统计、发布人口数据时通用的总人口指标口径。在我国,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 ——国家统计局
百度“迁徙”≠人口迁移
A1
A2
B1
A1 A2
A1 B1
×

图中A1、A2、B1分别为某定居地,“→”代表定居地变更方向,请做出判断。
判断: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外出度假、旅游。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④2015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分类
(1)按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看
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
永久性移民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
国际定居难民等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分类
(2)按人口迁移的方向看
菏泽市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化
逆城市化








②农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⑤明清时期,我国出现“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
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狭义的“闯关东”仅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背景:1860年东北开禁放垦;1877 —1878年,中原大旱)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背景: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口外蒙地地广人稀,清政府鼓励放垦蒙地)
下南洋: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打工、乃至迁徙的经济活动,规模巨大。
(背景:明朝到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加之闽粤一带人多地少,为了谋生,躲避战乱,到地缘较近的南洋谋生;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大量需求劳动力,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
+拉力因素
-推力因素
O无关的因素
迁出地
中间阻力
迁入地
移民政策、迁移距离等
推力>拉力
拉力>推力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


拉力因素
①就业困难;
②自然灾害风险多;
③医疗教育条件差;
④公共设施差;
⑤环境质量差;
⑥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等。
①较多的就业机会;
②较高的收入;
③理想的生活方式;
④良好的教育条件;
⑤稳定的社会环境;
⑥多样的文化等。
推力因素
中间阻力因素:地形、交通、语言等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分析思路
①从辩证角度:
有利 vs 不利
②从区域角度:
迁出地 vs 迁入地
③从要素角度:
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④从具体方面:
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
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
城市化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资源压力\就业压力
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
有利:
带来大量劳动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
带来就业压力;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跨越国界或特定地域的人口迁移
OA
四、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15-19世纪)
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方向:
旧大陆→新大陆
特点:
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非洲→美洲
(黑奴贸易)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
四、国际人口迁移
2、19世纪-20世纪初(一战前)
原因:
北美经济发展(拉力)
欧洲人口增长(推力)
方向:
特点:
欧洲→美国、加拿大
自发性
在这期间,欧洲外迁人口5000—6000万人,北美及其他未开发地区的居民,从1840年的567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2亿人。
从人口学观点看,它缓和了欧洲的人口膨胀,改变了欧洲和美洲人口结构,大大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对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影响:
四、国际人口迁移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因:
战争
方向:
战乱国家→非战乱国家
一战被认为是现代难民问题的开端,一战后,很多难民在战后陆续返回了家园。然而二战所造成的难民问题就严重多了。有数据表明,在战争期间或战后数年,有多达6000 万的欧洲人被迫背井离乡,成为难民。
四、国际人口迁移
4、二战后
原因:
方向:
特点:
东欧:国界变动
南亚:印巴分治
非洲:殖民者遣返
经济差异
区域政治形势
欧洲:迁出→迁入
美国:拉美↑>亚洲↑>欧洲↓
资源开发
外籍工人→北非、西亚
政治性迁移增加
流向发生大变化
美国迁入人口来源地发生变化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社会文化(教育、技术)
四、国际人口迁移
4、二战后
影响:
对迁入国
对迁出国
缓解老龄化、弥补劳动力
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节约教育经费
减轻人口压力
人才外流
国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是国内跨区域特定地域的人口迁移
OB
五、我国人口迁移
1、古代
流向:
原因:
特点:
频繁、规模大
闯关东、走西口、
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
政治、经济、战争、灾害
五、我国人口迁移
2、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流向:
原因:
特点:
自发性迁移少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中部
东部、中部→东北、西北、西南
城市→农村
户籍管理
开发内地、支援边疆
五、我国人口迁移
3、改革开放以来
流向:
原因:
特点:
务工经商、
自发迁移、数量大
改革开放政策
城乡差距大
1990-2010各省级行政区净迁移人口图
西北、西南、中部→东部
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内地→沿海
农村→城市
→发达国家
五、我国人口迁移
4、近年来(见活动P15内容)
特点:
就业状况改善、经济收入增加→归属感幸福感增强
平均年龄
流动距离
驱动因素
流动方向
流动目的
流动方式
流动形态
更小
更长
更复杂
更集中
生存→发展
个体→举家
钟摆式→稳定
原因:
2020年各省市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