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上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思维也日趋成熟,这个阶段的他们迫切想要去了解和探索社会,对自我、他人、家庭也有了一些认识,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至关重要。
通过与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和对三年级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三年级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分别是“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材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了一个个鲜活的活动主题和生活场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体验等方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教学目标
1. 体会学习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和规章制度,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尊重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劳动。
3. 增强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感受家庭的温暖,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会关心家人,承担家庭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重要性,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学会与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关心和尊重家人。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让学生理解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
如何让学生在面对实际危险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如何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处理好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关爱和理解家人。
五、教学措施
1.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视频、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分享观点、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颁发奖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第一单元:快乐学习(5 课时)
1. 第 1 课《学习伴我成长》(2 课时)
第 1 课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识到学习无处不在。
第 2 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第 2 课《我学习,我快乐》(2 课时)
第 1 课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快乐经历,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 2 课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3. 第 3 课《做学习的主人》(1 课时)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做学习的主人。
(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6 课时)
1. 第 4 课《说说我们的学校》(2 课时)
第 1 课时: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环境和设施,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第 2 课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进一步感受学校的魅力。
2. 第 5 课《走进我们的老师》(2 课时)
第 1 课时:引导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体会老师的辛苦。
第 2 课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与老师沟通,尊重老师的劳动。
3. 第 6 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2 课时)
第 1 课时:让学生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 2 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7 课时)
1. 第 7 课《生命最宝贵》(2 课时)
第 1 课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珍惜生命。
第 2 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第 8 课《安全记心上》(3 课时)
第 1 课时: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第 2 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逃生能力。
第 3 课时:让学生学会应对陌生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 第 9 课《心中的“110”》(2 课时)
第 1 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危险,保持警惕。
第 2 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应对危险的能力。
(四)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6 课时)
1. 第 10 课《父母多爱我》(2 课时)
第 1 课时: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的辛苦。
第 2 课时:通过故事分享,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2. 第 11 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2 课时)
第 1 课时: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喜好和愿望,关心父母。
第 2 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的活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3. 第 12 课《家庭的记忆》(2 课时)
第 1 课时: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家庭的温暖。
第 2 课时:通过制作家庭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的历史和传承。
七、教学评价
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
2.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和总结,促进自身的发展。
八、教学资源
1. 充分利用教材、教参、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案例、故事、游戏等,拓展教学视野。
3.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九、教学反思
1. 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