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2025届新高考联考卷语文试题精选卷四(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各省市2025届新高考联考卷语文试题精选卷四(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精选卷四
(原卷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
(二)
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民族”就被发明了出来,并与“国家”相联结,成为民族—国家。
对社会中多元权力主体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认同意识。尤其当面对多个封建邦国时,要达到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是难上加难:“在几百年的邦国分立时代中,各邦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民族特性。假如人们没有将邦国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价值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必然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为了凸显本民族的特质,就需要树立一个敌对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质不断得到认知和巩固:“它如同个性那样,通过与邻人的争执与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质。”(同上)民族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在与“他者”的争执和交流中不断形成。
因此创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一个“他者”,依靠对他者的想象进行自我建构。近代欧洲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树立“他者”,即战争和殖民。国家只有创造一个敌人,才能实现内部多元权力的和谐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内部民族的认同。“他者”的存在,是实现内部权力统一的绝佳理由,创造“他者”,也是西方长期以来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
民族认同依赖于树立一个“他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就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扩大,使欧洲人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亚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肤色等方面与欧洲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绝对的“他者”。面对这些非欧洲人的“他者”,殖民者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成为欧洲人民族优越论的重要证明。通过殖民所建构的“他者”,一方面为欧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证明,另一方面也为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撑。
西方社会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统合压力,其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民族国家的建构既是国内政治统一的要求,又是国外权力斗争的结果。主权国家的发展逻辑,使得创造“他者”与创造“敌人”成为同义词。
(节选自杨光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时期的中国,以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并借此实现了人与家庭共生向人与天下共生的转向。
B.在周人的认知当中,“人与天下共生”成为一种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为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本身就意味着在人类伦理共同体之内,民族歧视不可能存在。
C.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因要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所以便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文化意义到地理意义再到政治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
D.西方长期以来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树立一个“他者”,并不断对其进行“污名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
B.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
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3.如果要给(一)(二)部分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一)中国的民族认同 (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
B.(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西方的他者思维
C.(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 (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
D.(一)基于伦理的天下观 (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
4.有人认为,(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
B.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
C.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
D.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①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锨把呢。它却没能长下去。
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
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除非你有闲工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②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已经来过,瓜秧旁有新脚印。一只圆形的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草叶和木棍——我简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它委屈地长成这样。
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
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
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湾里生机旺盛的歪榆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月光下高高生长的加利树,它们带给作者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B.瓜秧旁的深脚印引起“我”对来人动作、心理的遐想,以来者的疑惑,流露“我”内心的小小欢喜得意。
C.荒野中另一棵榆树打破了“我”对它仍活着的幻想,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
D.“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它们被风裹挟着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反映生命的微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我以为”一词,强调我的主观猜测,为后文叙述甲壳虫的死亡结局埋下伏笔。
B.“临终时光”使用拟人的写法,将小虫子的死写出庄严感,表达作者内心深重的愧憾。
C.本文描写生动细腻,如观察吃草的牛、晒太阳的猫,勾勒出清静又温馨的乡村图景。
D.本文内容笔意闲散,却又脉络清晰,如多处使用过渡语句,交代时间地点的转换等。
8.本文富有哲思之美,作者是如何在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的?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简要分析。
有同学将本文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比较,并引用后者结尾“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君A权时B调其缓C急而处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见”的“其”词义相同。
B.固,文中指“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石钟山记》的“殆与余同”“殆”词义用法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观潮
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
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
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
16.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 ”。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 , ”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 ,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精选卷四
(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
(二)
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民族”就被发明了出来,并与“国家”相联结,成为民族—国家。
对社会中多元权力主体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认同意识。尤其当面对多个封建邦国时,要达到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是难上加难:“在几百年的邦国分立时代中,各邦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民族特性。假如人们没有将邦国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价值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必然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为了凸显本民族的特质,就需要树立一个敌对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质不断得到认知和巩固:“它如同个性那样,通过与邻人的争执与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质。”(同上)民族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在与“他者”的争执和交流中不断形成。
因此创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一个“他者”,依靠对他者的想象进行自我建构。近代欧洲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树立“他者”,即战争和殖民。国家只有创造一个敌人,才能实现内部多元权力的和谐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内部民族的认同。“他者”的存在,是实现内部权力统一的绝佳理由,创造“他者”,也是西方长期以来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
民族认同依赖于树立一个“他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就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扩大,使欧洲人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亚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肤色等方面与欧洲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绝对的“他者”。面对这些非欧洲人的“他者”,殖民者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成为欧洲人民族优越论的重要证明。通过殖民所建构的“他者”,一方面为欧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证明,另一方面也为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撑。
西方社会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统合压力,其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民族国家的建构既是国内政治统一的要求,又是国外权力斗争的结果。主权国家的发展逻辑,使得创造“他者”与创造“敌人”成为同义词。
(节选自杨光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时期的中国,以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并借此实现了人与家庭共生向人与天下共生的转向。
B.在周人的认知当中,“人与天下共生”成为一种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为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本身就意味着在人类伦理共同体之内,民族歧视不可能存在。
C.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因要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所以便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文化意义到地理意义再到政治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
D.西方长期以来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树立一个“他者”,并不断对其进行“污名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
B.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
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3.如果要给(一)(二)部分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一)中国的民族认同 (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
B.(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西方的他者思维
C.(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 (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
D.(一)基于伦理的天下观 (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
4.有人认为,(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
B.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
C.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
D.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6分)
1.B(A.人与家庭共生转向人与天下共生,是通过“仁”的概念,而非孝与仁。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不是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转变中产生的。D.“污名化”是西方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树立“他者”的必然结果,不是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手段。)
2.C(强化了后世“正统论”“华夷之辩”的不是宋代新的民族认同观,而是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3.D[(一)主要内容是:中国基于伦理而形成的天下一统的观念和秩序。(二)主要内容是:西方基于民族概念,通过树立“他者”,从而建构其眼中的国际秩序。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做出相应判断。]
4.D(《仪礼·觐礼》中的表达解释的是②段中的“周朝基于礼制的天下秩序,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而⑤段主要讲中国人的天下观在宋代遇到的挑战及其新的发展。)
5.①钱穆先生的观点,阐释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天下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视。②琳达·科利的看法,阐释了近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实现内部民族认同的做法。③两种理解,代表了中西方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①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锨把呢。它却没能长下去。
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
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除非你有闲工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②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已经来过,瓜秧旁有新脚印。一只圆形的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草叶和木棍——我简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它委屈地长成这样。
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
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
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湾里生机旺盛的歪榆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月光下高高生长的加利树,它们带给作者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B.瓜秧旁的深脚印引起“我”对来人动作、心理的遐想,以来者的疑惑,流露“我”内心的小小欢喜得意。
C.荒野中另一棵榆树打破了“我”对它仍活着的幻想,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
D.“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它们被风裹挟着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反映生命的微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我以为”一词,强调我的主观猜测,为后文叙述甲壳虫的死亡结局埋下伏笔。
B.“临终时光”使用拟人的写法,将小虫子的死写出庄严感,表达作者内心深重的愧憾。
C.本文描写生动细腻,如观察吃草的牛、晒太阳的猫,勾勒出清静又温馨的乡村图景。
D.本文内容笔意闲散,却又脉络清晰,如多处使用过渡语句,交代时间地点的转换等。
8.本文富有哲思之美,作者是如何在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的?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简要分析。
有同学将本文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比较,并引用后者结尾“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错误。原文中有“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等内容,说明这棵树即便可能死去,也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并非失去了存在意义。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使用拟人的写法”错误,在文中,“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这句话只是在客观地叙述作者守候小虫子生命最后时刻的行为,并没有把小虫子当作人来写,没有赋予小虫子人的动作、情感等,所以不存在拟人的手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于①处,“地还大片地裸露着”,作者在春天刚开始时看到地还大片裸露,许多生命都留了一手,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这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生存智慧和对环境的适应。接着看到甲壳虫仰面朝天晒太阳,由此展开联想,认为一个爬行动物想让腹部晒到太阳时可能会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这是从一个小虫子的行为引发对生命进化和智慧产生的思考。这种思考自然地融入在对春天景象的描写中,使文章在对自然的观察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对于②处,作者先是对西瓜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出对生命成长的关注。然后看到甲壳虫在挣扎后死去,将其与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的喧嚣进行对比,“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思考到生命的微小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个体生命的死亡与周围生命的关系,从而使文章更富有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是合理的。
从关注自然中的生命角度来看,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对自然中的生命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描写。本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动植物,如小虫子、西瓜、榆树等,《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也描写了山村中的自然景物和生命。两文都通过对这些生命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哲思方面,本文通过对甲壳虫死亡的观察,思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如“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通过对消逝山村的回忆,感悟到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永恒,如“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两文都能从自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给人以滋养。
在语言方面,两文都优美细腻,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本文中对春天景象和小虫子等的描写生动细腻,如“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对山村景物的描写也充满诗意,如“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种优美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所以引用“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是合理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君A权时B调其缓C急而处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见”的“其”词义相同。
B.固,文中指“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石钟山记》的“殆与余同”“殆”词义用法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BEG 11.B 12.C
13.(1)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
(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
14.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的仁德不受损伤。
②婉言讽谏。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
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
“智者度君权时”中“智者”作主语,“度君”“权时”两个并列短语是谓语部分,所以在B处断开。
“缓急”为并列成分做“调”的宾语,不断开;“处其宜”也是动宾结构,不断开;“而”表顺承,联结两个短语,中间不断开,所以在E处断开。
“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对称结构,所以在G处断开。
综上所述,故BEG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还是/代词 ,他们。句意: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B.正确。坚持、坚决。/险固地势。句意: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据了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险要的地势。
C.错误。危险/大概。句意: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大概和我相同吧。
D.“天子立五庙”错误。根据《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庙。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刖跪未辨认……齐景公即为国君”错误。原文“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可知,并非“未辨认出齐景为国君”,而是认为其行为举止不妥当,不合君礼,没有君王仪态。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临”,面对,对;最后一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
(2)“见……于”,被;“戮”,羞辱,侮辱;“齐”,与……等同,一样。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中,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体现了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结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臣子劝谏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综合来看,晏子谏景公的行为是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
材料二中,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差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劝谏时以退为进,晏子并不急于为圉人开脱,而是先论其罪过,让景公放松防备,容易接受他的观点。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赋税。材料一说进谏的方法有五种,“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是不可取的。综合来看,晏子劝谏景公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
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的性格特点,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复杂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释怀。根据材料一中“夫不谏则危君……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进谏要权衡时势。综合来看,晏子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将其杀死,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春秋》评论要义虽然他们都称得上贤能,但曹羁的方法更符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
齐景公有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我请求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
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并使其返回,(刖跪)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先前,我有过错。披散着头发,驾六马之车驰出正门,刖跪打马并把车子赶了回来,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得以率领百姓敬守宗庙,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晏子回答道:“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我听说,臣下不能忠谏直言,上面就会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众多忌讳直言,君王就会有骄纵的行为。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会有直言忠谏;国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讳言。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景公笑道:“(这样)可以吗?”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赏赐给刖跪加倍的财产并免去赋税,一时朝中安定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观潮
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
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
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
16.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B
16.①诗歌颔联“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一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潮水。②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千年愤怒涛”是实写,③两相结合,赋予磅礴潮水以历史的沧桑感与悲壮感。
【整体分析】这首诗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人以子胥的视角,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并通过吴儿弄潮的场景,表现了当地人的勇敢和豪情。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错误,诗中“子胥祠下步周遭”一句,只是说诗人在伍子胥祠下漫步,观察钱塘江潮,并未表明诗人是以子胥的视角来观察潮水的。这是诗人自身的视角,而非子胥的视角。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中,首联、颈联、尾联基本上都是实写,而颔联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汹涌的钱塘江怒涛,是不是几千年前英雄的眼泪所化?这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象征着古代英雄人物(如伍子胥)的悲愤与遗憾;“千年愤怒涛”则是实写,指诗人能亲眼看见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景象。诗人将虚写的英雄之泪与实写的愤怒之涛相结合,既强有力地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绵延不绝,也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悲壮,使得潮水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有生命有意义的形体,从而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 ”。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 , ”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 , ”。
17.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萧、碣、济、蜉、蝣、渺、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个特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纵轴为“得”,横轴为“失”。连接原点和目标的两条线,一条是实直线,一条是虚曲线,实线代表的是“无得失心”,虚线代表的是“有得失心”。
这个坐标系很直观地展现了“无得失心”“有得失心”与“目标”产生的不同关系:一个人如果心无旁骛,不患得患失,专心致志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那么他就很容易实现目标,在他面前的就是一条坦途;相反,一个人如果总是计较一时的成败,患得患失,那么他很难实现目标,在他面前的则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材料意在告诉我们: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全力奔赴而心无杂念;只有放下得失成败,才能“全力以赴实现心中的梦”。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平衡得失心,面对人生挑战。然后辩证展开论述,过度的得失心也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不良的情绪反应。当个人过分关注得失,而忽视了过程、成长,得失心就可能成为负担。接着分析如何保持好心态,指出理解得失心的关键在于平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沉溺于其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的每一个过程。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设定合理的目标,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容面对人生的挑战。
立意:
1.平衡得失心,直面人生挑战。
2.心无旁骛才能实现梦想。
3.放下得失心,拥有大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