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2节 协调人地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20世纪70年代108国道建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秦岭山区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2.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是否必要?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建设,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有必要。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0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 境人类社会环 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01人地关系的概念采集—狩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2生产力水平人类 活动主要环境问题人地 关系人地关系思想低下且发展缓慢对环境的影响有限采集合狩猎为主适应、崇拜自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采集—狩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2生产力水平人类 活动主要环境问题人地 关系人地关系思想有了很大提高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采集—狩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2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征服自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生采集—狩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2特征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达到较高的水平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圆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A 思路点拨: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地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到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协调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符合阶段②的特点,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协调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人口激增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和推进环境问题不断严重和凸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无法根本解决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环境问题本质——发展问题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0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传统发展观念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01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0203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01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发展观念(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01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发展观念(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01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结果传统发 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可持续 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粗放式集约式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类型 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 资源森林 资源海洋 资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锐减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过度捕捞、盲目围海造陆、毁坏滩涂、无节制排污伏季休渔、禁止滥捕,防止过度开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污染严重空间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不均:修建水库工农业推广节水技术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目前,世界上有60%地区处于淡水资源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导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蓝藻危害频繁发生滇池治理昆明市为治理滇池实施了六大工程,包括环湖截污、外域调水、农村污水整治、生态清淤等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绿色贵州贵州地处喀斯特地区,山多坡陡,土壤贫瘠、石漠化连片公众参与,从我做起02转变传统发展观模式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D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