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性核泄漏,严重程度和“切尔诺贝利”是同一级别。经10年积累,核污染水量已达至少125万吨。2023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预计于2023年春夏前后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左右的核废水。课程导入:环 境人类社会环 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概念01环 境 污 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 态 破 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 源 短 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环境问题的分类02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示范的形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并说明理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区域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光污染噪声污染第三产业环境问题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生产类型划分按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的分类02二、主要环境问题1)概念:① 资源的有限性;② 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经济规模扩大;③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④资源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2)成因:3)防治措施:① 开源: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勘探储量等;② 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e.g. 土地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草场破坏等…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资源短缺01生态破坏02经济利益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等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遭破坏加剧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2018年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从地形、气候、植被覆盖、人为原因等角度,讨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成因黄土高原、西南地区、东南丘陵多暴雨、土质疏松、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破坏植被、滥垦滥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修筑水库① 水土流失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②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加强排水设施建设研发耐盐碱农作物全球物种数目分类(单位:种)类别 所有物种 濒危物种哺乳类 4629 1096鸟类 9672 1107爬行类 6900 253两栖类 4522 124淡水鱼类 25000 734高等植物 270000 25971总计 302723 29285③ 生物多样性减少偷猎、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环境污染03污染源: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酸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地区 。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的生存;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臭氧空洞酸雨1.结合身边实例,说一说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来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人为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汽车燃油排放的烟尘。危害: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大。2.在图5-8中找出PM2.5平均值较高的地区,讨论其主要成因。地区: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巴基斯坦、中国东部等地区。成因: 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较快,消耗的化石能源多,人口增长过快,环保意识较低,环境治理技术较落后。(2)措施: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积极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④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环境污染03水污染危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污染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实例: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某些金属导致“公害病”环境污染03土壤污染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体间接影响人和动物污染源:工矿业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环境污染03海洋污染危害: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污染源: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农药和化肥、石油污染、热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实例: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污染乡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04(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发达国家: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以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为主。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04(2)议一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强大“经济活动”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04酸雨:西欧、北欧、北美、我国南方地区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 1—2题: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滑坡、泥石流 B.酸雨危害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C.公害病 D.水土流失解析:1.A 2.C 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可能引起滑坡、泥石流。第2题,箭头b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向环境中排放废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可能引起公害病。AC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3—4 题:3.该区域面临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4.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增长过快C.农作物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第3题,由图可知,导致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草地变旱地;二是压缩草场面积,牧场超载;三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据此可推知该区域的环境特征是干旱,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4题,由图可知,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农作物侵入牧区→草地变成旱地→环境问题,故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CB读某区域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5.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6.造成该地区环境恶化主要原因( )A.乱砍滥伐 B.过量引水灌溉C.工业污染加剧 D.人口大量迁入解析:11.B 12.A 第1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右图中的沙漠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减少,反映出当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项正确。第12题,对比两幅图可知,右图中的森林资源减少,说明环境恶化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A项正确;当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过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B项错误;当地工业生产较落后,C项错误;图中的村庄数量减少,说明人口没有大量迁入,D项错误。故选A项。B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