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变化黄河壶口瀑布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 学生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2) 理解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展示】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解析:(1)风化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岩石松散的碎屑风化物风化壳风化残留原地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为土壤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图2-2-10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解析:(2)侵蚀和搬运侵蚀的概念?与风化的异同点?搬运的概念?侵蚀与搬运的区别?(3)堆积堆积的概念?堆积作用的规律?所用的堆积作用都遵循这一规律吗?搬运作用:强调长距离位移;固结成岩作用:强调沉积物经相应变化和改造,变成岩石。1.风化作用的分类及区分(1)物理风化:温度变化或冻融作用等所致,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①读图理解温度变化所致的风化作用②冻融风化过程及示意图:a.水分渗入岩石裂隙;b.水分冰冻后体积增大,使得岩石裂隙扩大;c.冰解冻后,水分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反复冻融之后使岩石崩解破碎。【重点突破】(2)化学风化:最终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3)生物风化: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根劈作用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氧化作用典型案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之一,其岩石表面节理发育,容易风化剥落。【思考1】从地理角度考虑,“坚如磐石”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风化等外力作用能使地表破碎,改造地表形态。2.以流水地貌为例,深入认识侵蚀、堆积作用(1)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侵蚀的类型有?影响流水侵蚀强度的自然因素?河谷所处不同河段和不同流动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右图。 注意不同河段水流速度情况。山区:河流转弯处:坡度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侧蚀作用强,一般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地形、径流量、降雨、植被、土壤等自上游至入海口处河谷形态的变化?体现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变化(2)河流堆积地貌根据沉积发生区域的不同,流水沉积地貌可以分为: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如下图河口三角洲,请说出其形成过程1.河口处河道展宽,河水快速分散,流速降低;2.加上海水对河水有顶托作用,使得流速减慢更显著。3.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泥沙沉积而成。(3)规律总结思考1:地形、流速与流水作用的关系?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关系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速度变快,侵蚀加强,侵蚀地貌典型。地势起伏小,流速慢,侵蚀弱,堆积强;流速变慢,沉积加强,沉积地貌典型。流速快,沉积颗粒大;速度慢,沉积颗粒小风力、海浪、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也有类似情况。但是冰川堆积作用没有明显的分选性。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例,思考2:如风力堆积作用变显著,说明其风速如何变化,那么风力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思考3:读图“沙丘移动示意图”,描述其过程,并说出迎风坡大小颗粒的分布特点思考4:总结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答题思路风速变小;地表摩擦力变大、地形阻挡、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①单向风作用下②迎风坡下部的沙粒受风力吹运沿斜坡跃移、蠕移,向沙丘顶部推进③到丘顶后,受重力影响下落堆积于背风坡,从坡脚到坡顶颗粒粒径减小①分析物质基础(风力堆积——沙源丰富、流水堆积——含沙量大)②动力条件的变化(分析风力减小、流速减慢的原因——)③写出主要外力作用知识小结:1.河流自上游山区至下游(入海口),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原因?流水侵蚀的主要方式及发生的主要河段?2.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3.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答题思路4.断层线处(断裂处)易发育河流的原因5.金沙江两岸出露的岩金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6.沙山的迎风坡、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及原因(4)其他典型的侵蚀、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及主要分布区冰川侵蚀地貌,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如有起伏的波德平原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崖海浪侵蚀地貌挪威的峡湾风光①冰川侵蚀;②冰川融化;③海平面上升U型谷典型分布区流水作用(喀斯特地貌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也涵盖在内)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地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作用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海浪作用主要分布在滨海海岸地带[思考]说出下列古诗词和人民币背面对应景观体现的外力作用。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③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⑤⑥①流水侵蚀(下切)②风力搬运③流水沉积、流水侵蚀④流水搬运⑤流水侵蚀(下切)⑥流水侵蚀(溶蚀)4.小结: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课堂探究】方式:小组讨论导学案上的课堂探究1,21.材料一: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峡谷中,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有“全国第二大瀑布”之称。下图(左图)为壶口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材料二:刚果河是非洲第二长河,水量丰富,如下图(右图)结合材料,从外力作用角度具体说明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和刚果河口没有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壶口瀑布成因分析: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上部较坚硬的砾岩受侵蚀弱,下部较松软的砂岩受侵蚀强,下部相对上部出现内凹,使上部岩石坍塌,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大量泥沙先沉积在盆地山前地带,被流水搬运到河口的泥沙较少;刚果河口附近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不易堆积,因此刚果河口难以形成三角洲。2.“曲峡”是指形成于山地中的曲流峡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发育而成。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就是这种奇特的曲峡地貌。2006年,十渡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随着十渡镇知名度提高,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曲峡”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变化,很多古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萧条慢慢复苏发展起来了。(1) 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曲峡地貌的形成过程。(2)在河湾的凹岸、凸岸,哪岸会形成村落,并说明理由。早期,该山区地形平坦,河流侧蚀作用明显,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曲峡。凸岸。 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岩块东北侧形成凹槽并且有堆积物和盐类结晶物,说明处于背风坡,降水时含盐溶液可能从西南流入,又因为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故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西南风。故选B。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凹槽形成于干燥岩面,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使岩石崩碎,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因此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A正确。3.第(1)题,河流侵蚀一岸流速快,堆积一岸流速慢,中部流速居中。第(2)题,曲峡一般只能在地势平缓地区形成,却在太行山区形成了,说明过去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这些河流在当时就已形成了曲流,后来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和继承了原来的曲流形态。答案:(1)B (2)C【课堂达标】地貌的“侵蚀循环”理论——课本34:知识窗侵蚀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幼年期阶段,其特点是地面起伏较小,水系稀少,河谷横剖面呈V形,河流纵剖面多跌水,河间地宽阔; ②壮年期阶段,地势起伏逐渐加大,地貌类型复杂,地面形成完整的水系,曲流发育,河谷横剖面开阔,河床纵剖面多已达到均衡状态,河间地狭窄; ③老年期阶段,地面十分平缓,支流减少,河谷开阔,河间地低缓,地面形态变化十分缓慢。在侵蚀循环老年期形成的地面起伏和缓近似于平原的地形,称准平原。在准平原形成后,如果再次发生构造上升,便出现侵蚀回春,进入新的侵蚀旋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