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循环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循环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循环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描写的自然现象是( )。
A.雾和云 B.露和霜 C.雨和雪
2.下面的现象中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
A.雪 B.雨 C.冰雹
3.下列现象中,形成时所需的温度最低的是( )。
A.露 B.雨 C.雪
4.在冬季,有时上升气流较弱,云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结形成( ),飘落到地面。
A.雪 B.雨滴 C.冰雹
5.造霜的实验中,向冰水中加盐可以让温度( )。
A.更低 B.更高 C.保持不变
6.河流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汇聚在一起在某地区上方形成降水。这种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7.天上有下不完的雨,是因为( )。
A.天上的水很多
B.水通过三态变化在不断循环
C.天上的云不论何时都会变成雨的
8.在自然界中当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了( )。
A.露 B.雾 C.霜
9.一般情况下、大雾会出现在( )。
A.春天的早晨 B.夏天的早晨 C.深秋的早晨
10.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置一会,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干,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11.冬天,河面上常会出现一层雾气,这个现象中,水所经过的状态变化是( )。
A.水经过蒸发形成水蒸气B.水蒸发后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C.水遇冷凝固成冰
12.下列关于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和霜的出现都是在多云的天气
B.露和霜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形成
C.露和霜的形成温度是一样的
二、填空题
13.在温度( )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这就是霜。
14.在温度逐渐下降时( )0℃,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这就是( )。
15.空气中的( )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 ),在高空的是( )。
16.在水循环过程中,海洋中的水进入大气所通过的环节是( ),从空中降下来的雨、雨夹雪、冰雹等,他们都是不同形式的( )现象。在制造“霜”的过程中,向冰块上撒盐的目的是( )。
17.人工降水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 ),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判断题
18.冬季一定会下雪。( )
19.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
20.我们在温暖的中午也能看到露和霜。( )
21.在“雨的形成”实验中,在烧杯底部放冰袋是为了降低温度。( )
22.空气中的水蒸气一定能形成云。( )
23.雾和云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
24.雨和雪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气温不同。( )
25.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上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
四、简答题
26.清晨我们看到草丛中的草叶上有许多露珠形成,你能说说这些露珠是哪里来的吗?
27.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28.夏季,把一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鸡蛋与放在室温下的几个鸡蛋混在一起,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哪个鸡蛋是在冰箱中拿出的吗?(不能用手摸)
29.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请根据下图所示的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五、实验题
30.五(2)班在学习雨的形成,小科同学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便设计了以下实验来进行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吧。
实验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烧瓶、烧杯、冰袋、托盘等。
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放入一些水;
②准备一个冰袋,放置在烧杯底部(如下图),让烧杯底部均匀受冷,使底部温度降低。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③再准备一袋温水,同样放置在烧杯底部。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了 ,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 (填“增大”或“缩小”),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如实验步骤③,此时再点燃酒精灯加热会发现( )。
A.烧杯底部同样出现了大量水滴 B.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C.烧杯底部出现了小冰晶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 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指的是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在周围温度降到0℃以下的环境下凝固形成霜;露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是水的液态形式。可见B符合题意。
2.B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液态、气态和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温度是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冰雹、雪属于固态的水,雨是液态的水。
3.C
【详解】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雪。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所以在露、雨和雪三种天气中,形成时所需的温度最低的是雪。
4.A
【详解】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时刻不停地对地球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雪。
5.A
【详解】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造霜的实验中,向冰水中加盐可以让温度更低;这是因为加入盐后,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要低,因而最低温度的下限也就下降了,因吸热而降低的温度就更多。
6.C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河流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汇聚在一起在某地区上方形成降水。这种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
7.B
【详解】因为水的形态是可以转化的,水能三态循环。也就是江河、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形成雨,雨水又会流回江河中,如此进行循环,所以给人们造成天上有下不完的雨的表象。
8.C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液态,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自然界中当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了霜。
9.C
【详解】“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形成雾,一般情况下、大雾会出现在深秋的早晨,因为天气气温较低。
10.B
【详解】物质由气态变化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就是液化。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这是因为金属块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11.B
【详解】物体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的不同状态间可以相互转化。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冰是固态。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河面上常会出现一层雾气,这个现象中,水所经过的状态变化是水蒸发后凝结成小水滴。
12.B
【详解】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形成。露和霜的形成温度是不一样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13. 降到0℃以下 小冰晶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14. 高于 小水滴 露
【详解】露、云和雾是水的液态形式,它们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由于它们都是液态形式存在,所以其存在的温度是高于0℃,其中的露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小水珠,云和雾都是在空中形成的小水珠。
15. 水蒸气 雾 云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这是水的凝结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16. 蒸发 凝结 降低温度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海洋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从空中降下来的雨、雨夹雪、冰雹等,他们都是不同形式的凝结现象。在制造“霜”的过程中,向冰块上撒盐的目的是降低温度。
17.必要条件
【详解】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冰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18.×
【详解】冬天下雪,属于不确定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进而判断即可。
19.√
【详解】自然界水的循环对人类有很大益处,但有时也会造成灾害。由于水的循环,才有雨、雪,才能用来滋润土地,供植物生长;由于水的循环,才有水供人畜饮用;工业及发展水上航运等方面也需要水;水蒸气可以调节气候,湿润空气。但是,若某个地区降水集中或长期无雨,就会造成水灾或旱灾等灾害。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水的循环造福人类,改造自然,变水害为水利。
20.×
【详解】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温暖的中午的话,露和霜都会在太阳出来之后慢慢的蒸发成水蒸气,所以我们在温暖的中午不会看到露和霜。
21.√
【详解】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在烧杯底部放冰袋是为了降低温度,模拟高空低温环境,暖湿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22.×
【详解】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形成雾,在高空形成云。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一定能形成云,还有可能形成雾。
23.×
【详解】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
24.√
【详解】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雨和雪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气温不同。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雪。
25.√
【详解】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它们使大自然更加丰富多彩。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成固体。
26.夜间路边的温度比较低,到了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这些冷的草叶是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草叶上,就形成我们看到的露珠。
【详解】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环境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夜间路边的温度比较低,到了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这些冷的草叶是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草叶上,就形成我们看到的露珠。
27.尽管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但淡水资源却极为贫乏,所以必须节约用水。
【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不仅如此,水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地球资源,它哺育了众多古老的人类文明,同时也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脉。
【详解】饮用水的循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这时间要以它被污染的程度而定,一般来说轻的周期短,反之则周期长,即淡水资源是贫乏的,所以要节约用水。
28.鸡蛋表面有水珠的是冰箱内取出的(或向鸡蛋表面哈气,有水珠的是)。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鸡蛋表面有水珠的是冰箱内取出的,因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9.太阳照射使地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下,形成降水。
【详解】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太阳照射使地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下,形成降水。
30.(1) 小水滴 增大
(2)B
(3) 冷 降雨
【分析】雨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详解】(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滴,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增大,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液化现象会减弱,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故选B。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降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