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夯实法治基础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法治观念】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责任意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重要性) P45-48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P45-46
3.什么是良法? P45
4.什么是善治?P46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怎样的法治进程?P47-48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和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P49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样做)? P49-50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45页,思考以下问题,关键词语圈画勾点
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含义?P45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制
:法律、制度的总称
人治 法治
基础
确定性
科学性
稳定性
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个人的随意性和内容的模糊性
命令的颁布往往是个别有权者的决定
不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法律的规定通过成文法或者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条文或者内容具有明确性
法律的形成与颁布,是众人参与的结果
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人治 ?


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关于网络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他指出,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1.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的道路?法治有什么作用?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探究与分享 P45
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
反家庭暴力法
思考:有了法律制度是否就意味着就有了法治呢?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具体表现: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法治要求之二:实行善治
良法
善治
实行良法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的要求
基础和前提
善治
良法
立法
执法司法
体现和保障
知识拓展
2023年8月24日,5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仰光国际机场由缅甸警方移交给中国警方工作组押解回国。上述嫌疑人在缅甸妙瓦底通过“杀猪盘”诱骗受害者至虚假网络投资平台,在前期小额投入返利后诱导进行大额投资。
2023年8月26日,又有5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仰光国际机场由缅甸警方移交给中国警方工作组押解回国。至此,4天内24名电诈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国。此次行动彰显了中方同缅甸等相关方联合打击诈赌犯罪的坚定立场。各方将以更紧密的合作、更主动的攻势、更专业的行动,严厉打击本区域诈赌犯罪。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的道路?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思考:《食品安全法》通过后,公民的食品安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2022年3·15晚会曝光名单触目惊心:“土坑“酸菜生产内幕,酸菜制作过程无安全保障、卫生状况堪忧,涉事企业包括:湖南插旗菜叶有限公司、岳阳市君山区雅园酱菜食品厂、坛坛俏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锦瑞食品有限公司。
具体表现: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2. 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良法
善治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 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良法
善治

=
法治
人治
法治
人治 法治
基础 个人专制和独裁 民主
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原则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平等原则 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原则
后果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思考:从长远看,哪一种对国家发展更有利?
二、描绘法治蓝图
时政速递·23年新法
思考:我国持续不断地制定、修订新法律的进程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P48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P48
法治中国建设成果P4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P49
民法典的制定过程: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每一项重大的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协协商→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充分体现了?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1)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根本保证
核心
治国基本方略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1)学法、知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
(2)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3)依法行使监督建议权,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6.中学生能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什么力量?(补充)
法治的内涵(两大要义):良法+善治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1核心观点速记
课堂小结
夯实法治基础
选择法治道路
描绘法治蓝图
1.内涵
2.要求
3.作用
1.依法治国重要性、行动指南、总目标、要求?
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
良法 善治
1、对公民
2、对国家
3、对人类社会
1.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定该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我国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随堂练习
2. (2024·浙江·中考真题)近年来,浙江启动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信访、公安、法院等多家单位进驻当地社会治理中心,通过一窗受理、统一分流,促使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及时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在源头。由此可见( )
①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②行政机关具有法律监督职权
③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屏障
④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