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4.1夯实法治基础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Part 01一、选择法治道路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什么法?如何治?名词解读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探究新知理清易错易混:法制与法治法制法治法律制度的总称。侧重于立法层面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探究新知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个人层面)2023年8月24日,5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仰光国际机场由缅甸警方移交给中国警方工作组押解回国。上述嫌疑人在缅甸妙瓦底通过“杀猪盘”诱骗受害者至虚假网络投资平台,在前期小额投入返利后诱导进行大额投资。2023年8月26日,又有5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仰光国际机场由缅甸警方移交给中国警方工作组押解回国。至此,4天内24名电诈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国。此次行动彰显了中方同缅甸等相关方联合打击诈赌犯罪的坚定立场。各方将以更紧密的合作、更主动的攻势、更专业的行动,严厉打击本区域诈赌犯罪。探究2: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探究新知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法国民法典》《中国宪法》美国《隐私法案》名言解读:“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角度)探究2: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探究新知探究2: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交警依法指挥交通维护社会秩序政府依法监管食品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法庭依法审理案件维护公平正义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政治文明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上探索法治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1954宪法探究新知探究2: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中国法治的探索历程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失败】1982年现行宪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社会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01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02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03什么是良法?(判断标准)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立法宗旨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良法之治2024年7月16日,在成都市崇州市羊马街道恒大西辰绿洲小区内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狗咬人事件,一名无辜的2岁女童在自家楼下遭到恶狗的凶狠突击,导致她严重受伤,情况令人心痛。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17日3时到案,目前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21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30条明确规定:携带犬只出户的,应按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有了法律就等于有了法治了吗?要避免崇州狗咬人的悲剧再次发生,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30条明确规定:携带犬只出户的,应按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第七十九条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善治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良法善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 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良法+善治=法治整体感知二、描绘法治蓝图人 治 法 治本质特点表现影响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个人意志为最高权威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法律为最高权威按个人意志和情感进行治理,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稳定性和一惯性“国王即法律”“朕即法律”强调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人治法治发展描绘法治蓝图第二部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实行人治。1840年鸦片战争1849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选择法治法 治 探 索 之 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党的十五大(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法律是治国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④全民守法:社会加强网络普及宣传、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二、描绘法治蓝图考考你依法治国新举措 依法治国新方针执法者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民众全程参与立法过程的《慈善法》正式出炉,首次界定“大慈善”概念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律面前,谁都不能例外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刑事诉讼体制改革,纠正重大冤假错案科学立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每一部法律都要严格执行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样做)?2020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材料反映了怎样建设法治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过程大事记新知讲解党的领导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29日,中国人大网公布反食品浪费公开征求意见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样做)?【课堂小结】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描绘法治蓝图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作用或意义)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国家、中学生)法治蓝图的确立和描绘(总目标及16字方针)法治的要求:(良法和善治)当堂演练1.2024年2月5日,司法部立法二局负责人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要求,司法部积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加快推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加快推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A.法治推进治国理政,助力国家发展 B.完善法律体系,就能推进依法治国C.党中央国务院主导法律制修订工作 D.我国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当堂演练2.(24广东深圳)近年来,深圳公安经侦部门不断创新探索,努力做到护企安商有力度、有温度,既重拳打击违法犯罪,又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营造更健康、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上述行为反映了A.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捍卫正义B.立法机关完善法律,维护稳定C.全体公民遵法守法,遇事找法D.监察机关监督调查,惩治犯罪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