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1.课题解读本课描述了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景色、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2.课文重点解读(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理解: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3)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理解: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理解: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理解: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借景议论,表达诗人独特的看法和观点。3.主题概括《暮江吟》描绘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写的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写景寓理,指出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雪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雪和梅各自的特色,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真理。4.学有所得古诗中秋天傍晚江边奇丽的景色令人沉醉,庐山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景象令人赞叹,冬天雪花飞舞、梅花怒放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诗人们在欣赏这些美景时,也不忘留下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也别忘了去感悟人生哲理。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理解: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2)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峰) (岭)理解: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4)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理解: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5)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6)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7.课外拓展(1)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卢钺,也即卢梅坡。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1267),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2)庐山简介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3)关于山峰的古诗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在观察景物时我们要从全局或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还要重点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在写作时用词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融入个人感受,采用寓景于情、寓景于理或借景议论的写法。(5)世说新语·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论诗文。忽然雪下得很大,很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第10课:《爬山虎的脚》1.课题解读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故事讲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是个心地善良、勤劳的人,织女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们通过老牛结识并相知相爱。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课文重点解读(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理解:“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理解:作者通过“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由此可见,作者对爬山虎观察得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尖端变成圆片巴住墙→圆片拉茎紧贴墙。(4)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理解:“逐渐”说明爬山虎的细丝和小圆片是慢慢变化的,通过对比可知作者是坚持观察,连续观察的。3.主题概括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4.学有所得爬山虎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诱人的果实,更没有挺拔的身躯,但它很执着,仅仅靠着纤细柔嫩的脚一步一步往上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生活习性。我们只有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理解:它生长得非常茂盛。它是一种擅长攀爬的事物,大多生长在墙上、屋顶。(2)“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3)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理解:脚触着墙→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不能换成“粘、挨”等词。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4)对比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不同点:第一种形象直观;第二种变化过程一目了然。相同点: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7.课外拓展(1)作者简介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早年曾做过小学教师,后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58年,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正搞“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的浮夸风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赞扬的是爬山虎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联系《爬山虎》的写作背景及历史背景,《爬山虎的脚》不仅仅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作者实则借物抒情。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对“脚踏实地”精神的向往,亦是自己人格精神的象征。他保持着自身心灵的宁静,执着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3)爬山虎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多年生落叶藤本。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5月—6月开花,9月—10月结果,浆果蓝色。爬山虎有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4)蜗牛、蛟龙蜗牛: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5)怎样写观察记录?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6)推荐阅读《稻草人》《小白船》(7)读写结合《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细致入微,结合到学生自己写一种植物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长在哪,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特征等。赏杏花春天,是赏花的季节。在众多的花中,我最喜欢杏花了。杏花开的时候,像粉雕玉琢的公主,在向我们甜甜地微笑。有的已经全开了,花瓣白色中带着红晕;有的似开非开,露出了粉红的花瓣,贪婪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有的还没有从梦中醒来,紧紧地裹着花瓣,好像懒床的小朋友。这时,一阵风吹来,片片花瓣好像背上了降落伞,飘飘然然地旋转着落在地上,好像下了一场杏花雨。杏花有个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非常动人。好美丽的"图画"啊!我观赏着美丽的杏花,舍不得离开。第11课:《蟋蟀的住宅》1.课题解读这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课文重点解读(1)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理解: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又通风、便于进出。这样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正是由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住宅的特点写得这样准确、清楚。(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说成“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3)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理解: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还观察到洞穴朝阳,而且是倾斜的。这需要仔细且反复地观察才能发现。(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理解:“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是经过反复的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5)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地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理解:“扒、搬、踏、推、铺”说明蟋蟀建筑住宅的劳动强度大,也说明蟋蟀建筑住宅的艰难与辛苦,从侧面反映了蟋蟀的勤劳、不肯随遇而安。(5)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理解:因为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存在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3.主题概括课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美,也体现了作者长期坚持细致观察的敬业精神。4.学有所得小小的蟋蟀,居然鬼斧神工般地建造了令人震惊和佩服的伟大工程,而所用的工具只是它柔弱的身体!蟋蟀凭借它不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换来了令人惊叹的成果。蟋蟀的成功启示我们: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要用辛勤的劳动去获取!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外部特点选址:向阳倾斜、便于排水样子:弯弯曲曲大小适宜环境:洞口隐蔽平台平坦内部特点平整、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吧!理解: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堤岸)动工:大多是在十月挖掘:扒土(前足)→搬土块(大颚)→踏地(后足) →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整修:即使在冬天(3)结合上节课学习的蟋蟀住宅的特点,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理解: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生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4)将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与作者的观察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有恒心、耐心、细心。(5)作者仅仅是观察了这样一个冬季吗?读文字资料,谈谈你的感受。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昆虫。56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专门用来放养昆虫。在这片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并写成了卷帙浩繁的《昆虫记》。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理解:在长达30年的观察中,蟋蟀以及那些生活在荒石园的小昆虫,在作者眼里已经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5)找出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语句。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6)下面的片段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理解:片段中的说明性文字具有简洁,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情感色彩的特点。而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7)对比《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说说它们的异同。相同点:都对动物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善用拟人,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不同点:《燕子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蟋蟀的住宅》是将长期观察的结果整理成一篇文章。(8)把《燕子窝》与《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做比较,看一看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有什么联系与不同。体裁 形式 内容观察日记 日记 翔实: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方法、观察过程、心情、感受等。观察记录 图文结合、表格等 简洁:一两句话,客观清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7.课外拓展(1)简介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2)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3)描写细致观察的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白玉蟾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岳飞语文园地1.交流平台(1)学习目标如何细致地观察生活,把事物写具体、写准确。(2)交流指导我们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读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事物,也从中学到了几种观察事物的方法:(1)观察要细致,这样才能准确地写出事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2)观察要连续,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变化;(3)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就可以记下自己的想法或心情,习作也会更有趣味。(3)范例展示①学习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我深刻体会到了细心观察的乐趣,还学会了一套观察方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观察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②你说的我也有同感。观察时,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想,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才行啊!③我知道学会观察十分重要,以前写作文时我常常感到无话可写,主要是我平时不善于观察,没有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才写得不够细致,不够准确。④看来学会观察真的很重要!不过我们在观察时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持续观察、连续观察才行。2.词句段运用(1)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我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鼠窝”也可以叫“鼠洞”;“马圈”也可以叫“马厩”或“马棚”;“牛圈”也可以叫“牛棚”。(2)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蜷蜂的住宅。☆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蟠蜂的住宅。我发现:每组句子中的第2个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第一组中的加点词语“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写出了变化的过程。第二组中的“最多”表明蟋蟀住宅深度不超过九寸深,宽度不超过一指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会说:蜜蜂能飞到离巢14千米外采蜜,真了不起!(据说)蜜蜂(最远)能飞到离巢14千米外采蜜,真了不起!3.积累运用☆立了秋,把扇丢。☆二八月,乱穿衣。☆夏雨少,秋霜早☆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我发现:这几个句子都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有的写的是秋天天气的变化,有的写的是秋天来临时的征兆,还有的则写出了南北气候的差异。我理解: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有厚有薄的情况。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我的拓展:表示气象的谚语春雷响,万物长。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大暑下天阴,遍地出黄金。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