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2 密度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2 密度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密度》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2节《密度》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概念之后 的进一步探究。本节内容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计算 公式,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材首先通过小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随后,通过示意图和生活中的例子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 结合实验验证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密度对浮力的影响,通过实例分 析让学生理解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问题 中去。难点在于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和理解密度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 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 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实验,学生能够亲自 操作,验证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密度作为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需要学生具 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将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 系,并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分析,让 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 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学生将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掌握实 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此外,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如搜索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设计 简单的密度实验等,学生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 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验证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互动。大家看 看桌上的水杯,为什么有的水杯感觉沉甸甸的,而有 的则感觉轻飘飘的呢 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重量感 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有的说是水的多少,有的说 是杯子的材料) 教师:非常好,大家的回答都很有思考性。确实, 水的多少是一个因素,它涉及到的是水的质量。但除 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在起作用,那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 教师:(板书课题“密度”)现在,我们先来明确 一下密度的概念。密度,简单来说,就是单位体积内 物质的质量。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就像我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学生将学会使用天平、量筒 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技 能,提高实践能力。此外,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如搜索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设计简单的密度实验等,学 生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提升实践能力。
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独一无二。
课内探究 教师:(展示PPT,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如水、 铁块、木块)大家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 的物质。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感觉上也 会有轻有重。那么,如何来测量和计算密度呢 教师:首先,我们需要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 和体积。质量,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它表示物体所 含物质的多少;而体积,则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密度与这两个量的关 系。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水、 木块、铁块等)请大家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先测 量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再测量它们的体积,并记录数 据。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实验后)好,时间到。 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实验结果。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 一下自己的数据 学生A:(举手)我测量的木块质量是10克,体 积是20立方厘米;铁块的质量是80克,体积是10 立方厘米。 教师:非常好,感谢A同学的分享。现在,我 们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一下木块和铁块的密度。密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 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 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并 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例如,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 密度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 作,验证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的计算公式是p=m/V,其中p代表密度,m代表质量, V代表体积。那么,木块的密度是多少呢 学生:(纷纷计算)5克/立方厘米。 教师:对,木块的密度是5克/立方厘米。那么 铁块呢 学生:(继续计算)8克/立方厘米。 教师:非常棒!大家已经掌握了密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这也正是我们能够通过密度来区分不同物质的原因。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密度的一些应 用。大家知道,当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有的 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则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 呢 学生:(讨论)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重量不同吧 教师:有一定道理,但更准确的原因是与它们的 密度有关。当一个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就 会浮在水面上;而当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就会 沉入水底。这就是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教师:(展示PPT,展示轮船、潜水艇等图片) 大家看,这些都是人类利用浮力与密度关系设计的杰 作。轮船能够在水面上航行,是因为它的整体密度小 于水;而潜水艇则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重力来改变浮 沉状态,实现水下航行。
教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一些生活中利用 密度知识的例子呢 学生B:我记得妈妈买菜时,会用手掂量一下菜 的重量,这可能就是根据密度来判断菜的好坏吧 教师:嗯,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你的思路很有启 发性。其实,有经验的商贩确实会根据菜的质地和重 量来判断其新鲜度和品质,这背后也涉及到了密度的 概念。 学生C:还有,我们喝饮料时,有时候能看到瓶 子里有悬浮的果粒,那可能是因为果粒的密度和饮料 差不多吧 教师:非常棒!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果粒 能够悬浮在饮料中,正是因为它的密度与饮料的密度 相近,使得它们之间达到了力的平衡状态。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密度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还了解了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发现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思维延伸 教师:(总结)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 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它是单位 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其次,我们掌握了密度的计算公 式p=m/V,并学会了通过实验来测量和计算密度;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密度与浮力的关系以及密度在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 生将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 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 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 论。例如,通过测量不同物
常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点并灵 活运用它们。 教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下节课我们 将继续学习关于密度的更多知识。 质的密度实验,学生能够亲 自操作,验证密度的概念和 计算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 力。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这一节时,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首先,实验环节虽然效果显著,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的问题。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 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验前的指导,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规范、准确 地完成实验。其次,在理论讲解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 其与质量或体积混淆。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过于注重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而忽视了概念 本身的解释和阐述。因此,我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密度的本质。此外,我还意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虽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提问和 讨论环节,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兴趣点。因此,我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 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我认识到课后巩固的重要性。虽然我 在课后布置了相关习题供学生练习,但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完成。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作业的 监督和反馈不够及时和有效。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作业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确 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对待课后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 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