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1质量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1质量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简介

《质量》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整个章节的基石, 为后续学习密度、重力等概念奠定了重要基础。本节内容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通过直观的 感知和理性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认识。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 活动,如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这一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教学策略
教材还详细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如国际单位制中的千克 (kg) 、克 (g)、
毫克 (mg) 和 吨 (t) 等,帮助学生掌握质量的基本度量单位。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实验室 中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 在实践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总的来说,本节教材设计科学合理,内 容丰富多样,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质量 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应用技能。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随形状、 状态、位置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质量的概念和特性,培养学生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探究质量不随物体位置、 形状、状态改变而改变的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记录 实验数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天平的使用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 性和价值,形成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随形状、状 态、位置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质量的概念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面带微笑,步入教室)同学们好,今天 我们将一起探索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质量。请大家翻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翻到第 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 教师:首先,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大 小的铁块和木块,拿在手里感觉却不一样重呢 是不 是因为铁块里“装”了更多的东西呢 这里面的“东 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质量。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 思维方法,分析质量的概念 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 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 精神。
课内探究 教师:(板书“质量”)那么,什么是质量呢 简 单来说,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描述了物 体“有多重”或者“有多少料”在里面。同学们,你们能 举出几个生活中与质量有关的例子吗 学生A:苹果比梨轻,说明苹果的质量小。 教师:很好,苹果和梨的比较,正是质量差异的 通过天平的使用和实验探 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 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 象,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
直接体现。还有没有其他例子 学生B:汽车比自行车重,因为汽车的质量大。 教师:非常棒,汽车和自行车的重量差异,也是 由于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现在,我们知道了质 量是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那么它有哪些 特性呢 教师:(板书“质量的特性”)首先,质量是物体 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或空间位 置的改变而改变。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通过 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橡皮泥、冰块、天平) 看这里,我有一块橡皮泥,我现在改变它的形状,捏 成一个小动物的样子。(操作)然后,我用天平来测 量它的质量,大家猜猜看,形状变了之后,它的质量 会变吗 学生:(齐答)不会变! 教师:对,我们来看看天平的读数。(展示天平 读数)果然,质量没有变。这说明什么 学生:质量不随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再拿这块冰块来做个实 验。我把冰块放在天平上测量它的质量,然后等它慢 慢融化成水,再测一次质量。大家预测一下,融化后 的水质量会变吗 性和价值,形成对科学的尊 重和热爱。
学生:(大部分)不会变! 教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次用天平验证一下。(等 待冰块融化,测量水的质量,展示天平读数)看,融 化后的水质量确实没有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质量不随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非常棒!最后,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如 果我把这块橡皮泥从教室的一头拿到另一头,它的质 量会变吗 学生:(齐答)不会变! 教师:对,质量也不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通过这三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质量的第一个重要 特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 状、状态或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质量的单位。在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简称“kg”。 除了千克,我们还经常用到克(g)、毫克(mg)和 吨(t)等单位。这些单位之间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 比如1千克等于1000克,1吨等于1000千克等。同 学们,你们能试着说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吗 并且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 学生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学生D:一头大象的质量大约是5吨。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质量的单位已经有了
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测量物 体的质量呢 这就需要用到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工 具——天平。 教师:(展示天平)天平是一种精密的测量工具, 它利用等臂杠杆的原理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在使用天 平之前,我们需要先调节天平的平衡,确保测量结果 的准确性。接下来,我将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 体的质量,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详细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调节平 衡、放置物体、读取数据等步骤,并强调操作中的注 意事项,如轻拿轻放、避免震动等。) 教师:现在,请大家按照我刚才演示的方法,分 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你们桌上的小物体的质量,并 记录下测量结果。注意,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互 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 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教师:(实验结束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成 功测量了多个物体的质量。现在,请大家根据实验结 果,讨论一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的质量 它在哪些方面对 我们有帮助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 的讨论结果 学生E: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后,可以更好地选 择合适的运输工具,比如搬运重物时需要用更强壮的 人或机械。 学生F:在购物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商品的质量, 以便判断它的性价比是否合适。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质量的概念和 测量方法,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正是我 们学习物理的目的所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思维延伸 教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特性、单位和测量方法,并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质量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 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物理现象,探索物理世界的 奥秘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 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 法,并探究质量不随物体位 置、形状、状态改变而改变 的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培 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 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 的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质量》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帮 助学生构建对质量概念的全面理解。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引入环节较为成功,通过对比铁块和木块的重量差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特性时,部分学生对“不随形 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这一抽象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或 动画演示来加强理解。其次,实验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较为顺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天平测量 物体的质量,不仅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质量作为物体属性的稳定性。但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天平的调节和读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训 练和指导。此外,在知识拓展和应用方面,我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 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分享和讨论不够充分。未来可以设计更多的课后作业或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质量相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最后,整个教 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未来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本次《质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实验操作 和拓展知识应用等方面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