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光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 折射等知识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深入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及其条件,还 能掌握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策略
教材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从而归纳总结凸 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此外,教材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增强了学 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 准确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认真 对待每一次实验,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 日常生活的意识。
实践与创新: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实 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 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实验过程 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决。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复习旧知(约5分钟) 教师:“谁能告诉我,光在均匀介质中是如何传播 的 ” 学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很好,那么光的反射和折射呢 ” 学生:“光在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 射或折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则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 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常数。” 教师:“非常棒,看来大家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 固。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凸透镜,就是利用了光 的折射原理来成像的。” 引入新课(约3分钟) 教师:“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个就是凸透镜。它 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又会形成怎样的像呢 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 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 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 际问题。
实验准备与演示(约15分钟) 教师:“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观察 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请大家看这里,我已经准备好了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实验器材。” (教师边讲解边在讲台上组装实验装置) 教师:“现在,我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某个位 置,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 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记录物距(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并观察像的 性质(大小、正倒、虚实)。” (教师开始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课内探究 分组实验(约20分钟)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学 都要按照我刚才演示的步骤,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 不同物距下成像的情况。注意,实验时要保持安静,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数据分析与讨论(约10分钟) 教师:“好了,时间到。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我们 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数据。”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记录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 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 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 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 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 结论、反思与评价等,培养 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 维。
学生A:“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距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学生B:“当物距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 学生C:“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只能通过眼睛观察。”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这就是 凸透镜成像的三个基本规律。那么,谁能告诉我,这 些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约5分钟) 学生D:“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 像的原理制成的。” 学生E:“投影仪则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 像的原理工作的。” 学生F:“放大镜则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 像的原理来帮助我们观察细小物体的。” 教师:“非常棒,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正是我们学 习物理的目的所在。”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凸透镜成像 的三大规律,并掌握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希 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思考,探索更多关于凸透镜成
像的奥秘。同时,也请大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电子屏幕等光源。”
思维延伸 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师:“最后,我给大家布置几道作业题,请大 家课后认真完成。一是整理今天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 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二是搜集一些凸透 镜成像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 工作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 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安全 意识,使其能够认真对待每 一次实验,同时认识到科学 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激发其将所学知识应 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思。首先,从教学 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较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大规律, 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一方面,我意识到实验环节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于兴奋,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记录数据不够准确。这提 醒我需要在实验前更加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加强实验纪律的强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 对待实验,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我在课堂引导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已经尽 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规律,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缺乏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 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 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 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 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总之,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 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 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