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源简介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佳题点拔
【例1】某同学举办“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图文展览。“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这首诗与下列哪幅图片搭配最合适?( )

A.都江堰 B.秦长城C.隋运河 D.赵州桥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解诗分析问题以及对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认知能力。
【方法技巧】根据诗句“汴水通淮”指的是大运河连接淮水的河段,故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兴修的大运河。
【参考答案】C
【例2】右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唐三彩的认知能力。
【方法技巧】 右图是唐三彩,反映了唐朝艺术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和唐朝开放的社会局面,但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故选B项。
【参考答案】 B
【例3】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的理解分析能力。
【方法技巧】从表格来看,从西汉到唐代,南方人口少于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说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参考答案】 A
触摸中考
1.《 舌尖上的中国 2 》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2.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制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4.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 )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
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
5.201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河·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8.有同学在阅读《可爱的菏泽》一书时发现:宋朝以前,菏泽曾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辈出;两宋以后,经济落后,杰出人物寥若寒星。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菏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B.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重心南移
C.黄河改道频繁,对下游影响大
D.菏泽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
9.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10.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11.《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1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3.“康乾盛世”时期,哪座城市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
A.松江 B.广州
C.南京 C.无锡
14.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15.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列生产工具面世的次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6.《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明代( )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③手工业简单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④航海业的发展盛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材料四: 下表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他的主政和制度建设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三表明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时期的政策,据材料概述她的主政措施。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唐玄宗前期的主政农业措施简要说明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
18.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图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他们的名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4)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景帝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在法律上他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材料三:文帝、景帝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材料四:文、景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裕。到汉武帝初年,国家的府库充实,粮仓里新粮压着陈粮,溢出仓外,以致发霉腐烂。仓库里的铜钱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钱币散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汉景帝怎样的思想理念?
(2)概括材料二汉景帝的治国举措。
(3)材料三反映了文帝、景帝怎样主政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作什么?今天我国提倡“节俭”民族风尚,对此你有何看法?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政策有哪些?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1.C 【解析】 本题是一道热点链接题型。根据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分析判断。半坡人主要种植粟,因此他们的主食是粟,选C项。
2.B 【解析】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其中商、周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商代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故选B项。
3.A 【解析】在春秋赵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牛耕。
4.C 【解析】 根据右图听课笔记的内容来分析判断。A项错误,因为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是齐桓公;B项秦孝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D项错误,因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牛耕。
5.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运河段的识别能力。根据《隋朝大运河》分布图可知,杭州段属于江南河,故选D项。
6.D 【解析】坊是宋代才出现的,故唐朝无法看到。
7.B 【解析】 宋代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空前。在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8.B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题中材料的阅读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条件原因、战争影响原因等要素,其中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加强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
9.A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来看,反映宋朝造船业发展状况。宋代造船重心主要有泉州、广州、明州等,其中泉州造船技术最为精良,故选A项。
10.B 【解析】 宋朝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宋政府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和保护对外贸易。
11.C 【解析】 题干反映了东京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主要表现有夜市、晓市;商品买卖多样化,故选C项。
12.D 【解析】题中“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雇佣工人,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3.C 【解析】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清之际,当时手工业发达,其中南京是最大的丝织业中心,故选C项。
14.C 【解析】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完全禁绝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代理,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故选C项。
15.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演变。①出现于战国时期;②耧车,出现于西汉;③筒车,出现于唐朝时期;④水排,出现于东汉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选A项。
16.B 【解析】 《天工开物》主要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根据选项来看,①不正确,因为它是医学方面的内容;④错误,因为它是航海方面的内容,故选B项。
17.(1)民本思想、以农为本、重农思想。唐太宗在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或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的重农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禁止滥施政令等。
(3)反映了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唐玄宗的重农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共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推广农耕技术等。
(4)无农不稳,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1)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或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或使秦国富强起来。)
(2)曲辕犁;筒车。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4)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19.(1)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
(2)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为三十税一;推迟和缩短兵役时间;宽减刑法。
(3)勤俭治国,以民为本,以身作则的思想。
(4)“文景之治”。看法:要勤俭治国,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认识到节俭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20.(1)商鞅或公孙鞅;“重农”政策:奖励耕织,生产好的农户,可以免除徭役等。
(2)忽必烈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又设立大司农司,专管劝导、督察农事,并将“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
(3)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