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目标与素养1.开展模拟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认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方 式,提升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2.通过对相关地理事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的讨论,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 切联系,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行为,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 的要求。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 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达到水平3的要求。情境与问题1.通过中国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 地貌的作用。2. 通过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 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读图、讨论、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主要形式。2.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1.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以外力作用为主的相应地貌。难点1. 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2.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和解释成因。3. 理顺地质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下列图片。师:在这块巨大的岩石上,纵横交错的裂缝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地理实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新课教学自主阅读教材本目第1、2自然段,思考: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2. 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哪些 3.用关键词概述外力作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 问题明确: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等。3.风化-搬运-沉积。主题活动一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多媒体出示下列阅读材料:风化过程是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 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 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 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 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 理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 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此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酸对岩石的分解等都 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岩石风化作用与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但在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但在湿润的环境中, 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 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 多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思考: 1.什么是风化作用 2.物理风化有哪两种情形 下列图片中的岩石主要是哪种物理风化情形 ONE TWO THREE3. 什么是化学风化 与物理风化作用相比,化学风化的特点是什么 4.生物风化与其他两种风化作用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5.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6. 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 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 为什么 问题点拨:1. 要了解风化在岩石圈什么部位,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是什么,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什么。2.结合阅读材料的第2段内容思考物理风化的两种形式;结合教材图2-39理解寒冻风化的 示意过程。白天受太阳照射,岩石体积膨胀,夜间温度降低,岩石体积收缩。但岩石是热的 不良导体,岩石表层和内部的膨胀和收缩是有差异的。岩石表层热胀冷缩更为剧烈,因此在 岩石表层和岩石内部存在热应力。在热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石会逐渐崩解破碎,这就是热 力风化。热力风化在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的热带荒漠地区较为常见。多孔或有裂缝的岩石,容易吸纳降水,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也容易在孔隙中凝结成水珠。如 果夜间温度下降到水的冰点以下,岩石裂隙中的水将凝固成冰,体积增大,这将对岩石裂隙 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石裂隙扩大。当白天气温升高后,冰融化成水,向岩石裂隙更深处 渗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岩石的裂隙不断扩大,最终崩裂破解。这个风化过程中,水和冰 的冻融变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岩石犹如被冰劈开一样,形象地称这种风化为冰劈作用。冰劈 作用在高海拔山区和中高纬度地区较为常见。3. 物理风化没有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风化改变 岩石的性质。化学风化的类型包括溶解、水解、氧化、水合等,其中溶解作用在地表和地下环境中都普遍存在。溶解作用是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流经合眼酸盐的岩层时,一部分岩石会变为碳酸氢盐帝解在 水中,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使岩石的裂隙和沟壑加深,岩石逐渐消融。典型 的例子是,在河网密布的石灰岩层区,因岩石的溶解风化,出现奇特的喀斯特地貌。4.生物风化是生物原因引起的岩石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形。5.参考阅读材料最后一段内容。不同的气候条件,对风化的程度和风化的类型都有着明显 的影响。6.通过教材本目的活动理解风化壳的含义。借助下面的图示理解风化壳厚度的地区差别。(±需草原率谬盘播蒸发量气温降水量010风203040(m)L50所有成分增大迁移带四砖红填风化充强化学风化带四轻微化学风化带画角砾带未风化基岩降水(mm)带20310030-所有成分迁移带(气C温)化壳深度3.0001500)气候一植被与风化壳厚度的关系 问题展示:1.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 的破坏作用。2. 岩层表面的温度变化和寒冻风化。 3.化学风化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4.生物风化是生物原因引起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气温、光照、降水、风等气候要素不同,风化方式与风化强度 各不相同。气候决定了风化作用的类型。冰冻气候带:冰劈作用,基本无化学风化;干旱、 半干旱区:温差风化(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温暖潮湿区:化学风化显著, 生物风化发育;炎热潮湿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强烈、彻底。6.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 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 壳厚度较大。主题活动二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阅读教材本目的正文内容思考:1. 流水作用主要包括哪两种作用 2.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间题明确:1.流水作用主要包折木懂作用和几积作用,水律用但括下切侵蚀、商佩侵蚀和朗向侵蚀、 沉积作用是两策中挟带的泥沙,在黄速席低时,分业生机做流积作用,在何床上沉积下来.2.下切侵性是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性,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下切侵蚀多发生在 构菌的升的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 形谷,溯源侵蚀是指在河流成容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 流水冲剧作用加剧,受冲的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溯深侵性可使沟谷或阿边的 长度不断增加。闘向侵蚀是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背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 形成陡取的何用。与此回时,水流从上游搬运面来的泥沙及凹岸侵蚀所产生的碎用物,被带 到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 何流例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醉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 床弯曲越来越大时,便会发生裁夸取直,形成牛轭湖。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下列资料: 材料1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在河谷地貌中较普遍,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 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 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 ·位置愈 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愈久,因而受破坏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刑态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显。阶 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 谷,前者形成河浸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材料2V字形河谷是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河谷,又称为峡谷。这类河谷具有V形河谷横剖面,谷地两 壁险液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流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其中谷坡陡直,深度远 大于宽度的峡谷称为峰谷。从河流发育阶段者,V 形谷風幼年河谷,它反映了河流处于幼年 发育阶段,河流以加深河床的下切侵蚀为主,侧向侵蚀作用不明显。在构造运动上升区域, 河谷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抬升速度与河流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V 形 谷。河流上游下切侵蚀十分显箸,河谷横剖面也多呈V 字形。材料3洪积扇是暂时性流水作用在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它是半干早、干早地区山麓地带分布相当 普遍的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向外围倾斜,坡度由大变小,逐渐过渡到周围平地。洪积扇上广泛发育放射状沟谷。这种地貌风化强烈,山地形态险峻。相邻洪积扇连接成倾斜平原,外缘呈波状弧形轮廓。 结合相关知识和材料内容,思考:1.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哪两种水蚀作用的结果 2.V 形河谷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3.洪积扇在成因和地貌方面有什么特点 活动点拨:问题1点拨:(1)展示河流阶地示意图。(2)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 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 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 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 一个阶地。如下图所示:问题2点拨:(1)展示地理实景图。如下图:(2)形成: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 源头侵蚀为主。问题3点拨:(1)展示冲积扇示意图(2)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而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 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 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 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 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问题展示:1.下切侵蚀和侧向侵蚀。2.V 形河谷是年幼的河谷,在构造运动抬升区易形成V 形河谷,下切侵蚀明显。 3.洪积扇属于山前沉积平原,面积较小顺着山势倾斜,地表多顺向沟谷等。【设计意图】沉积平原的形成关联着众多的知识内容,如外力作用、搬运堆积作用、河流水 文特征、地形地势特征、文明起源和聚落分布等。为此在相关问题处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而不是课时的知识去思考问题。主题活动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多媒体出示:材料1吹蚀作用是指风单纯依靠气流的冲击力和紊流作用,把暴露地表的部分松散细小碎屑吹离地 表的过程,叫吹扬作用。吹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风力大小、地表碎屑颗粒的粒径及其联 结力。把松散无联结的大小不同的碎屑吹起来的临界风速(起沙风速)是不同的。风力愈大、 地表碎屑愈细,吹蚀作用愈强。地表碎屑的粒度大于2.0毫米的地区(基岩裸露与戈壁区) 吹蚀作用就很难发生。而归粒细小的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吹蚀作用就易于出现。除此以外,地 表的其他性质,如植被、土壤温度、地形起伏、地表糙度等,也可引起起沙风速的改变。地 面植物多、土壤阴湿、地形起伏大、糙度大,起沙风速必将增大。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 擦作用的过程。磨蚀作用的强度也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同时和气流中央带着的砂粒的数量和大小也有关。一 般情况下,只有大于0.2毫米的砂粒才有明显的磨蚀作用,而 这样的颗粒即使在强风作用下也只能被吹扬到距地3~4米高的地方,所以磨蚀作用还明显 地受高度的限制。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因此,近地表部分,磨 蚀作用特别显著。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互相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着的。没有吹蚀作用 吹起砂粒,就根本谈不上磨蚀作用,而风沙流的冲撞对吹扬作用也有促进。但在不同的条件 下,吹蚀和磨蚀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基岩裸露的地区,磨蚀的作用较为 明显,而在地表是由松散而细小的物质所组成的地区,则吹蚀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材料2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 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动沙丘的表面无 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 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 有黏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 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黏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结合阅读教材本目第1、2自然段,思考:1.什么是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有哪两种形式 2. 影响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 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关系如何 4. 什么是风积作用 风积作用的搬运和沉积过程是怎样的 问题点拨:1.风蚀作用是一种外力作用,是对地表岩层的破坏风蚀,主要通过搬运和沉积作用造就风 蚀地貌。2.参考材料1中的关于吹蚀和磨蚀强度的因素分析。3.参考材料1中最后一段,明确同时进行、互相促进、不同条件下各自强度变化等表述。 4. (1)展示新月形沙丘的地理实景图。(2)展示静止沙丘和移动沙丘示意图。(风向向风向静止沙丘的层理构造移动沙丘的层理构造移动沙丘形成过程静止沙丘与移动沙丘)问题明确:1. 风蚀作用是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地表的 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含有大量 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 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2. 风力大小,地表碎屑颗粒的粒径及其联结力,地表的其他性质(如植被、土壤温度、地 形起伏、地表糙度等)。3.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互相联系同时同地进行着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吹蚀和磨蚀 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4.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称为风积作用。在风沙的搬运过程中,当风 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 会对风沙流动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课堂小结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多种 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多种多样。教学研讨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围绕“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展开。需要向学生渗透外力作用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对地表形态进行改变,需要继续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方式较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类型的划分。不仅要明确 小的类型的含义,更要明确这样分类的原则。只有明确了作用形式分类的原则,才能在本质 上理解外力作用。本课时有较多的读图活动,有的图是地理实景图,有的是地理现象示意图。 实景图在处理过程中以观察体验为主,示意图在处理过程中以明确示意原理和过程为主,注 意引导学生从示意图中发现与本课时学习内容关联的问题,并尝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 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