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表格式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表格式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进入物理世界的大门,还为学生后续学习物理概念、定律和实验技能打下坚实 的基础。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主要围绕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展开,包括测量单位、测量 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以及误差的概念及其处理。通过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如米、秒等) 及其换算关系,学生能够对物理量的度量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教材详细讲解了刻度尺、停 表等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二、教学策略
深入探讨了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测量观念。通过设计与 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团队协作精神。总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章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它不仅传授了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后续的物理 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物理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及其换算关系,为后续的物理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来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 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够识别误差来源,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 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如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停表测量时间等,学 生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培养初步的 实验探究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 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开场互动: 教师以轻松的方式开场,询问学生:“大家每天早上起 床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看时间”。 接着,教师提问:“那我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学 生可能会提到钟表、手机等。教师顺势引导:“这些工 具都能帮助我们测量时间,但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的 是时间测量的基础,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长度测量。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统一的长度和时间单位,世 界会变得多么混乱。”通过这样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对 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情境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的 测量场景,如建筑工人用卷尺测量墙面长度、运动员 在赛道上冲刺计时、厨师在烹饪时精确控制时间等。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 将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 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 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 性,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 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 度和责任感。
每展示一个场景,教师都暂停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个场景中,为什么需要测量长度或时间 他们 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 到长度和时间测量在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中的重要 性。 明确目标: 在学生对测量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概念、 基本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误差的概念 和减小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掌握 基本的测量技能,并学会如何准确地进行测量。”
课内探究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长度和时间的概念: 教师简要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定义,强调它们是描述物 体空间位置变化和时间流逝的基本物理量。同时,通 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基本单位及换算: 教师详细介绍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等)和时 间单位(秒、分、时等)的定义及换算关系。为了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单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 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将不同单位的长度或时间进行换 算,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进行纠错和补 通过实践活动,如使用刻度 尺测量长度、停表测量时间 等,学生将亲身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学会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分析结论,培养 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充。 测量工具及其使用: ●刻度尺的使用:教师首先展示刻度尺, 并介绍其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通过示范 和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对齐刻度、 读取数据以及进行估读。为了加深学生的印 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刻度尺测 量课桌的长度、宽度等,并提醒学生注意测 量时的注意事项。 ●停表的使用:接着,教师介绍停表的结 构和使用方法,包括启动、停止、复位以及 读取时间等操作。同样地,教师先示范后让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停表测量自己或同伴完成 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误差的概念及减小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技能后,教师引入误差的概 念,并解释误差产生的原因。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 明白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 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如多 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使用更精密的测量 工具等。 三、实践活动(约25分钟) 分组实验: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把刻度尺和一 个停表。然后,教师布置两个实验任务: 1. 长度测量实验:要求学生测量课桌 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数据。在测量 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 遇到的问题。测量完成后,各小组汇报测量 结果,并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 方法。 2. 时间测量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停表 测量自己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需的时 间,并记录数据。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障碍或挑战(如单脚跳、 闭眼走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时间 测量。测量完成后,同样进行汇报和讨论。 数据分析与讨论: 在各小组汇报完实验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 据进行分析。首先,让学生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并 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 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 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高级概念(如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提升(约10分钟) 知识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包括长度和时 间的概念、基本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误差 的概念及减小方法等。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 提问或复述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方法提炼: 教师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 结论)在测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 学习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 及测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勇于提 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思维延伸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 据记录、数据分析及结论等部分。教师强调实验报告 的重要性和撰写要求。 预习下一节内容: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如速度、加速度的测量等),并思考这些测量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同时,鼓励学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的打开。
交流。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 基本单位:米 (m)
2. 常用单位: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等 3.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4.测量方法:选、放、读、记
二、时间的测量
1. 基本单位:秒 (s)
2. 常用单位:分钟 (min) 、 小 时 (h) 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 过情境导入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课堂氛围积极活跃。然而,在实施过 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时间分配上需更加精细。虽然每个环节都按计划进行,但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讨论和测量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总结提升部分略显仓促。未来应预留更 多弹性时间,以应对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学生差异需更多关注。不同学生在理解能 力和动手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使用测量工具时显得较为生疏。未来教学中,我将更 加注重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支持。此外,误差分析部分可以更 加深入。虽然学生理解了误差的概念和减小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仍显不足。未来可以设计 更多与误差分析相关的练习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关键技能。最后,反馈与评价 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我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但如何将这些 反馈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仍需探索。未来我将尝试建立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机制,以促 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总之,本次教学既有收获也有不足,我将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和 改进,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