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动量——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一、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1. 一维碰撞: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作一维碰撞。2. 碰撞演示如图所示,A、B是用等长细线悬挂起来的等大小球,把小球A拉起来,使其悬线与竖直方向成一角度α,放开后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与B球发生碰撞,碰后B球的最大偏角为β。(1)若mA=mB,碰后A球静止,B球偏角β=α,这说明A、B两球碰撞后交换了速度;(2)若mA>mB,碰后A、B两球都向右摆动;(3)若mA结论:以上现象说明A、B两球碰撞后,速度发生了变化,当A、B两球的质量关系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同。3. 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几个关键点(1)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因此需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规定某一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取正值,相反则取负值。(3)光电门测速:利用公式v=,式中Δx为挡光片的宽度,Δt为遮光时间。还可借助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或者利用平抛运动特点等测速。(4)结论:物体碰撞前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几乎是不变的。二、动量1. 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即,单位为。(2)特点:瞬时性: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动量,所以说动量具有瞬时性,是状态量。矢量性:动量具有方向,其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相对性:因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故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2. 动量和动能的定量关系p=mv→v=Ek=Ek=mv2→v=p=三、动量变化量的计算1.大小:物体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的大小。2.方向:动量的变化量的方向也就是速度变化量的方向。3. 动量的运算:动量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选定坐标轴的方向后,动量、动量的变化量用带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从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注意:此时的正、负号仅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运算。动量是矢量,动量的变化量也是矢量。动量的变化量与动量本身的大小、方向均无关。四、冲量定义与定义式 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其定义式为I=FΔt特点 过程量 从冲量的定义式看出,冲量涉及一段时间,是过程量,取决于力和时间这两个因素,所以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矢量性 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与相应时间内物体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物理意义 反映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累积效应2. 冲量的四种计算方法公式法 利用定义式I=FΔt计算冲量,此方法仅适用于计算恒力的冲量,无须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图像法 利用F-t图像计算,F-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冲量,此方法既可以计算恒力的冲量,也可以计算方向沿同一条直线的变力的冲量动量 定理法 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或方向变化,则不能直接用I=FΔt求变力的冲量,可以求出该力作用下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由I=Δp求变力的冲量平均力法 如果力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则= (F0+Ft), 该变力的冲量为I=Δt= (F0+Ft)Δt动量定理1. 内容: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2. 表达式:I=p'-p或F(t'-t)=mv'-mv。说明: 表达式是矢量式,等号包含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方面的意思。公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若合外力是变力,则F应是合外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3. 关于I=Δp=p'-p的几点说明a. 合外力的冲量I是原因,动量的变化量Δp是结果。b. 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p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外力的冲量I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c. 合外力的冲量I与初动量p、末动量p'的大小和方向均无必然联系。3.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注意事项1)动量定理反映了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合力的冲量是原因,物体的动量变化是结果。2)动量定理中的冲量是所受合力(包括重力)的冲量,既可以是各力冲量的矢量和,也可以是合力在不同阶段冲量的矢量和。3)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等号包含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方面的含义。在一维情况下,应先规定正方向。六、动量定理的应用1. 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Δp一定时,作用时间越短,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力越小。(2)F一定时,作用时间越长,Δp越大;作用时间越短,Δp越小。分析问题时,要明确哪个量一定,哪个量变化。2. 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在中学阶段用动量定理讨论的问题,其研究对象一般仅限于单个物体。(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冲量。可先求每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力冲量的矢量和;或先求合力,再求其冲量。(3)抓住过程的初、末状态,选好正方向,确定各动量和冲量的正负号。(4)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如有必要还需要补充其他方程,最后代入数据求解。说明:对过程较复杂的运动,可分段用动量定理,也可对整个过程用动量定理。七、系统、内力和外力1. 系统:由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构成的整体叫作一个力学系统,简称系统。例如,研究炸弹的爆炸时,它的所有碎片及产生的燃气构成的整体就是系统。2. 内力:系统中物体间的作用力。3. 外力:系统以外的物体施加给系统内物体的力。八、动量守恒定律1. 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 动量守恒定律常用的三种表达形式(1)p=p',即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和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大小相等,方向相同。(2)Δp=p'-p=0,即系统总动量的变化量为零。(3)Δp1=-Δp2,即相互作用的系统内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动量的增加量等于另一部分动量的减少量。3.适用条件1)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2)近似守恒:系统受到的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系统的动量可近似看成守恒。3)某一方向上守恒: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4. 动量守恒定律的五个特性矢量性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矢量方程,解题时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相对性 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参考系的速度(一般是相对于地面)同时性 动量是一个瞬时量,表达式中的p1、p2、……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前同一时刻的动量,p1‘、p2’、……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后同一时刻的动量系统性 研究的对象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普适性 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还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注意:系统动量守恒时,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时,其动量也不一定守恒,这是两个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同而导致的。5.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九、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1. 理想守恒系统内的任何物体都不受外力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形。若系统受到外力作用,但所受合外力为零,可视为理想守恒。例如:两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碰撞,物体所受重力和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2. 近似守恒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例如: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瞬间,火药产生的内力远大于手榴弹的重力,重力便可忽略不计,动量近似守恒;高速公路上,两辆轿车相撞,在碰撞瞬间,两车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车所受的摩擦力,摩擦力可忽略,动量近似守恒。3. 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常见模型如下(地面均光滑):例如: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在了沿光滑水平面匀速运动的敞篷车中,由于小球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故小球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十、碰撞1.碰撞遵循的三条原则:(1)动量守恒定律。(2)机械能不增加。(3)速度要合理。①同向碰撞:碰撞前,后面的物体速度大;碰撞后,前面的物体速度大或相等。②相向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2.弹性碰撞讨论:(1)碰后速度的求解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解得,(2)分析讨论:当碰前物体2的速度不为零时,若,则,,即两物体交换速度。当碰前物体2的速度为零时,,则:,①时,, ,碰撞后两物体交换速度。②时,, ,碰撞后两物体沿同方向运动。③时,, ,碰撞后质量小的物体被反弹回来。十一、反冲1.定义: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动量(或速度),这种现象叫作反冲运动。2.特点: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系统受到的外力,系统动量守恒。实例:发射炮弹、爆竹升空、发射火箭等。3.规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4.反冲过程的特征反冲运动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总动能将增加,其增加的原因是:在反冲运动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做正功。十二、爆炸现象的三个规律:动量守恒 由于爆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爆炸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受到的外力,所以在爆炸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动能增加 在爆炸过程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所以爆炸后系统的总动能增加位置不变 爆炸的时间极短,因而作用过程中,物体产生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认为爆炸后仍然从爆炸前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