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含答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含答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课题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 动荡的时代;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地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体会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树立发 展生产力的观念;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崛起的意义。
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白板展示图片和问题 学生看书后回答: 图片和问 问题导入, 直观了解, 激发学生
(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 这件是春秋时期的 酒器青铜牺尊,整体 为牛形,上面刻有精 美纹饰。且牛鼻上穿 有一环,说明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用穿鼻 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探索新知 的兴趣
同学们看书,具体描述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 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动荡 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讲授 新课 议 题 一 王 室 衰 微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 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 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 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 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 名。 子议题1.学生阅读教材P28内容,找出周王室衰微 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后回答: 原因: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 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 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 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 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 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 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 坏,后人称之为“礼崩 乐坏”。一些诸侯国为
教师总结: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 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jin)天子和 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子议题2.教师让学生看书,同时展示图片: 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 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县、郡,委派官员直接 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世袭。西周时期的分封 制逐步走向瓦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周王 室衰微,诸侯崛起。西周 的分封制、宗法制、礼 乐制度瓦解(礼崩乐 坏),这里主要指西周礼 乐制度被破坏。 学生看书后回答: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②诸侯 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 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 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 让 学 生 分 组讨论有 利 于 提 高 学生分析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
(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算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篮。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篮,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
提出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他们 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于 是诸侯争霸开始了。 议题二诸侯争霸 子议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9,分析讨论诸侯争霸 的原因、旗号、目的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 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子议题2. 白板展示图片: 公 、 伐等活动。 旗号:“尊王攘夷”(尊 敬王室,排除夷狄) 目的:争夺霸主地位 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 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 有 助 于 加 深学生对 知识的理 解和运用, 提 高 学 生 认知能力。
春秋争霸形势图 提出问题:齐桓公什么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教师总结: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②管仲改革,富国 强兵③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获得政治优势。 子议题3.分析春秋时诸侯争霸有何影响
教师过渡:春秋时期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 种政治领域的变动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下 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议 题 三 春 秋 时 期 的 经 济 发 展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31,列表归纳春秋时期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下表 农业手工业商业
方面,春秋时期的诸侯 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 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 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当时中原的 “诸夏”与周边的“戎” “狄”“蛮”“夷”等 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 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 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 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 念。 学生看书后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 高 学 生 分析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加 深 对 知 识 点 的 理 解 和运用。 提高学生社 会实践能力
表 现春秋后期,铁 制农具和牛耕 的出现,使农 业的深耕细 作、山林的开 发、耕地的扩 大都具备了条 件,粮食产量 有了明显增 长,人口也不 断增多 手工业的规模 不断扩大,分 工更加细致, 铸铜业、冶铁 业、纺织业、 煮盐业和漆器 制作等都有所 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 活跃,各诸侯 国统治者对经 济活动提供一 定的鼓励和保 护,金属货币 得到了较为广 泛的使用 教师在此重点强调: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 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 课后活动: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 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 掌握。
课堂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周王室衰微,二是诸侯争霸,三是春秋时 期的经济发展。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开 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 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为追逐自身利益开始进 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 的局面。导致这种动荡的社会局面出现的根 源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主 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2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 启发下对照板书设计对 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整体把握 本课脉络, 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 记忆。
巩固 练习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获得的土地分封给卿大 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 侯的这些做法( )。 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 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D.使诸侯国走上争霸道路 2. (2023 · 山东济宁中考)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 次,而朝觐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 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3.“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 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4.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尊王攘夷”的名义征战。其目的是( )。 A.维护周天子的利益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为争霸战争寻找借口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5.“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战灵活敏捷,故戎狄 长于步战,这使长期以车战为主的晋国军队面临严重的挑 战……于是晋军……以步战取代车战,大获全胜。”上述材 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政治变革B.国家统一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6.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春 秋初年有百余国,战国初年只有二十余国,后来仅剩七国。 这一变化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社会分裂B.战乱频繁C.渐趋统一D.社会变革 7.朱伯康、施正康在《中国经济史(上卷)》中评述古代中 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 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 性突破”发生在( )。 A . 春秋后期B . 西周C . 商朝 D.夏朝 8.下图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生产工具的变化。将其按 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分 析指导。 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 解、巩固和 运用
①打制石器 ②骨耜 ③铁雷 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 9.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出此时( )。 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能力提升 10. (2023 ·湖北黄冈中考)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 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 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二、分析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春秋争霸”为主题开展了探 究活动。
(
上下有别
内外合同诸侯
卿大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图1
庶民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图2
诸侯

乱坏
)
(1)图1、图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 仔细观察两幅图片,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板书 设计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诸侯崛起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牛耕出现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楚庄王 秦穆公
诸侯 改革 争 夺 霸主 (
齐桓

) 晋 文 公
教学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