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版本: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分析其研制成功的意义;
分析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推广的价值。 史料实证:
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家国情怀:
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 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板块设计】“两弹一星”——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
漫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的发展史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农业和医学领域重要成就 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连线一位小记者。
学生1: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鲜历史栏目,我是今天的小记者,公元2023 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扬柱、桂海潮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由 此开启了全面建成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工程事业又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对于神十六的成功发射,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2:我为祖国科技的强大感到自豪!
学生3:我觉得中国的航天科技太了不起了,还有这些航天员们很厉害,也 很辛苦。学生1:两位同学的发言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好啦,今天的报道就到此结束了。
教师:非常感谢小记者的报道和同学们的精彩发言。神舟十六的成功发射标 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那么我们国家是如何从一个“科技小白”成 长为今天的“科技大佬”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一 、国防科技——“两弹一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掀起核讹诈的恶浪,我国面临 重大挑战。1955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做出启动研制“两弹一星”的计划。
1. 常识速记: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吗
学生:“两弹一星”即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核弹又包括原子弹 和氢弹。2.“两弹一星”的成就(给出图片与时间,对应填充相关内容)
提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 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 观看视频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谈谈你的感受,并思考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的支持、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4.代表人物
钱学森(1911-2009)美国海军部次长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 师,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放他回中国去!”面对“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的
问题,他回答道:“怎么不行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
们矮一截 ”钱学森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1924-1986)从青少年时代邓稼先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
1948年到1950年,他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
国。
1958年,他开始主持核弹研究。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6.合作探究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我们学习 过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现在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呢
提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 精神
7.材料研读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 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 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 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
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教师提问: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提示: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等
8.引导学生回答:“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材料: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提示: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 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科技——漫步太空
1. 自主导学,阅读教材92-93页,完成表格的填写
时间 名称 意义 航天员
1999.11 神舟1号 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10 神舟5号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 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
2008.9 神舟7号 中国实现第一次太空行走 翟志刚
2021.6 神舟12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4.4 神舟18号 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 叶光富、李聪、李 广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辨认神舟系列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 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3.活动:连 一连教师出示时间、神舟系列、意义、航天员,学生完成对应连线。提示:1999 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 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 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1. 自主导学,阅读教材93-94页,完成下面的填空。杂交水稻20世纪,成 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和保障我国的 ,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 也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
青蒿素科研团队在 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的新方法。 由于对 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 。提示:70年代袁隆 平籼型吃饭问题粮食安全世界性饥饿问题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 20世纪70 年代疟疾疟疾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图片展示:
袁隆平 屠呦呦
材料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 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
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 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 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 礼物。”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 小组讨论:我们应该从袁隆平、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习什么品 质
提示: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敢于试错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不为 名利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教师总结过渡:科学 家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科技发展关系着国家综合 实力的硬实力,而文化事业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我们应该两手抓两手 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 自主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95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荣誉 提示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2)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提示
(3):1949-1978: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 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1978年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 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提示:影响:
①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②中 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荣誉: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 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 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莫言曾说:如果没有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 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艺术作品是时 代的产物,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 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大绽异彩,是 一个奋进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2.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试 分析新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提示: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 济实力迅速增强,为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 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优秀的科学家和文艺工作 者在科技文化事业中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和文 化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 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我们也了解到了我国文化事业 的精彩纷呈,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 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板书设计
(
国防科技
航天科技
农业科技
医学科技
“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增强国防实力
取得辉煌成就
解决粮食问题
健康事业保障
文化“双百”方针
出现繁荣景象
科技


科技文化成就
)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版本: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课后反思:
一、课程导入环节中,可以增加参与学生的比例,提高学生们对历史课堂的 期待度和参与度;
二、课程学习环节中,在第一部分“‘两弹一星’——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 由于是本节的重点讲解时间略长,教师讲述部分多,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部分 略少,对“两弹一星成就背后的原因”一题的思考中,对学生的引导略少,对科 学家事迹的讲述和感想可以交给学生来分享;
第二部分:“漫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的发展史”中,对基础史 实的学习和掌握良好,不过没有充分拓展学生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的充分了 解,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查有些片面,检查方法有待改进;
第三部分“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农业和医学领域重要成就”中,没有很好 地引导学生增强对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对人类生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了解; 第四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应该适当活跃气氛,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学习 主动性,引导学生从文学或者舞蹈、音乐、影视等方面谈一谈对中国文化事业成 就的亲身体会。
三、丰富小组评价机制,在各个检测环节中,还应加强小组协作、调动学生课堂 参与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