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1部分 分子与细胞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考点1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无机物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分类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 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也是必需元素存在形式 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二、细胞中的无机物1.水自由水 结合水含量 绝大部分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左右功能 (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2)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3)参与生化反应;(4)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组成细胞结构(与蛋白质、多糖等结合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关系 自由水 结合水 与代谢及抗 逆性的关系 一般,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抵抗不良环境(抗旱、抗寒等)的能力越低 水的特性 (1)水为极性分子,使得其他带电分子或离子易与水结合。(2)水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氢键易断裂,也易形成;氢键的存在,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细胞中水的产生和利用 (1)水的产生:蛋白质、多糖、核酸、ATP等的合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水的利用:蛋白质、多糖、核酸、ATP等的水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小表达 (必修1P38改编)北方冬小麦在冬季来临前,自由水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结合水的比例逐渐上升,这是为什么 。在寒冷的情况下,自由水会结成冰而伤害植物细胞,结合水则不会结冰。因此,冬季来临前,冬小麦细胞内自由水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结合水的比例逐渐上升,这样可以避免气温下降时自由水过多导致结冰而损害自身2.无机盐存在形式 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吸收方式 主要是主动运输 作用 组成复杂的化合物 Mg→叶绿素;Fe→血红素;I→甲状腺激素;P→ATP、核酸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Ca2+→过高导致肌无力,过低导致抽搐;K+→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Na+→缺乏导致神经、肌肉细胞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HC /H2CO3是血浆中重要的缓冲对维持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考点2 细胞中的有机物一、糖类和脂质糖类 脂质 元素组成 一般为C、H、O,几丁质还含有N 主要是C、H、O,有的还含有N、P 分类 单糖 葡萄糖 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又称甘油三酯,C、H、O)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具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核糖 参与组成RNA、ATP 脱氧核糖 参与组成DNA 半乳糖、果糖 提供能量 二糖 蔗糖(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2分子葡萄糖)、乳糖(葡萄糖和半乳糖) 磷脂(除了含有C、H、O,还含有P甚至N) 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分类 多糖 淀粉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固醇(C、H、O) 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纤维素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几丁质(壳多糖) 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合成部位 淀粉:叶绿体;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区别 与糖类相比,脂肪中氧的含量较低,而氢的含量较高,因此,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类氧化分解时,脂肪释放的能量多,需要的O2多,产生的H2O多 联系 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一般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分解供能,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二、蛋白质和核酸1.蛋白质易混易错 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等都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变性时肽键不断裂,且变性往往是不可逆的,仅在极少数特殊情况或者变性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发生复性(蛋白质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小表达 (必修1 P32改编)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为何格外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因为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富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分类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组成元素 C、H、O、N、P 结构 一般为双链,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为单链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核糖核苷酸(磷酸、核糖、碱基)含氮碱基 A、T、C、G A、U、C、G2.核酸功能 作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针对细胞生物及DNA病毒);控制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 作遗传物质(仅针对RNA病毒);催化(如核酶);翻译的模板(mR-NA);携带并转运氨基酸(tRNA);组成核糖体(rRNA)分布 真核细胞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细胞核原核细胞 拟核(主要)和细胞质基质(质粒) 细胞质基质和拟核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单体(基本单位) 多聚体(生物大分子)。物质 单体 初步水解 彻底水解 氧化分解产物多糖(以淀粉为例) 葡萄糖 麦芽糖、葡萄糖 葡萄糖 CO2、H2O蛋白质 氨基酸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氨基酸 CO2、H2O、尿素等DNA 脱氧核苷酸 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氮碱基(A、T、C、G)、磷酸、脱氧核糖 CO2、H2O、尿酸等RNA 核糖核苷酸 四种核糖核苷酸 含氮碱基(A、U、C、G)、磷酸、核糖 CO2、H2O、尿酸等易混易错 脂肪等脂质不属于生物大分子,脂肪的彻底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物为CO2和H2O。三、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实验 检测原理 备注还原糖的 检测 斐林试剂+还原糖 砖红色沉淀(还原糖中游离的醛基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情况下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1)甲液(NaOH溶液)、乙液(CuSO4溶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2)若样液中不含还原糖,则斐林试剂检验的结果不是无色而是蓝色,即Cu(OH)2的颜色;(3)单糖中的葡萄糖、果糖、组成核酸的五碳糖、半乳糖和二糖中的麦芽糖等属于还原糖脂肪 的检测 苏丹Ⅲ染液+脂肪 橘黄色(制成的临时装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蛋白质 的检测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双缩脲结构与Cu2+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紫色络合物,蛋白质中有与双缩脲结构类似的结构) 先加入1 mL双缩脲试剂A液(NaOH溶液,营造碱性环境),摇匀;再加4滴双缩脲试剂B液(CuSO4溶液),摇匀易混易错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差异(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滴加B液。(3)所含物质浓度不同:斐林试剂包括0.1 g/mL的NaOH(甲液)、0.05 g/mL的CuSO4(乙液);双缩脲试剂包括0.1 g/mL的NaOH(A液)、0.01 g/mL的CuSO4(B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