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与素养1.运用世界地形图,了解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升区域认 知水平,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其成因,发展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2.通过对典型地貌景观案例的探究分析,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综合分析地质 构造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结合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多要素综合 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3.通过给出的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个性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 理图表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4.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 理解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达到水平3的要求。情境与问题1.通过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的几组不同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多样地表形态的形成原 因。2.通过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地震等地理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 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读图、讨论、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 态形成的作用。2.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成因。重点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3. 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4.理解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具体内容,理顺地质过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多媒体依次展示教材“探究”的内容: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 女王。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1998年的女王头和2016年的女王头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察交流。师: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 生:交流讨论。师:(总结)长期遭受风化、侵蚀导致颈部明显缩小。师:(承转)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 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生:交流讨论。师:(展示观点)1. 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 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2. 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 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竖个雕像没什么区别。【设计意图】通过“女王头”的地理实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外力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能 使学生在是否保护的争论中认识到必须处理好人地关系。讲授新课主题活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 阅读教材本目的正文第1段,思考:(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哪两个方面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 有哪些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 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4)我们今天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单一的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影响的结果吗 问题明确:(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 搬运和堆积。(4)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都是内力与外 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球漫长演化历史中的一个片段。2.多媒体出示下列资料: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 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 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体-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 坡的地貌。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 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半干旱一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均有分布;最 低海拔可以出现在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 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 中国分布最广。(图为陕北靖边的丹霞地貌)交流:主要是哪种力的作用造就了丹霞地貌 教师提示:造就丹霞地貌的主要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但这不意味着外力作用没有发挥 影响和作用。主题活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阅读教材“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正文部分,思考:(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板块运动属于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哪种作用 (3)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哪两种基本关系 (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有怎样的重大影响 问题点拨:(1)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究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假设的理论,尚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2)板块运动是对来自地球内部力量的一种解释,因此属于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是相对于相邻板块的位置关系而言的。(4)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相邻板块的分开所产生的 地形的不同的。问题明确:(1)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 等,分割成六大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并不是静止 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2)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3)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或者相邻板块彼此分离。①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者海岸山脉。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 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②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读教材图2-28,思考:(1)在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2)生长边界上板块之间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3)消亡边界上板块之间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问题明确:(1)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生长边界上板块之间的运动是彼此分离。(3)消亡边界上板块之间的运动是挤压碰撞。3.读教材图2-29,思考:(1)示意图中的板块运动有什么特点 (2)举例说明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类似的巨大山脉有哪些。 问题明确:(1)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角度看。水平方向上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垂直 方向上印度洋板块深入到太平洋板块底部。(2)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 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读教材图2-30,思考:(1)东非大裂谷位于哪几个板块之间 (2)这几个板块在板块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问题明确:(1)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2)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运动方向上是相分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首先要着眼于地表形态的宏观变化。内力作用 和板块运动是解释地表宏观变化的重要理论,需要引导学生领会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 影响。(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阅读教材本目的正文部分,思考:(1)什么叫作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两种形式 (3)什么是褶皱 褶皱通常形成哪种地形 (4)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 每种形态有什么特点 (5)褶皱对地形有什么影响 (6)断层是怎么形成的 断层对地形有什么影响 (7)什么是地垒 举例说明地垒通常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8)什么是地堑。举例说明地堑通常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问题明确:(1)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 的情形。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2)褶彼和断层。(3)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 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4)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从形 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5)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是,在野外,我们常能见到背斜 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岭的情况。这种地形与褶皱构造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6)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岩层发生破裂 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在地形上,有些断层常形成平直的陡崖。(7)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作地垒, 它常形成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8)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作地堑, 它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2.读图2-34、图2-35,完成相关任务。图2-34发育在背斜构 图2- 35发育在向斜构造上的谷地示意 造上的山岭示意(1)在图2-34中,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2)议一议,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点拨:(1)在图2-34中,不同颜色的岩石示意为不同的岩层;因为是背斜,其岩层是向上弯曲的。(2)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是内力和外力的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向斜构造成为山岭,是在 内力作用基础上不断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问题明确:(1)如下图。(2)岩层受挤压后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岩层下凹形 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3 .读图2- 32,完成相关任务。图2-32断层示意(1)断层面是指岩体断裂错开的面,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图中找到断层面、 断层线,并将它们标注出来。(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议一议,沿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问题点拨:(1)在这里可以借用数学上的平面与线的概念。(2)岩层破裂基本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错位)两种情形,其中水平方向的破裂不是断 层。(3)断层的岩石与断层前发生了变化,容易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问题明确:(1)如下图。图2-32断层示意(2)岩体破裂不一定形成断层,断层是在岩层破裂基础上两侧岩块沿破裂面产生了明显的 位移。(3)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 阅读教材本目第1段,思考:(1)什么是火山喷发 (2)根据喷发状况,火山喷发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3)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 问题明确:(1)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2)根据喷发状况,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类型。(3)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 度西部高原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如长白 山天池。2. 阅读教材本目的“活动”。(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带和洋中脊带。读图2-28, 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2)根据活动情况,火山可分为三类:一是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 山;二是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无喷发历史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称为死火 山;三是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查阅相关资料,举出上述 三类火山的实例。(3)读图2-36、图2-37,议一议,火山地貌在形态上有何特点 尝试用等高线绘制一幅有 火山口湖的火山地形图。问题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火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欧亚板块 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这些板块的边缘,有的是生长边界,有的是消亡边界。(2)略。 (3)略。 问题明确:(1)火山是岩石圈断裂而导致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这些地带处于板块的边界处,地壳活 跃,板块在碰撞挤压和张裂过程中,容易造成火山喷发现象。(2)活火山: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夏威夷岛基劳埃阿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印度尼 西亚喀拉喀托火山,非洲刚果(金)尼拉贡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死火山:中国山西大同 火山群、阿根廷阿空加瓜山。休眠火山:中国长白山天池、黑龙江五大连池。(3)火山多由熔岩组成,从地貌形态看有盾形、穹形、锥形等火山锥,另外有些火山只有 低平火山口,没有形成火山锥,还有形成熔岩高原。在火山口里常积水成湖。下图中甲处为火山口湖。课堂小结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板块运动学说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大 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的宏观格局。地壳本身的运动影响到岩层的变形,褶皱和断层是其塑 造的基本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往往形成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教学研讨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统领第二节内容的核心问题,教材虽然是分别讲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强调地表形态的形式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统一,这样就把本课 时的内容和下一个课时的内容统一起来。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统一,这 是课时学习的出发点。在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强调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设想性,意在 启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索的科学思维。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形成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一 般性主要来源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基础性,特殊性主要来源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漫长改变过程。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密切关系,是否需要引导学生思 考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今后教学活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