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声音的特性(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声音的特性(表格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2.2声音的特性 课时 1
所在教材 与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课型 新授
课标 分析 课标摘录: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课标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如钢尺振动发 声实验,音叉振动乒乓球实验,观察示波器波形图等,了解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波形图,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入的学 习,探究了声音的一些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材注重让学生在 观察生活现象时,通过共性的总结来发现规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 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学情 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学生的物理思维才刚起步,所以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影响 它们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发声体自身特点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有一 定的了解,但也容易混淆, 需要引导学生先悟后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学习 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能够分辨声音的不同特 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能够解释音调和响度改变 的原因 3.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声音三特性对应的波形特征,能够从波形上判别声 音特性的不同。
教学 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情境 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一种是高音、一种是低音,让学生体会两 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能够针对情境 问题说出合理 的推测
任务一 (指向目 标一和 二) 活动1 【问题】:播放ppt中的两段声音: 一位低音与一位高音 两位歌唱家分别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比较两次声 音有什么不同 【总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我们听起来,比较尖细清脆的是高音调,比较低沉的是 低音调) 活动2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问题】:声音的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课本P37想想做做 用同样的力拨动直尺,改变直尺伸出的长度… 钢长度 (尺伸)出 振动情况 听起来如何 音调 长 振动 音调 短 振 动 音调 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会影响音调的高低,阅读课本38页,知 道频率的定义 【 总 结 】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快, 则频率高;振动慢,则频率低。 定义: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频率。 1 . 能 说 出 两种声音的 不同,比较出 音调高低。 2.能认真思 考问题并完 成实验,分析 出振动快慢 与音调的关 系。
单位:赫兹,符号是Hz.如物体1s内振动了100次,则 这个物体振动的频率100 Hz. 2.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 音调越低。 【问题】什么可以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呢 活动3 【演示实验】 演示吉他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对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影 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分析原因 结论: 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程度都会影响发声体的一一音调 (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越小,它振动的越快---频 率高,音调高) 拓展练习 观看水平琴的演奏视频,思考是如何发声的,什么因素决 定了音调的高低 3.能细心观 察 实 验 现 象,进一步了 解振动频率 与音调间的 关系
吹空气柱振动空气柱越短,音 调 越 高敲瓶子水振动水越少,音调 越高
小组讨论课本43页课后题5方案二, 解释是①什么在振动发生 ②上下推拉活塞,音调为什么会变化 结论:空气柱振动发声 上下推拉活塞,空气柱长度变化,音调变化 活动4 阅读课本39页小资料,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资料( (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频率/
Hz


海豚
大象
) 【归纳讲解】 (1)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 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2)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它们超过人类 听觉的上限。 (3)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它们低于人类听 4.能说出人 的听觉频率 范围,并能根 据小资料说 出哪些动物 能听到超声 波和次声波
觉的下限。 (4)声: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声。
任务二 ( 指向目 标二) 活动1 【实验1】分别轻敲跟重敲同一音叉,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 同 【归纳】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大 小。 活动2 【问题】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 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 做上面的实验。 【分析与论证】 分别用不同的力敲击时,听两次 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观察两次小球 被弹开的幅度;用力越大,乒乓球被 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结论】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 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 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活动3 【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事 例。 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声音越分 散,响度越小。减小声音的发散,可增大响度。生活中的 喊话器、医生用的听诊器都利用了这个道理。 【总结】①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发声体的振幅越大, 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1.观察现象 思考并能说 出两次声音 的强弱
2.能认真思 考问题并完 成实验,能说 出乒乓球弹 开的幅度与 音叉振动的 幅 度 的 关 系,总结出声 音响度与振 动幅度的关 系。
3.能够列举 出生活中的 例子,并总结 出影响响度 的其他相关
②响度的大小与人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距 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因素
任务三: ( 指向目 标二) 活动1 【演示】ppt播放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分 辨它们是哪种乐器发出的。 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 是音色。 【总结】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 声音特有的品质。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 定的。 1 . 能 够 说 出音乐中的 不同乐器 2.能够说出 音色的相关 因素。
任务四 ( 针对目 标三) 【演示或播放视频】将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 分别输送到计算机(或示波器)中,观察声音的波形图, 比较他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音 叉 钢琴 长 笛 根据观察到的声音波形可以知道: ①音叉、钢琴、长笛发出的声音波形,总体上的疏密 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②振动幅度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③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1.能说出如 何从波形图 中 判 断 音 调,响度和音 色。
课 堂 小 结
喜 糧 音 调 响向度 音 色 1 频 2 . 频 3 . 超 1 . 振 2 . 振 1 . 音 2 . 发 (


)率 : 物 体 振 动 的 快 慢 率 决 夫 定 声 音 的 音 调 声 波 与 次 欠 声 波 巾 富 : 物 体 振 动 的 中 富 度 巾 富 夫 定 声 音 的 响 向 度 色 : 不 同 声 音 的 品 (


) (




)声 体 的 材 料 、 结 构
(
ms
)
当堂检测 1.百度地图是一款导航APP,在语音播报设置上,用户可从系统中众多演 员的个性语音包中进行选择。用户更换语音包能变更声音的( ) A . 响 度 B . 音色 C . 音调 D . 频率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纵轴数值 的单位相同,横轴中1ms=10-3s),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0.1 (
0.
4
t
/
)0
甲 乙 丙 A.乙比甲的响度大 B.甲的音调比乙低 C.甲比丙的频率小 D.甲、丙的音色相同 3.某调弦软件可以测量出吉他弦发声的参数,吉他声 是由弦的 产生的。下图是先后两次拨吉他A 弦后软件界面显示的内容,此时软件显示两次拨动产 生的吉他声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填“音 第一次拨 第二次拨 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板书设计 第 2 节 声 音 的 特 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频率: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影响因素振幅和与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三、音色: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作业设计 1.所谓“唢呐一出谁与争锋”,在一场音乐会中,人们能够清楚的从众多乐器中分 辨出唢呐的声音,最重要是因为各乐器声音的 不 同。 2.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请做出正确的解释: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鸟啼”是通过 声音的_ 来判断的。 (2).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_ 高 。 (3).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 来判断的。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客人听到钟声, 是_ 振动产 生的。 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 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钢尺振动发出声音 的音调会逐渐变_ (选填“高”或“低”)。 (2)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时,轻拨与重拨时,钢尺发出声音的 _不 同 。 (3)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 。 (4)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频率与钢尺均相同 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C.甲的音调比丙的高 D.乙的响度比丁的小
甲 乙 丙 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