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谏逐客书李斯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知人论世】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知人论世】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知人论世】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入秦国后,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小篆)、车轨(6尺)、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隋起新五刑“笞、杖、徒、流、死”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2、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被腰斩前对儿子说的话李斯 徐钧 (宋)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叹应无。“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亦作“东门逐兔”。秦王政元年,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创作背景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创作背景课文解读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明确 语气委婉①“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②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③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逐客是错误】举例(史实)论证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就帝业的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说明客卿的功劳。第一段第①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第②层:昔缪公求士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例举秦国四代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第③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反面假设推论,阐明却客之非。】论点:(重物轻人,即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物重声色珠玉人轻有才之人快意当前、适观而已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重物轻人物——用异国物人——逐异国客小结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对比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论证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而不排斥他国之物(正),而轻人而要排斥他国之人(反);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之术。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类比论证:泰山、河海、王者对比论证正面:圣王做法:不却众庶效果:无敌天下反面:今王做法:弃黔首却宾客效果:藉寇兵而赍盗粮【第四段】正面:不逐客,士愿忠于秦国反面:逐客国危总结: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类比论证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全文结构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窃以为过矣。举例论证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客有功于秦)对比论证取异国物逐异国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逐客不利统一大业)对比论证结论: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纳客之利: 五帝三王逐客之弊: 秦国一、通假字1、昔缪公求士 2、而陛下说之 3、遂散六国之从4、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5、傅玑之珥“缪”通“穆”,秦穆公“说”通“悦”,高兴,喜欢“内”,通“纳”,接纳“从”通“纵”,合纵“傅”通“附”,附着二、词类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包九夷,制鄢、郢。名词作状语包,名作动,囊括名词作动词,称霸宝,名作动,作为宝物二、词类活用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却宾客以业诸侯。强公室,杜私门。歌呼呜呜快耳目者。强,使动用法快,使动用法“来”,“使…来却,使动用法却,使动用法:“业”,“使…成就功业,”三、句式 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3.《郑》……《象》者,异国之乐也。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5.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三、句式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省略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文本研读【文章结构】立论:逐客为过。说历史:客卿大功于秦。用物喻:择人当如取物。说后果:逐客实为资敌。【劝谏意图】探究李斯每一步的劝谏意图,完成表格。内容 意图、效果 秦王感受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适观而已矣。开门见山,锋芒毕露,但又言辞藏锋,归咎于“吏”,自贬为“窃”,降低反对强度相对容易接受,继续阅读从事实出发,四位君主的懿范光彩照人,不仅能让秦王信服,也能让宗室无话可说,客卿之功在秦国壮大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对先王心生敬意,对祖法、使命的坚守和担当义不容辞,也能读出选才用人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理想的应有之举抓住秦王贪婪的本性与政治野心,美化、满足其虚荣心和心理期待涉及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现实,更有真实感,更容易被触动【劝谏意图】探究李斯每一步的劝谏意图,完成表格。内容 意图、效果 秦王感受今取人则不然…… 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 ····此五帝三王之 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故 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由物到人,指出双重标准,否定形式评价逐客之策,避谈客卿的危害,警示秦王所重在“人民”,非“客”,留出反思的空间没有具体直接负面评价政策,也少见李斯的“私己之见”,更是戳中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选人应以是否愿效忠于秦国、能够为秦国所用为标准,向秦王表明自己的忠心与志向,不应该身陷被驱逐者行列进一步消除对李斯以至客卿的疑虑与担忧,反思用人的标准警醒秦王,如果秦国重用他,他就主张连横,为秦卖力;若不待见,他就会投奔山东六国,主张合纵,为联合六国抗秦奔波这种威胁关乎秦国的政治前途与命运,不得不及时收回成命,化解矛盾【劝谏艺术】李斯的上书言辞犀利精辟,请分析《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1)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2)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运用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论证逐客之害和纳客之利。(3)以美为刺,满足虚荣心。运用了许多谦卑和溢美之词。(4)多种方法的融合使用。道理、举例、类比、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用,事、情、义、理融为一体。【多维探究】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既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既有身居相位的无上荣耀,又有腰斩咸阳的无奈凄凉;既有追求功名的壮怀激烈,又有厌恶争斗的心灰意冷,是外似刚愎而内心游移的两面派。你是如何看待李斯的?【多维探究】观点一:是英雄。李斯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多维探究】观点二是小人。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课后练笔结合文本,参考相关资料,你是如何看待李斯的?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