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禅让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本单元又是初中教学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以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知道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2.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3.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能够讲述炎黄联盟的形成及尧、舜、禹的禅让,认识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增强民族自豪感。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设计说明
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预习检查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
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
教师提问:如果你想要获取更加稳定、充足的食物,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再漂泊迁徙,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食物来源。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使食物的来源更加稳定,进行农业生产是改善原始人类生存状态的关键。
教师过渡: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了解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相关内容,梳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
学生回答:
(1)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2)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教师补充: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教师提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教师提问: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页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众多,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作答。
学生回答: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材料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农业起源的概况,同时结合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五、学习任务三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教师过渡: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这里生活着我国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姆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所处流域 长江流域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
其他建筑 木结构水井
作物栽培 水稻
农业工具 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家畜饲养 以猪、狗为主
手工业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教师总结: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我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姆渡人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为什么住干栏式房屋
学生回答: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上层可以住人,下层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功能,也可防虫蛇猛兽之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
六、学习任务四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半坡遗址
教师过渡: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半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半坡人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所处流域 黄河流域
生活年代 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点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房屋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作物栽培 粟、黍
农业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
家畜饲养 猪、狗等
手工业 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教师提问:半坡人为什么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学生回答: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能够防寒保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异同。
学生活动: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列表比较。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建造房屋的样式不同,体现出原始居民的什么智慧
学生回答: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总结: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较强的依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不同的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通过对比,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加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教师过渡: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及意义。
学生回答:
(1)考古发现: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2)意义:说明当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相关知识。
3.大汶口文化
教师过渡:大汶口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地区、距今年代及发展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分布地区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距今年代 距今约5900—4400年
生产、生活状况 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文明演进 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摘编自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材料三 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食物来源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先祖们也开始定居,过上了农耕生活。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孕育出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