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情境导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典故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此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2019年11月,习近平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呢?
问题导引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意义有哪些?
3.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态度)①②③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
新知讲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P94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
新知讲解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自身的创新变革)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劳动中创造)
(3)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自身的包容性 )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知讲解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抗美援朝精神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P94
电影《长津湖》的上映,让无数中国人从对英雄的感动,到观影的行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英雄,通过大银幕回首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史诗。71年前,中国共产党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当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提示:
抗美援朝精神折射了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文精神。
新知讲解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新知讲解
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新知讲解
火药
印刷术
造纸术
指南针
农学
医药学
数学
天文
历法
瓷器
蚕丝
织物
……
铁器
相关链接
P9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共计26项。
新知讲解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4.中华文化的作用
观点辨析
(1)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形成了完全趋同的中华文化。(  )
提示:× 国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趋同”说法错误。
(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注意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3)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各国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提示:×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说法错误。
合作探究
  华夏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在逐步摸索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到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 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到了战国时期,四则运算得到了确立,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最令后人惊异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提出过“斗马术”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内容,正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这一数学分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才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
(1)材料中古代中华数学思想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意义?
(2)古代中华数学思想得到高水平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古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水平高;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战争等中的伟大创造力等。
合作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学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释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儒、释、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1)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2)小组讨论: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努力的结果。
提示:(1)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它不仅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新知讲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时代局限性
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新知讲解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社会)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拓展
多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知识拓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正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中华民族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已经深深积淀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中,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新知讲解
阅读与思考 P98
探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当代价值。
电影《长津湖》的上映,让无数中国人从对英雄的感动,到观影的行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英雄,通过大银幕回首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史诗。71年前,中国共产党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当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提示:
①抗美援朝精神涵养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维护世界和平等共同的价值观。②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利于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战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各上的困难与挑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⑤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合作探究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见义勇为”的道德思想,孟子提出了“养浩然正气”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今天,我们社会仍然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等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为什么仍然要弘扬这些思想
提示:(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弘扬这些思想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这些思想,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弘扬这些优秀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有利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 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这表明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薪火相传
③博大精深    ④独领风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3.某班到颐和园开展“中国园林文化”探究活动,面对这座经典的东方园林,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从文化包容性的视角看,下面的评价与颐和园的特点相符的是 (  )
甲:既有北方山川雄浑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婉约的风韵
乙:既有帝王宫殿的宏大气魄,又有民居小院的精巧别致
丙:既有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艺术
丁: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
A.甲 乙 丙   B.甲 乙 丁
C.甲 丙 丁   D.乙 丙 丁
A
课堂练习
4.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展现的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对文艺创作的启示是 (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②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③立足实践,发挥传统文化的塑造作用
④坚持文化创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5.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年1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武术首次成为奥运会系列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 (  )
A.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
B.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D.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
课堂练习
6.近年来,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典礼,始于周代的冠礼。对此,张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礼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李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可以了,复古礼的仪式没有多少价值。可见 (  )
①张同学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
②李同学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③成人礼仪形式的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
④张同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课堂练习
7.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绘本《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图书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融入历史与动植物知识,以开放的视角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力量,深受读者欢迎。这启示我们(  )
①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②要紧跟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③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
④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8.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 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4 300至5 300年前,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人在这里生活,建造城市、繁衍生息留下的故址。材料体现了(  )
①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
②中华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渐趋融合
③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9.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国画,已吸收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材料反映了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10.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9年6月22日召开的“姓氏文化发展研讨会”,主题是“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11.书法作为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是文化巨川中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大洋中的一片静海。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思,更是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书法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我国书法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12.纵观世界历史,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13.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它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                                        
  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1)中国戏曲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2)戏曲的独特与丰富,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练习
14.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山东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的意义。
课堂练习
提示: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家风家训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德不孤,必有邻”等优秀思想能够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