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章末检测卷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森林固碳一般包括林木固碳、林下植物与腐殖质固碳、森林土壤固碳等,平均碳储量指单位面积的森林碳储量。下表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某年森林碳储量在不同高程的分布特征。据此完成1~3题。
高程(米) 面积(104 m2) 平均碳储量(104 t/m2) 总碳储量(105 t)
<400 21 754.93 17.8 3.87
400~600 9 917.48 37.09 3.68
600~800 2 113.22 73.01 1.54
>800 179.78 101.82 0.18
1.森林固碳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消费功能 生产功能
光合作用 稳定功能
2.河田盆地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森林平均碳储量与面积呈正相关
森林平均碳储量与高程呈正相关
森林碳储量集中于高程600 m以上
森林碳储量总体与高程呈正相关
3.表中平均碳储量越高,总碳储量越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该地区随着海拔升高,面积变小
低海拔区森林易受人类破坏
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增强
低海拔区土层深厚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盆地内地势平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当地的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2~10倍,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研究表明,灌溉会使该地灌区小气候变冷湿,灌区降水并未显著增加,但灌区周边山区降水增加显著。7~8月费尔干纳盆地灌区实施灌溉的气候效应最显著。下图示意费尔干纳盆地的位置。完成4~6题。
4.7~8月费尔干纳盆地灌区实施灌溉的气候效应最显著,主要原因是该时段当地(  )
①整体气温较高 ②盛行西风较强 ③沙尘活动较少 ④灌溉水量较大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5.费尔干纳盆地灌区降水并未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  )
大气逆辐射增强 地面辐射增强
对流受到抑制 水汽向高空扩散
6.费尔干纳盆地灌区周边山区降水增加显著,反映出灌溉改变了空气中水汽的(  )
形态 含量
输送距离 输送路径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面积随海拔变化的累积百分比。据此完成7~8题。
7.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约为(  )
1 300 m以下 1 300~1 600 m
1 600~2 700 m 2 700 m以上
8.影响天山北翼中段森林下限、上限高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水分、热量 水分、坡度
光照、风力 热量、土壤
下面左图是面包树景观,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降雨很少的干季,在湿季就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右图示意某区域Ⅰ~Ⅳ类气候带和Q山分布,Q山垂直自然带多样。据此完成9~11题。
9.该区域自然带与气候带(Ⅰ~Ⅳ)的分布基本一致,形成图示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本因素是(  )
太阳辐射 水分条件
海拔差异 植被不同
10.面包树在右图中主要分布在气候带(  )
Ⅰ Ⅱ
Ⅲ Ⅳ
11.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 ②相对高度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①② ③④
①③ ②④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理论雪线高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理论雪线高度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④③②① ②①④③
①③②④ ①②③④
13.图示四地理论雪线高度不同,主要的原因是(  )
热量条件的差异 降水条件的差异
山地高度的差异 海陆分布的差异
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地形构成复杂,部分山地形成明显的垂直带谱。下图为该区域20座山地的垂直带谱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含有落叶阔叶林的山地多分布在(  )
28°N以北 28°N以南
112°E以西 112°E以东
15.形成有些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缺失的下列因素中,首先应排除(  )
热量与降水 河流与流向
海拔与坡度 土壤与坡向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山地两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  )
甲表示北坡,乙表示南坡
甲表示东坡,乙表示西坡
丙表示山地针叶林带
丙表示温带荒漠带
17.导致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山顶海拔 相对高度
气温 降水
18.造成乙坡缺少森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纬度高,气温低 海拔高,气温低
为阴坡,光照不足 地形封闭,降水少
西藏地区扎墨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下图为扎墨公路沿线泥石流成因类型的垂直地带性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不同海拔的泥石流成因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甲—冻融型 乙—融水降雨型
丙—降雨型 丁—融水型
20.关于泥石流成因类型的垂直地带性说法正确的是(  )
水是引起该区域泥石流垂直分异的根本原因
从高到低泥石流流体的容重(单位容积内物体重量)有规律地变小
4 000米附近发生的泥石流中石头磨圆性比较好
4 000米附近发育有山地针阔混交林
读从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分布断面图,完成21~22题。
21.该区域土壤类型分布的差异体现了(  )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22.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地方气候 地方地形
地表水系 地面组成物质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末次冰盛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中国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分布及扩散路线。
(1)简述末次冰盛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扩散的有利条件。(6分)
(2)分析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末次冰盛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4分)
(3)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安第斯山脉(图甲)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从北到南全长8 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 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
(1)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分异明显,图乙为安第斯山脉某段垂直带谱分布图,据图简析该地垂直自然带类型丰富的原因。(4分)
(2)指出图乙所示山脉中雪线东、西两坡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3)位于南美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请分析其成因。(4分)
(4)若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变为低平的平原,会给南美洲的自然带分布带来哪些影响?(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据此可知,森林固碳作用是森林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到生物体中,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2.B [读表可知,面积越大,森林平均碳储量数值越小,两者呈负相关,A错误;海拔越高,森林平均碳储量数值越大,两者呈正相关,B正确;森林总碳储量集中于高程600 m以下地区,C错误;森林总碳储量与高程呈负相关,D错误。]
3.A [平均碳储量指单位面积的森林碳储量,表中显示,海拔越高,平均碳储量越高,但总碳储量越低,因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该地区随着海拔升高,面积变小,A符合题意。]
4.B [7~8月北半球处于夏季,整体气温较高,灌溉的降温效应更明显,①正确;7~8月北半球南北温差小,盛行西风较弱,②错误;沙尘活动与灌溉的气候效应关系不大,③错误;7~8月天气炎热,蒸发旺盛,作物生长耗水量大,灌溉水量较大,灌溉的气候效应较显著,④正确。故选B。]
5.C [灌溉使灌区小气候变得冷湿,抑制了对流,水汽难以上升凝结形成降水,C正确,D错误;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主要影响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对降水影响不大,A、B错误。]
6.B [虽然灌区降水并未显著增加,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大,输送到周边山区的水汽增多,在山区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容易形成降水,B正确;并未改变水汽的形态、输送距离和输送路径,A、C、D错误。]
7.C [由图可知,海拔高于2 700 m后,森林面积累积百分比不再增加,说明2 700 m为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低于1 600 m,森林面积累积百分比小,说明森林面积小。1 600~2 700 m,森林面积累积百分比快速上升,说明这一海拔森林集中分布。故选C。]
8.A [影响森林分布上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热量不足导致树木在高海拔无法生长。而在低海拔地区,热量相对充足,影响森林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A正确。风力、光照、坡度和土壤对森林的分布影响不大,B、C、D错误。]
9.A [读图可知,图示自然带的分布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形成该规律的主导因素是受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所引起的热量差异。]
10.C [根据材料可知,面包树生长地区分干、湿两季,据此即可判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应是热带草原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气候带Ⅲ为热带草原气候,故C项符合题意。]
11.A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山体要足够高(达到有常年雪线的高度);二是山体所处纬度低(纬度越低越复杂)。因此由图中Q山所处的纬度和海拔可知,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纬度低和相对高度大。]
12.D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理论雪线高度数值的海拔越低,因此理论雪线高度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④。]
13.A [图示四地理论雪线高度不同,主要的原因是热量条件的差异,纬度低,热量高,雪线分布的海拔高。]
14.A [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落叶阔叶林分布与经度变化关系不大,与纬度变化关系密切,大多分布在28°N以北地区。]
15.B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为水热条件的差异,海拔、坡度及坡向均为影响水热条件的因素,而河流及流向与水热条件无关,不会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变化。]
16.D [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北缘为天山。读图可知,该山峰甲坡山麓海拔为4 600米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米左右,甲、乙两坡山麓海拔差异显著,由此可判断该山峰属于昆仑山,昆仑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因此南坡的地面高度要远高于北坡,故甲表示南坡,乙表示北坡,A、B错误;昆仑山北坡山麓为塔里木盆地边缘,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旱,形成荒漠,丙表示温带荒漠带,C错误,D正确。]
17.B [读图可知,甲坡山麓海拔为4 600米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米左右,甲、乙两坡相比,乙坡相对高度较大,自然带谱较复杂,导致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相对高度,B正确,A、C、D错误。]
18.D [由上题可知,乙坡为昆仑山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导致乙坡降水少,因而缺少森林分布,D正确;乙坡位于温带地区,纬度并不是很高,A错误;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米左右,海拔较低,气温较高,B错误;光照不是制约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C错误。]
19.A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所处海拔较高,位于冻融带,该地形成泥流和碎屑流,主要原因在于气温升高,导致冻土融化,引起泥石流,A正确,排除B;丙处位于冻融带和流水带的交界地带,因此该地区形成稀性泥石流主要在于降水和融水共同作用,排除C;丁所处海拔最低,属于流水带泥石流,主要原因在于降雨,形成大量坡面径流,导致坡面形成黏性泥石流,排除D。故选A。]
20.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海拔由于泥石流成因不同,形成不同流体性质的泥石流,但形成泥石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海拔出现水的流动,导致地表疏松物质,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A正确;从高到低海拔逐渐降低,泥石流流体的容重并不一定有规律地变小,挟带的物质量较多,容重量有可能增加,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4 000米处位于冻融地带,形成碎屑泥石流,石头磨圆度较差,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应分布着灌丛或高寒草甸,排除C、D。]
21.D [该区域土壤类型的差异的形成是由于地形地势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分异,属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正确;分布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错误;该地区降水条件没有明显变化,都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不是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B错误;从太行山麓到滨海平原的水平空间变化,不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错误。]
22.B [读图可知,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地形的变化,由冲积扇到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地形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发育的土壤不同,B正确;地方气候都是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该区域可能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表水系没有变化,C错误;地面组成物质都是流水沉积物,沉积物颗粒大小与地形地势有关,D错误。]
23.(1)末次冰盛期时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三地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
(2)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植被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朝鲜半岛受寒潮影响小;朝鲜半岛与长白山相距较近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
(3)末次冰盛期时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分化出不同的树种;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水热条件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
解析 第(1)题,末次冰盛期,由于大量的水形成陆冰,导致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再加上三地本身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导致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顺利扩散。第(2)题,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由于气候变冷,植物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位于长白山南部,且面积相对较大,具有多种多样的地形,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生长空间较为广阔;同时由于长白山脉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能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朝鲜半岛受到寒潮的影响减小,温度相对较高;朝鲜半岛距离长白山较近,而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冬季风容易将树木种子吹到朝鲜半岛,使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得以向朝鲜半岛扩散。第(3)题,由图可知,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针阔叶混交林植物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但在其他区域还存在多个避难所,如华北地区、山东半岛等,最北可达小兴安岭和远东地区,而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因此分化出不同的树种;末次冰盛期结束后,风力、流水、动物等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而末次冰盛期结束后,区域内的水热条件得到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使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
24. (1)山麓所处纬度低;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2)差异:东坡雪线比西坡低。 原因:东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4)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横贯大陆东西;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将向东扩大;该处的垂直地带性将消失。
解析 第(1)题,据图乙可知,该山底部有热带雨林带,可知山麓所处纬度低;“有许多海拔6 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可知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东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雪线低;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第(3)题,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第(4)题,若安第斯山脉变为低平的平原大陆西岸的自然带会向东延伸,垂直自然带会消失。具体来说,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将横贯大陆东西;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将向东扩大;该处的垂直地带性将消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