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体例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单元历史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观察实物史料,查阅地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三、单元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历史课程,学生已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知识,体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念。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秦始皇实施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3.知道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等基本史实。4.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5.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6.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7.了解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 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 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 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材料一 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殓服,却出现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学生回答:诸侯王势力强大。教师提问:除了诸侯王外,还有哪股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学生回答:地方豪强。教师总结: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教师过渡:面对棘手的诸侯国问题,汉景帝在即位之初就下诏削夺吴、楚等王国的封地,结果吴王联合六国,发动叛乱。虽然汉景帝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诸侯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面对这一状况,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教师提问:主父偃向这位年轻的皇帝提出了“推恩”建议,汉武帝采纳并实施“推恩令”,何为“推恩令” 学生回答: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教师活动:一个诸侯王有四个儿子,在“推恩令”实施的背景之下,他的封地会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变化,并找一个同学进行演示,其他同学在纸上进行标注。学生活动:通过绘制示意图,发现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侯国越来越多。教师补充: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的现象。“推恩令”相较于汉景帝的“削藩”有何妙处 请同学们先思考,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回答: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的方式,原来的诸侯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归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提问诸侯国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以及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 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学生回答:解决了。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所带来的效果是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理解“推恩令”的巧妙之处。2.刺史制度教师提问:针对地方豪强问题,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教师提问: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加强经济管控(经济方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的内容,概括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回答:(1)农业: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教师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经济问题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私人铸币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富豪唯利是图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教师提问: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表格进行归纳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六、学习任务四尊崇儒术(思想方面)教师讲述: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作为基础。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朝廷的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百姓无所遵从,并且诸侯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思想上缺乏核心的体系。哪家学派的思想最能适应统治者当下的统治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教师提问: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符合汉武帝当下的统治需要 学生回答: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守礼;等等。教师补充:这里的“儒术”指的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的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即以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根本。教师提问:同学们说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尊崇儒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1)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2)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尊崇儒术”。七、学习任务五北击匈奴(军事方面)教师提问:在军事方面,汉武帝又有哪些困扰呢 学生回答:匈奴不断南下袭扰,边疆不安。教师补充: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率领匈奴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教师提问:针对匈奴不断袭扰边疆的问题,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底气是什么 学生回答: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0页的图文资料,绘制时间轴,并向大家介绍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史实。学生回答:(1)结果: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作用:解决了匈奴南下袭扰的问题,巩固了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秦朝的疆域和汉武帝统治后期的疆域,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疆域面积扩大了。教师总结: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补充: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期,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比分析秦朝与汉朝的疆域,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八、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九、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四部分内容: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经济管控、尊崇儒术、北击匈奴。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为实施“推恩令”,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为盐铁专卖等,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为尊崇儒术,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为北击匈奴。这四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十、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