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④聚落仅有一条主要道路与外界连接,说明聚落规模较小,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2.【答案】B【解析】该聚落交通通达度最高,适合发展商贸;聚落②中主要道路将沿途村落和农田串联,聚落可借助交通开展相关商业运作或传递信息,常见于商贾驿站型聚落;聚落④只有一条主要道路通到村头,最可能位于易守难攻的山顶,常见军事重镇。3.【答案】A【解析】该地地处巴渝地区,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当地传统饮食以麻辣为主;酥油奶茶为青藏地区的传统饮食;哈达迎客是藏族和蒙古族聚居区的礼仪;马头琴是牧民的乐器。4.【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人口半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阶段I:我国人口半城镇化上升阶段。此阶段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度上升,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相对缓慢,半城镇化率持续增长;阶段Ⅱ:我国人口半城镇化下降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缓慢增长且趋于稳定,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结果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步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趋于一致,半城镇化率逐渐下降并直至接近零。5.【答案】A【解析】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缓慢增长且趋于稳定,而随着政府户籍制度的改革,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结果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步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趋于一致,半城镇化率逐渐下降并直至接近零。6.【答案】D【解析】两段式育秧第一阶段是采用温室培育3~4叶的小秧苗,第二阶段是培育大壮秧苗,所以具有早播早熟、培育壮秧、节省种量的特点,但这都不是当地农民选择两段育秧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因地制宜,增产增收。7.【答案】A【解析】两段育秧的秧龄弹性大,秧龄较一般育秧期可延长10~15天,可以早几天移栽到大田,也可以晚几天移栽到大田,有利于茬口调节;两段育秧第一阶段是采用密播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秧苗抗旱性能好,加上秧龄弹性大,可适当抵抗春旱而不是伏旱;两段育秧增加了寄栽过程,增加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8.【答案】B【解析】两段育秧是利用大棚有助于秧苗提前出苗和生长,充分利用了热量条件,从而延长晚熟稻种的生长时间,“头段育足,二段育壮”,从而保证了水稻较晚熟品种能正常成熟。9.【答案】D【解析】花岗岩致密坚硬,玄武岩多气孔构造,沉积岩多层理构造,变质岩不一定有层理构造。形成豆腐岩的岩石可能为发育有互相垂直的节理(也称为裂隙)的沉积岩,再受到风、流水或海水的侵蚀,从而沿着裂缝不断地切割,逐渐加深,形成明显的格子状,犹如切割过的豆腐块一般。高三·地理第1页(共3页)江西“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答题卡准考证号填涂范例姓名正确填涂考场号座位号[o][o][o][o][o][o][o][o][o][o]错误填涂[1][1[1][1][1][1][1][1][1][1]购C[中]212)222[222122(条形码粘贴处)31[3]【3【3][3][3][3][3][3]缺考标记4[4441[41[4][41[4[4[4 [5[5[5[5)5)[6J【6)[66)6)61[6[6[6[6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徐,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徐其他答案标 [7 [7【7)[7[] 号: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8[88)[8)[8)[8[881[8][8意事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99)[999][9[9[9】答题无效。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A][B][C][D]5 [A][B][C][D]9[A][B][C][D]13 [A][B][C][D]2 [A][B][C][D]6 [A][B][C][D]10 [A][B][C][D]14[A]B[CD]3 [A][B][C][D]7 [A][B][C][D]11 [A][B][C][D]15 [A][B][C][D]4 [A][B][C][D]8 [A][B][C][D]12 [A][B][C][D]16 [A][B][CI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16分)(1)(4分》(2)(8分)(3)(4分)》高三·地理第1页(共2页)18.(18分)(1)(6分)(2)(6分)(3)(6分)19.(18分)(1))(6分)(2)(6分)(3)(6分)高三·地理第2页(共2页)绝密★启用前江西“ 红色十校 ”202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地 理 试 卷试卷共 6 页 ,19 小题 ,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 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3.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 ,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 :本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传统乡村聚落是地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 ,其空间形态是功能与形式的集合 。我 国巴渝地区因其湿热的气候、崎岖的地形、多元的地域文化 ,孕育出多种独具特色的古寨聚落。 下图示意巴渝地区四种常见古寨聚落的宅路分布格局 。据此完成 1 ~3 题。高三 ● 地理 第 1 页(共 6 页)(聚落) 主要道路①(聚落)主要道路③(聚落主要道路)②聚落 主要道路④1. 四种乡村聚落中 ,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在古代 ,聚落③最可能是一个A. 传统农耕区 B. 商贸中心 C. 军事重镇 D. 驿站3. 金龙寨为巴渝地区古寨之一 , 目前在金龙古寨的游客可以A. 品尝麻辣美食 B. 畅饮酥油奶茶C. 享受哈达迎客 D. 欣赏马头琴声人口的半城镇化 , 即农民迁入到城市生活、工作 ,但是由于受政策限制或者是个人意愿 , 户 籍并没有迁入城市 ,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人口半城镇化率 = ( 城镇 常住人 口 —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 口 × 100% 。下图是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演变模型图。 据此完成 4 ~5 题。城镇化率(%)A①②c · · · · ③ · · · · · · · · ·(阶段Ⅲ) · 阶段 I 阶段 Ⅱ · · · · ·T1 T2 T3 时间4.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A.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半城镇化率 B.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半城镇化率 C.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半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D. 人口半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 从阶段 I 演变到阶段Ⅱ的主要原因是A. 户籍制度的改革 B. 城乡交通的完善C. 乡村经济的发展 D. 城乡差距的缩小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不同的种植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 。 两段育秧是 将整个育秧过程分两段进行(如图) , 第一阶段是采用密播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等方法温室培育 3 ~4叶的小秧苗 ,主要目的是采用温室早育苗争积温 ; 第二 阶段是寄秧阶段 ,将小秧苗按一定 密度一株一株地寄栽到经过耕耙施肥的寄秧田或秧盘中 ,待培育成大壮秧苗后 ,再移栽到大 田 。两段育秧的秧龄弹性大 ,秧龄较一般育秧期可延长 10 ~ 15 天 , 而且因“ 头段育足 ,二段育 壮”,可使水稻较晚熟品种能正常成熟 。据此完成 6 ~8 题。密播培育 3 ~4 叶的小秧苗 寄秧于秧盘中高三 ● 地理 第 2 页(共 6 页)6. 当地农民选择两段育秧的主要目的是A. 早播早熟 B. 培育壮秧 C. 节省种量 D. 增产增收 7. 两段育秧秧龄较一般育秧期可延长 10 ~ 15 天 。两段育秧秧龄弹性大利于A. 茬口调节 B. 抵抗伏旱 C. 降低成本 D. 节省劳力8. 两段育秧可使水稻较晚熟品种能正常成熟的原因主要是A. 充分利用了水分 B. 充分利用了热量C. 提高了土壤肥力 D. 改良了水稻品种台湾岛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和平岛等地 , 因终年受到东北季风的吹袭和浪蚀、雨淋 , 多处 出现风化岩石和海蚀地貌 ,成为独特的奇石怪岩景观 ,如豆腐岩、蕈(x讠n) 状岩(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女王头)等奇岩怪石(如图) 。据此完成 9 ~ 10 题。9. 形成豆腐岩的岩石及其特点可能是A. 花岗岩—多气孔构造 B. 玄武岩—致密且坚硬C. 变质岩—多层理构造 D. 沉积岩—多节理发育10. 女王头的形成过程说明了A. 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B. 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C. 岩石硬度差异使侵蚀程度存在着差异 D. 不同的侵蚀作用都具有明确的选择性2023 年某月 , 气温逐渐下降 ,近百年来最强风暴贝蒂娜在地中海生成 ,之后向北席卷黑海沿岸国家 ,并带来狂风暴雪 , 山区积雪深度超过 60 厘米 。下图为强风暴贝蒂娜位置及移动路 径天气形势图 。据此完成 11 ~ 13 题。(15。30。101645。乙海例两日后风暴中心992风暴移动路径丙水域等压线中10001008甲黑992(hpa)101698430。地海丁图)高三 ● 地理 第 3 页(共 6 页)11. 图中最可能出现强锋面降水的地点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12. 两日后 , 甲地的风向为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13. 该最强风暴出现的时间段最可能是A. 春夏季 B. 夏秋季 C. 秋冬季 D. 冬春季(140高度千米120100)2024 年 5 月 3 日 17 时 27 分 ,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海南省文 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6 月 2 日 6 时 23 分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 球背面 。6 月 4 日 7 时 38 分 ,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背面样品自 月球背面起飞返回地球 。6 月 25 日 ,采用“ 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技术 ,通过两次再入地球大气层 ,成功实现了减速和稳定 , 最终精准地降落在预定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图 a 示意嫦娥六号跳跃式再入返回 主控点海拔 , 图 b 示意大气垂直分层的温度变化 。据此完成 14 ~ 16 题。高三 ● 地理 第 4 页(共 6 页)(跃出高速返回切入点反弹再入开伞地球着陆点层气大120km10km)图 a(806040) (200) (温度/℃50 100)/(④)③②①-100 -50 0图 b14. 6 月 2 日 ~4 日 ,只利用阳光提供能源的嫦娥六号在月球表面上的三天A. 经历了三个月球昼夜 B. 白昼温度低于地球C. 一直处于月球的白天 D. 一直处于月球的夜晚15. 从嫦娥六号发射到成功返回着陆的时段内A.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B.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 ,后变慢 C. 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不断变长D. 海口(20。N)正午日影变短→变长→变短16. 返回的嫦娥六号从第一次切入大气层到成功着陆的过程中 ,穿过大气层空间的温度升高了A. 2 次 B. 3 次 C.4 次 D. 5 次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3 小题 ,共 52 分。17.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16 分)大豆因不能作为主食而被看作是经济作物 。一般来说 ,一斤黄豆可以制作出 4 ~5 斤 的豆腐 。华东地区的安徽省淮南市是豆腐生产的发源地 , 自淮南王刘安首先制作出豆腐以来 ,豆腐的分布区域不断地扩大 。 自然条件、人口流动、经济因素、政治因素、饮食习惯等 , 不仅对豆腐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使豆腐烹饪方式也存在地区差异 ,有的以驱寒的煨、 炖、煲为主 ,有的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 ,也有的做成了炒、炸食品 。下图为历史时期我国豆 腐的生产发展与地域空间分布图。(南海诸岛)西汉 东汉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豆腐传入较晚的主要原因 。 (4 分)(2)从气候角度 ,比较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豆腐烹饪方式存在的差异 ,并说明原因。 (8 分)(3)评价豆腐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 。 (4 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 18 分)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 ~ 10 月 ) 、旱季(3 ~5 月 )和凉季(11 月 ~次年 2 月 )等 ,冬季无明 显季风 。干旱、暴雨洪涝、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面积约 298 万平方千米 ,人 口约 14. 2 亿(2022 年) ,其中2/3 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 。印度国土面积较小 , 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51. 5% ,是世界主要粮食出 口 国 。下图为印度工、农业分布及人 口 迁移略图。(70。80。90。30。图例城市港口水域河流孟加拉湾战争停火线人口迁移粮食产区工业区国界未定国界20。10。度洋印)(1)分别分析印度雨季、旱季、凉季的主要形成原因 。 (6 分)(2)印度粮食产量大却不建议大量出口 ,分别阐明其理由 。 (6 分)(3)简述印度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的推力和拉力 。 (6 分)高三 ● 地理 第 5 页(共 6 页)19.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 18 分)潮差是在一个潮汐周期内 ,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 。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 海湾轮廓等条件的影响 ,随时间及地点而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 ,杭州湾与长江 口平均 最低潮位差别不大 。下图分别为杭州湾平均高、低潮位等值线图和长江 口 某时段潮差分 布图。(芦潮港金山嘴小洋山乍浦l王盘山大桥平台瞰浦西山嘴西三四灶浦陶家路闸高背浦平均高潮位(m)平均低潮位(m)) (I) (滩浒) (盐官) (岱山) (I) (曹娥江) (上虞码头) (定海) (龙山) (镇海口) (120。122。月平均潮差175cm天生港月平均潮差32。浒浦堡镇江太湖站点200cm月平均潮差长239cm长江口)(1)分析长江口潮差远小于杭州湾的主要原因 。 (6 分)(2)比较长江口与杭州湾潮差分布的东西差异 ,并说明原因 。 (6 分)(3)说明杭州湾潮差大的有利影响 。 (6 分)高三 ● 地理 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5届9月底红十校高三联考·地理9.7.docx 25届9月底红十校高三联考·地理答案.pdf 25届9月底红十校高三联考·地理答题卡9.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