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1.1科学探究 讲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1.1科学探究 讲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一章考点集训丨科学探究
(绍兴月考)小青同学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妈妈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1)提出的问题:   。
(2)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所需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   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将现象记入表中。
(5)应用:炎热的夏天,从吸水能力的角度看,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答案】(1)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是否有关;
(4)等量;杯中所剩水量;
(5)棉。
【解答】解:(1)根据科学探究的思路,需要先提出问题,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疑问就是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是否有关;
(4)为了确保实验变量只有布的种类,所以加入水的量相同;然后观察杯中剩余水的量,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5)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棉类布料吸水能力强,所以选择棉类布料制作夏装。
故答案为:
(1)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是否有关;
(4)等量;杯中所剩水量;
(5)棉。
练1.1
(绍兴月考)“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他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   。
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体 肥皂液
管子直径(mm)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2)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你吹泡泡的经验,再答出一条影响泡泡产生的因素:   。
【答案】(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泡泡的产生与肥皂液的浓度有关(合理即可)。
【解答】解:(1)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同桌的梅梅猜想是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由表格中数据知: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根据吹泡泡的经验,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故答案为:
(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泡泡的产生与肥皂液的浓度有关(合理即可)。
练1.2
(绍兴月考)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到海拔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幼芽。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5)如果假设二成立,则实验结果为: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答案】(2)10m、500m、1000m;
(3)测量野菊株高;
(4)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解答】解:(2)实验要设计对照试验,在第一步骤中的实验组是将生长于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则相应的对照组就是生长于10m、500m、1000m 处的野菊。
(3)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因此要测量第二年秋天野菊株高。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野菊原栽培遗传因素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故答案为:
(2)10m、500m、1000m;
(3)测量野菊株高;
(4)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练1.3
(台州期中)亮亮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木糖醇是桦树皮的一种提取物,可用做口香糖的甜味佐料。饭后咀嚼5分钟以上含有木糖醇的口香糖能抑制造成龋齿的细菌的生长。”于是亮亮证实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他做了如下设想:首先他邀请了6位龋齿患者参加了实验,然后把6人分为三组,一组在饭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一组用含山梨醇的口香糖(用山梨醇增甜),一组作为空白对照。观察他们的实验结果。你知道亮亮该如何进行他的探究实验吗?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有抑制作用。
(3)设计实施方案:
①制备6个相同的富含细菌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并编号。
②把这6个培养基同时高温灭菌,目的是    。
③用6个无菌棉签分别擦取参与者的口腔内部,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④把各个培养皿放在   ,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菌落的情况。
(4)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如果6个培养皿中菌落数量大致相同,则说明    。
【答案】(1)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有抑制作用吗;
(3)②杀死实验外其他的杂菌;
④同一恒温箱内培养(同一相同环境);
(4)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含有木糖醇的口香糖能抑制造成龋齿的细菌的生长”,提出问题: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有抑制作用吗?
(3)②把这6个培养基同时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实验外其他的杂菌,避免其它杂菌的干扰。
④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要控制单一变量,因此把各个培养皿放在同一恒温箱内培养(同一相同环境)。
(4)如果6个培养皿中菌落数量大致相同,则说明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有抑制作用吗;
(3)②杀死实验外其他的杂菌;
④同一恒温箱内培养(同一相同环境);
(4)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杭州模拟)灌溉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小乐采用了如图甲所示实验栽培装置,研究了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自来水处理方式 小白菜数量/株 浇水频率
A 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 30 1次/3天
B 化学增氧(加入化学药品) 30 1次/3天
C 不作处理 30 待填
(1)实验方案表中,C组的浇水频率应为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   。
(2)小乐提出可以将小白菜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其理由是   。
(3)如图乙所示为不同组别小白菜的产量,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4)根据实验结果,若要向菜农推广最佳增氧滴灌方式,还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是   。(写出1点)
【答案】(1)1次/3天;C;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在光下能够形成叶绿素;
(3)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滴灌方式的小白菜产量最高;
(4)土壤类型(或光照、或环境温度等)。
【解答】解:(1)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一般来说,实验变量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实验方案表中,C组的浇水频率应为1次/3天,其中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C。
(2)小乐提出可以将小白菜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其理由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在光下能够形成叶绿素。
(3)如图乙所示为不同组别小白菜的产量,据此得出的结论是: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滴灌方式的小白菜产量最高。
(4)根据实验结果,若要向菜农推广最佳增氧滴灌方式,还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是:土壤类型、光照、环境温度等。
故答案为:(1)1次/3天;C;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在光下能够形成叶绿素;
(3)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滴灌方式的小白菜产量最高;
(4)土壤类型(或光照、或环境温度等)。
练2.1
(浙江期中)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的细菌(如图1所示)。为研究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下表进行处理(“+”表示进行,“﹣”表示未进行)。几个月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高,说明炎症程度严重),结果如图2所示。
组别 处理方式 1组 2组 3组 4组
灌胃乳酸菌 ﹣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旋杆菌 ﹣ + + ﹣
(1)对比   两组实验,可以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起到抑制作用。
(2)对比1组和2组的实验结果,说明   。
(3)有同学认为该实验不够严谨,应该增加一组实验(即表中第4组),请说明该同学补充此组实验的理由   。
【答案】(1)2组和3组;
(2)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3)没办法证明乳酸菌是否会引起炎症反应。
【解答】解:(1)通过对比2组和3组两组实验,可知2组无乳酸组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较高,而3组有乳酸菌组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较低,可以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起到抑制作用。
(2)对比1组和2组的实验结果,可知2组有幽门螺旋杆菌组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比1组无幽门螺旋杆菌组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高,说明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3)由于前2组实验没办法证明乳酸菌是否会引起炎症反应,因此应该增加第4组实验。理由是没办法证明乳酸菌是否会引起炎症反应。
故答案为:(1)2组和3组;
(2)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3)没办法证明乳酸菌是否会引起炎症反应。
练2.2
(金华月考)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知道: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 (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 s﹣1)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与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和   有关”的实验结论。
【答案】(1)1、2;(2)1、3;(3)抛出点离地高度;物体的质量、水平抛出的速度;水平抛出的速度、抛出点离地高度。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即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要控制水平抛出物体的速度和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相同,故应选用实验序号为1、2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要控制水平抛出物体的质量和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相同,故应选用实验序号为1、3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由表中3、4两组实验数据可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
由1、2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质量无关;
由2、3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由3、4和2、3实验数据可知: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
故答案为:(1)1、2;(2)1、3;(3)抛出点离地高度;物体的质量、水平抛出的速度;水平抛出的速度、抛出点离地高度。
练2.3
(金华月考)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 恤(白色) 1 7%
6 全棉T 恤(黑色) 1 4%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
【答案】(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2)衣服材质相同,衣服布料层数越多,长波紫外线透过率越低;
(3)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解答】解:(1)根据题干中的检测方法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可知,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变,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随衣服布料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晒效果好;故可得结论:衣服材质相同,衣服布料层数越多,长波紫外线透过率越低;
(3)分析实验1、3、5(6)数据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材质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棉料的衣服比化纤防晒效果好;分析实验5、6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颜色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衣服的颜色越深防晒效果越好;根据以上分析,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
故答案为:
(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控制变量法;
(2)衣服材质相同,衣服布料层数越多,长波紫外线透过率越低;
(3)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杭州模拟)小金从课外书中得知“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若干、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含小麦胚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缺镁培养基比完全培养基缺少了镁元素)。
【实验步骤】
①去掉小麦种子的胚乳。
②将种子的胚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粒,分别置于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上。
③将他们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两周,然后观察统计甲、乙叶片的颜色情况。
(1)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   。
(2)小金同学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除了需要镁等矿物质元素外,还需要光照。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答案】(1)排除胚乳中镁元素对实验的干扰;
(2)
A组 B组
小麦种子数 20粒 20粒
培养 适量的水,有光照,25℃ 适量的水,黑暗,25℃
培养时间 2周 2周
观察并记录 叶片的颜色情况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证实“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实验变量是镁元素,甲组接种在完全培养基上作为对照组,乙组接种在缺镁培养基上作为实验组,而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排除胚乳中镁元素的干扰。
(2)小金同学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除了需要镁等矿物质元素外,还需要光照。故实验变量为光照,其他条件均需相同且适宜,如种子数相同且适量、温度也适宜,具体设计见下表:
A组 B组
小麦种子数 20粒 20粒
培养 适量的水,有光照,25℃ 适量的水,黑暗,25℃
培养时间 2周 2周
观察并记录 叶片的颜色情况
故答案为:
(1)排除胚乳中镁元素对实验的干扰;
(2)
A组 B组
小麦种子数 20粒 20粒
培养 适量的水,有光照,25℃ 适量的水,黑暗,25℃
培养时间 2周 2周
观察并记录 叶片的颜色情况
(温州模拟)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 。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如图。请回答:
(1)步骤二中应向A组喷洒   。
(2)由图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本实验中还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答案】(1)500毫升浓度为0mg/L的乙烯利溶液;
(2)喷洒500毫升浓度为200mg/L的乙烯利溶液的蓝莓生成的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
(3)实验材料过少,实验误差大;
(4)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分组后每隔6天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150、200、250、300、350、400mg/L的乙烯利溶液,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选出适宜浓度继续分成不同梯度浓度进行实验。
【解答】解:(1)在步骤二中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的乙烯利溶液,还需要设置一个对照实验,所以,向A组喷洒500毫升浓度为0mg/L的乙烯利溶液。
(2)从A~C,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C处浓度,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从C~E,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降低。结合题干中,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的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喷洒500毫升浓度为200mg/L的乙烯利溶液的蓝莓生成的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
(3)在实验步骤一中,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分成5组,因此,每组1株蓝莓,所以,本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实验材料过少,实验误差大。
(4)本实验只能确定在200mg/L的乙烯利溶液的蓝莓生成的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为确定更准确的浓度,还需要在最高范围周围不断分成再小一些的范围,继续实验。因此,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分组后每隔6天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150、200、250、300、350、400mg/L的乙烯利溶液,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选出适宜浓度继续分成不同梯度浓度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500毫升浓度为0mg/L的乙烯利溶液。
(2)喷洒500毫升浓度为200mg/L的乙烯利溶液的蓝莓生成的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
(3)实验材料过少,实验误差大。
(4)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分组后每隔6天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150、200、250、300、350、400mg/L的乙烯利溶液,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选出适宜浓度继续分成不同梯度浓度进行实验。
(温州期末)为探究蚊子繁殖快慢的影响因素,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取6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随机平均分成6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养蚊笼内饲养,并放置水缸和清水(如图),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结果如下表:
温度/℃ 15 20 25 30 35 40
产卵数/个 0 1500 2200 1800 1000 0
孵化率/% 0 60 85 83 75 0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蚊子的产卵数与温度的关系为    。
(2)根据表格,小明推测实验中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会比35℃时更多,他推测的依据是:   。
(3)小明发现水边的蚊子特别多,若要再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蚊子的产卵数与水的关系,请你简要设计该组实验:    。
【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蚊子产卵数先增多后减少;
(2)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500×60%=900只;35℃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000×75%=750只;
(3)应该取1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养蚊笼内饲养,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蚊子产卵数先增多后减少。
(2)根据表格,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500×60%=900只;35℃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000×75%=750只,因此小明推测实验中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会比35℃时更多。
(3)若要再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蚊子的产卵数与水的关系,实验变量是水分,故应该取1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养蚊笼内饲养,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
故答案为:
(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蚊子产卵数先增多后减少;
(2)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500×60%=900只;35℃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是:1000×75%=750只;
(3)应该取1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养蚊笼内饲养,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一章考点集训丨科学探究
(绍兴月考)小青同学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妈妈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1)提出的问题:   。
(2)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所需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   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将现象记入表中。
(5)应用:炎热的夏天,从吸水能力的角度看,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练1.1
(绍兴月考)“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他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   。
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体 肥皂液
管子直径(mm)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2)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你吹泡泡的经验,再答出一条影响泡泡产生的因素:   。
练1.2
(绍兴月考)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到海拔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幼芽。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5)如果假设二成立,则实验结果为: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练1.3
(台州期中)亮亮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木糖醇是桦树皮的一种提取物,可用做口香糖的甜味佐料。饭后咀嚼5分钟以上含有木糖醇的口香糖能抑制造成龋齿的细菌的生长。”于是亮亮证实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他做了如下设想:首先他邀请了6位龋齿患者参加了实验,然后把6人分为三组,一组在饭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一组用含山梨醇的口香糖(用山梨醇增甜),一组作为空白对照。观察他们的实验结果。你知道亮亮该如何进行他的探究实验吗?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木糖醇对造成龋齿的细菌有抑制作用。
(3)设计实施方案:
①制备6个相同的富含细菌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并编号。
②把这6个培养基同时高温灭菌,目的是    。
③用6个无菌棉签分别擦取参与者的口腔内部,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④把各个培养皿放在   ,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菌落的情况。
(4)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如果6个培养皿中菌落数量大致相同,则说明    。
(杭州模拟)灌溉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小乐采用了如图甲所示实验栽培装置,研究了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实验方案如表:
组别 自来水处理方式 小白菜数量/株 浇水频率
A 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 30 1次/3天
B 化学增氧(加入化学药品) 30 1次/3天
C 不作处理 30 待填
(1)实验方案表中,C组的浇水频率应为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   。
(2)小乐提出可以将小白菜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其理由是   。
(3)如图乙所示为不同组别小白菜的产量,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4)根据实验结果,若要向菜农推广最佳增氧滴灌方式,还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是   。(写出1点)
练2.1
(浙江期中)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的细菌(如图1所示)。为研究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下表进行处理(“+”表示进行,“﹣”表示未进行)。几个月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高,说明炎症程度严重),结果如图2所示。
组别 处理方式 1组 2组 3组 4组
灌胃乳酸菌 ﹣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旋杆菌 ﹣ + + ﹣
(1)对比   两组实验,可以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起到抑制作用。
(2)对比1组和2组的实验结果,说明   。
(3)有同学认为该实验不够严谨,应该增加一组实验(即表中第4组),请说明该同学补充此组实验的理由   。
练2.2
(金华月考)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知道: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 (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 s﹣1)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与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和   有关”的实验结论。
练2.3
(金华月考)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 恤(白色) 1 7%
6 全棉T 恤(黑色) 1 4%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
(杭州模拟)小金从课外书中得知“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若干、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含小麦胚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缺镁培养基比完全培养基缺少了镁元素)。
【实验步骤】
①去掉小麦种子的胚乳。
②将种子的胚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粒,分别置于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上。
③将他们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两周,然后观察统计甲、乙叶片的颜色情况。
(1)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   。
(2)小金同学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除了需要镁等矿物质元素外,还需要光照。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温州模拟)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浓度为100、200、400、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 。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花色素苷的含量,如图。请回答:
(1)步骤二中应向A组喷洒   。
(2)由图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本实验中还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温州期末)为探究蚊子繁殖快慢的影响因素,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取6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随机平均分成6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养蚊笼内饲养,并放置水缸和清水(如图),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结果如下表:
温度/℃ 15 20 25 30 35 40
产卵数/个 0 1500 2200 1800 1000 0
孵化率/% 0 60 85 83 75 0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蚊子的产卵数与温度的关系为    。
(2)根据表格,小明推测实验中20℃时养蚊笼内繁殖后蚊子的数量会比35℃时更多,他推测的依据是:   。
(3)小明发现水边的蚊子特别多,若要再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蚊子的产卵数与水的关系,请你简要设计该组实验: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