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一至三单元,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一至三单元,PDF版)

资源简介

2024 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特性:运动性——即宇宙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变化中,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和有层次
的。
(2)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分为恒星、行星、星云、彗星、卫星等。
★恒星:由炙热的气体组成,主要物质是氢和氦,自身可以发光。
★行星:由岩石、气体等组成,自身不能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
(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最少有两个天体)
★层次: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观测到的河
外星系
可 观 测 宇

银河系
地月系 太阳系
2.太阳系八颗行星
(1)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
海王星。
(2)地球的普通性:与其他行星具有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的特殊性: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高智慧
生命的星球。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太阳光照(自有生命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
(2)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的大气保温效应)
有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结晶水汽化及日地距离适中)
4.人类的太空探索
(1)世界对太空的探索:
①1961 年,苏联,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第一个看到
地球全貌)
②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③1977 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发射器,(外层星系空间探测器)
④1990 年,美国,哈勃望远镜,(深空望远镜,拍摄了木星彩色图片、创生之柱等)
⑤1997 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
⑥2010 年,国际空间中建成,(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共同运营)
(2)中国对太空的探索:
①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2003 年,“神舟五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
③2007 年,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
④2016 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⑤2021 年,“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⑥2022 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预计 2024 年称为全世界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3)探索太空的意义:
①推动科技进步②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③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④体现人类的探索精神。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1)探索过程:天圆地方(猜想)→月亮和太阳(逻辑推理)→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卫星照片(亲眼目睹)。
*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为球体。
★航行顺序:西班牙出发→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穿越赤道次数:4 次
(2)真实形状:★能够证实地球为球体的证据:①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船②月食现象③
全球任何地方,重力都向下④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2.地球的大小
(1)表面积:5.1 亿平方干米;平均半径:6371 干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干米;
注意单位。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地球仪为正球体,地球为不规则球体,地球
仪不能完整表示地球全貌)
(2)地球仪五要素:地轴(假想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南极(地球最南端)、北极(地
球最北端)、纬线、经线。
4.经线和纬线:横纬竖经
要素 纬线 经线
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
定义
的大圆圈,叫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 经线也叫子午线。
圈叫纬线。
长度有长有短,最长的是赤道,从赤
长度 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长度都相等
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形状 纬线都是圆圈(除极点) 经线都是半圆
相互关系 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构经纬网
特殊纬线 0°(赤道)、23.5°N(北回归线)、23.5°S(南回归线)、66.5°N(北极圈)、
66.5°S(南极圈)
特殊经线 0(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图形记忆
5.纬度和经度
要素 纬度 经度
起止度数 赤道(0°纬线)—9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180°经线
表示符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
大;越向南,南纬度数越大。
变化规律 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判断南北纬方法:北大北纬,南大
判断东西经方法: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南纬。
半球划分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重点
①组成经线圈的条件:度数之和为 180°、东西经相反;
②判断东西半球的方法: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小于 20 度的在东半球,大于 160 度的
在西半球)其余度数,W 为西半球,E 为东半球。
*经纬网如何定位:
定位步骤 1:判断南北纬(以赤道为界,南大南纬,北大北纬)
定位步骤 2:判断东西经(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书写方法:先写纬度,再写经度。例(20°N,120°E)
*重要城市经纬网坐标:①北京(40°N,116°E)②伦敦(5 1N,0°)③纽约(40°N,73°
W)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理意义
AB为晨昏线
甲在夜半球
乙在昼半球
①自西向东

转 ②北极上空:逆时针北逆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
③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
地轴 一天 ①昼夜更替不停自西向东自转
太阳东升西落
②时间差异时间东早西迟(乙早甲晚)
全球分为24个时区,
经度相差15°,差1小时
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转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 一年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
(6月22日前后) ①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北界)
秋分(9月 23日前后)
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赤道
春分 次年春分
(12月22日前后)
(2)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①春分:3月 21 日前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
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秋分:9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④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南
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四季更替:北半球(南半球季节相反)
3.4.5(春季);6.7.8(夏季);9.10.11(秋季);12.1.2(冬季);
(4)五带的划分
根据不同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0-23.5°)北
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北寒带(66.5°N-90°N)、南
寒带(66.5°S-90°S)。
第二章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阅读
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1.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三种表现形式:
数字式:1:500000
线段式:0 5 干米
文字式: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 千米
*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①:将比例尺统一转化为数字式(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将数字式转化为分式
③:比较大小
(2)方向: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
(3)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2.选择合适的地图:一般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两大类
(1)根据使用目的,选择类型合适的地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
(2)根据地域范围,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3.数字地图的特点
数据采集和存储容易、管理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快速制作和存取、实时更新、可
视化(可动画观看)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1)相关概念
①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
(2)五种山体部位:
①山峰:尖状的山顶,一般具有一定高度
②山脊:指像兽脊一样凸起的部分
③山谷:指两山之间低凹的狭窄处
④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
⑤鞍部:两山之间的低平处
(3)五种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
山峰:等高线闭 山脊:等高线弯 山谷:等高线弯 鞍部:位于两组 陡崖:等高线重
合,数值内大外 曲部分向低处 曲 山峰等高线之 叠
小 突出 部分向高处突 间

地理意义 形成分水岭,两 为集水区,有可 可做露营选择 可攀岩或蹦极
侧不能互相看 能形成河流 地 山谷处的陡崖
见 还可能形成瀑

(4)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口诀 含义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同图等距 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相同
密陡疏缓 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凸低为高(山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处突出,为山脊
凸高为低(山谷)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处突出,为山谷
重叠为崖 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2.分层设色地形图:
(1)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把不同的高度和深度涂上不同的颜色。在陆地上,
颜色越绿,海拔越低,颜色越深,海拔越高;在海洋里,颜色越蓝,海深越深;
*优点:一目了然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2)五种地形类型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高度 超过 500m 超过 500m 200-500m 无特定海拔 0-200m
范围
地表起伏程 内部起伏和 地形起伏大 坡度缓和 内部和缓 宽广平坦
度 缓 边缘陡峭
边缘陡峭
等高线特征 中间疏,四周 密集 稀疏和缓 稀疏平直

中部数值大
3.地形剖面图:
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沿某条等高线下切,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优点:更直观的表示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海陆分布:
(1)海陆比例:海洋 71%,陆地 29%(约 7:3)
(2)分布特点:
①总体分布不均匀;
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为海洋;
③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南极周围为大陆;
(3)半球划分:水半球和陆半球
2、大洲:
(1)相关概念
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共 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
陆、那么你没大陆、南极大陆)
*最大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②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③半岛:大陆伸进海洋凸出的一部分(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2)七大洲
①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②面积排名: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
极欧大洋)
③分布: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4个)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④亚洲经纬度范围:10°S—80°N,25E—170°W,是跨纬度范围最广的大洲
⑤南极洲经纬度范围:东西半球 0°——180°,66.5°S—,是跨经度范围最广的大洲
*热带面积最大的是:非洲
*温带面积最大的是:亚洲
*寒带面积最大的是:南极洲
*即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是:大洋洲和亚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是:亚洲和北美洲
④洲界:
3、大洋
(1)四大洋
①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面积排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
③位置:太平洋:赤道和 180°经线穿过,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包围,
北部与北冰洋隔白令海峡;
大西洋:赤道和 0°经线、60°W穿过,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包围;
印度洋:赤道和 80E 穿过,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包围;
北冰洋:北极圈和 0°经线、180°经线穿过,被北美洲、亚洲、欧洲包围;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2)陆地地形特征:
①山地分布醒目,且呈条带状分布;多高大绵长山脉;
②高原分布较广;
③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
④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3)主要地形单元:
①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落基山脉—北美洲最长山脉
②高原:巴西高原一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③平原:亚马孙平原一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
东欧平原—世界面积第二大平原,欧洲面积最大平原;
④盆地:刚果盆地—世界面积最大盆地;
(4)主要大洲的主要地形:
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
亚洲: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
2、海底地形:
(1)基本地形类型:
①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不超过 200 米;
②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深度骤降;
③海沟: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交界;
④洋盆:宽广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⑤洋中脊: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
(2)主要地形单元特点:
①大陆架:大浅海的水产品占整个海洋水产品的 80%;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约占
全世界 1/3。人类主要活动区。属大陆板块。
②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属大陆板块
③海沟:马里亚纳大海沟一世界最低点;属消亡边界。
④洋盆:宽广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属大洋板块。
⑤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属生长边界。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证据:
①地壳运动(主要原因)——如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海洋变陆地;
②海平面上升——如我国东部海底出现古河道遗迹;
③人类活动(填海造陆,有利有弊)——如荷兰、香港、日本、迪拜的填海造陆;
利: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
矛盾;
弊:围海造陆破坏了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剧减;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2、大陆漂移说:创立者:魏格纳
(1)观点:两亿年前,我们脚下的大陆是互相连接再一起的,后来开始分裂成现在的七
大洲和四大洋
(2)证据: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相互吻合、古老底层相似、古生物相似
3、板块构造学说:
(1)观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在不断
运动,相互挤压和分离。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
(3)板块运动方式:碰撞/消亡边界——形成山脉、岛弧;张裂/生长边界——形成海洋、
裂谷;
①红海不断扩大——非洲板块河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地带;
③珠穆朗玛峰不断长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
(4)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两大火山地震带:①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冰岛——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日本——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地带;
汤加——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