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1.(2023七上·杭州期中)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第一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因此北京人遗址能为此提供研究的材料,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元谋人是约17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的人科人属直立人种。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主要活动地区为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2.(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方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图》,其中②区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粟 B.水稻 C.小麦 D.玉米【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 ,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②区域为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 (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3.(2023七上·杭州期中)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出现C.手工业的兴起 D.农业的起源【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这一传说反映了农业的起源,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4.(2023七上·杭州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的甲骨文,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最早可考的文字 :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5.(2023七上·杭州期中)《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背铜胄(防护器具) 铜簋(盛放粮食器具) 铜卣(盛酒器) 铜刀(切割工具)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用于生产生活、也有用于军事,可以得知当时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复杂,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商周时期,青铜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种类,不仅仅是实用工具,还被广泛用于礼仪场合,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段:商代、西周和东周。 商代:在商代,青铜器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夏代时期未曾见过的器物,如曾侯乙尊盘。这些器物通常具有简单的装饰和浮雕,其中的鸟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纹饰也变得更加多样,如夔纹和兽目纹。 西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鼎成为流行的器型,同时还出现了编钟等乐器。铭文逐渐增多,从简短的祝福语发展为长篇铭文。新的纹饰如兽面纹和波曲纹开始流行,但整体风格相对呆板和单调。 东周:东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减少,但器型上出现了许多变化。此时,青铜货币也开始出现。铭文变得更为简练,而装饰手法变得多样化,包括平雕和浮雕等。蟠螭纹和弦纹等纹饰开始盛行。6.(2023七上·杭州期中)“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 )A.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B.统一度量,发展经济C.严明法度,令行禁止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重视对农业的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列四部《国学经典丛书》,如果你想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应该选择下列哪一本( )A. B.C. D.【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论语》是儒学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韩非 又称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申不害和慎到,均为法家重要的创始人物 主要思想 政治理想: 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明确地指出这种统一的君主集权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统一代替分裂,以集权代替割据。 法治思想: 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作品 《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 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8.(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图是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化的转变。 铁的广泛使用和养牛业的出现促使了土地私有化,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私人土地的增加,最终瓦解了以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度和奴隶制逐渐被封建主义所取代。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当土地国有化的井田制在逐渐瓦解后,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开始崛起,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便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之前的奴隶主、封地主手中拥有权势和财富,他们可以凭此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展为新兴的地主势力,加速地主阶级的出现。9.(2023七上·杭州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与材料中“天府”美誉出现有关的人物是( )A.李冰 B.商鞅 C.墨子 D.甘英【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修建的,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10.(2023七上·杭州期中)某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穿插成语典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在讲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教师最可能用到( )A.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B.卧薪尝胆、退避三舍C.东施效颦、破釜沉舟 D.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最有可能用到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描述的词语,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6年。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1.(2023七上·杭州期中)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一定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了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法令来自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削减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的叛乱。 “推恩令”的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12.(2023七上·杭州期中)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以研习儒家经典和礼仪作为升官和补官的条件,有利于实现( )A.地方稳定 B.财政增收 C.思想统一 D.民族团结【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以研习儒家经典和礼仪作为升官和补官的条件,有利于实现国家思想的统一,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具体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仪》《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儒学居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13.(2023七上·杭州期中)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多次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进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汉政府( )A.增强了国家实力 B.改变了军事战术C.重用了卫青、霍去病 D.瓦解了匈奴政权【答案】A【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多次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进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汉政府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得以对抗匈奴,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西汉初年到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随着双方国力和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和亲到战争的变化。汉初国力尚未恢复,需要休养生息,遂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对匈奴政策随之发生变化,由继承汉初的和平共处到采取强硬手段发动汉匈战争,这也使得武帝时期成为汉匈关系间的一个重要节点。14.(2023七上·杭州期中)在某张历史学习卡片上看到了“公元25年”“刘秀”“洛阳”的字样。这张卡片所学习的内容是( )A.平王迁都 B.刘邦建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刘秀”“洛阳”的字样,因此这张卡片所学习的内容是光武中兴,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继皇帝位,建立了东汉政权,其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更役制度,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恢复田税制,在文化上还大兴儒学,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15.(2023七上·杭州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料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是( )A.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B.长安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C.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D.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答案】D【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东汉时期中原出土到新疆的丝袜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16.(2023七上·杭州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B.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D.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答案】A【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A、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生活在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便利。A正确;B、张仲景被称为“医圣”,B错误;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C错误;D、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发明前: 1、古人在甲骨和简帛或者在青铜器上书写刻画。 2、秦汉时期都用简帛书写,因此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 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就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改进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造纸术发明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闻名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 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华佗:东汉末年名医 医术: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医学成就:发明了“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17.(2023七上·杭州期中)《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这部书上不可能阅览到的是( )A.长平之战B.秦始皇建立秦朝C.班超出使西域D .汉武帝泰山封禅【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专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肯定他们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班超出使西域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无法在史记上记载,C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东汉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屡犯边疆,东汉王朝为彻底解决边患,出兵反击北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以断匈奴臂膀。班超凭借着其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才能,纵横捭阖,再次打通西域,并在西域经营三十多年,被东汉朝廷封为西域都护,封爵定远侯。18.(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答案】B【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图中的战役为发生在赤壁的赤壁之战,该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赤壁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它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曹操失去了短期内统一天下的可能,也使刘备和孙权得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展现了孙刘联军的智勇和曹操水军的不足。19.(2023七上·杭州期中)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如下图,下面四个选项中标记正确的( )A.西汉 B.西晋 C.前秦 D.成汉【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263年,魏灭蜀司马懿控制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了全国,图片B处为西晋的建立,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东汉之后的朝代更替:东汉、 三国(曹魏、蜀汉、东吴)、 西晋、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20.(2023七上·杭州期中)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与这场战争分别是( )A.东汉、官渡之战 B.西晋、淝水之战C.东晋、淝水之战 D.东晋、官渡之战【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故答案为:C【点评】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21.(2023七上·杭州期中)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答案】D【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向南迁移的过程中把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南方地区,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再起,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南迁的历程,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22.(2023七上·杭州期中)北魏政权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根据下表,可推断出北魏最后定都洛阳的原因是( )地点 优势洛阳 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A.安定社会秩序 B.学习汉族文化C.打击鲜卑贵族 D.大力发展经济【答案】B【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北魏定都洛阳考虑到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可知最后定都洛阳是为了学习汉族文化,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为了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了这次迁都,孝文帝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打着南征的旗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出发,当大军走到洛阳时,鲜卑贵族苦于长途跋涉,不想继续南征。 孝文帝的汉化,不是简单的某方面汉化,而是全面的汉化,从衣装到语言文化,全盘进行汉制,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23.(2023七上·杭州期中)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在加强,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24.(2023七上·杭州期中)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魏晋南北朝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佛教艺术,绚丽多彩C.中外交往,交流互鉴 D.民族融合,古老悠久【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魏晋南北朝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原和外国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互相交流借鉴,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为隋唐时期的中外关系创造了条件。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25.(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果国宝会说话》曾向我们展示了相传由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神龙本——神往》(如下图所示),此作品真迹出自( )A.钟繇 B.颜真卿 C.顾恺之 D.王羲之【答案】D【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兰亭集序》的创作者是王羲之,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26.(2023七上·杭州期中)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后代)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史记·周本纪》材料三:(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创新的政治制度?你认为该制度实施有何作用?(3)材料三中三幅图片揭示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我们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启(夏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或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无道(或生活统治腐败)。启示:暴政会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2)西周发明了分封制,作用:在当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无道;启示:暴政会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点评】夏朝: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对象:宗亲、功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27.(2023七上·杭州期中)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文献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铣,若其事立。 ——《管子·海王》 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文献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各一例)。(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什么现象?并说明该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的主要措施。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2)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或铁犁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3)措施:以农为本;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认识: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技术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统治者要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等。【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 可知,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由“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 可知,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因此农业产生的原因,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新石器时代,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未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未耜、骨器,种植粟。因此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分别是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2)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片,由“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钟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可知,与铁农具相关;由“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可知,与牛耕技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这一现象产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据材料三,由“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由“……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农业重要,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提倡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都注重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文景之治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和文景之治相关知识。28.(2023七上·杭州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诸子,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未动摇“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材料三:嬴政大帝是这个空前伟大事业的总工程师,几乎就在征服六国的同时,他立即就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成为中华大黄金时代的高峰。——柏杨《中国人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身处乱世的孔子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其政治梦想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说明形成图2所示形势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阐述嬴政如何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答案】(1)政治主张:“仁”;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政治梦想:追求“天下共主”,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局面。(2)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雄才伟略等。(3)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推行,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因此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政治梦想是使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战国时期到图2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军事上,抗击匈奴、修建长城,有利于安定边境,维护国家安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9.(2023七上·杭州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拟开展历史学习方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活动一【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活动二【辨析观点——强化历史解释】第二组同学在查找文献史料时,发现了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不同观点。 观点 出处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活动三【解图说明——提高历史认识】壁画作为一种实物史料,能够生动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是第三组同学在网上查找到的三幅来自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的壁画图片。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出自敦煌莫高窟)②牧马图(出自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 ③北魏壁画中的胡床(出自敦煌莫高窟)(1)第一组的同学对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们的学习笔记。请参考笔记一,填写笔记二中的时代特征,并从下图右侧学习内容中选取三项完成内容的填充。(2)请简要概括表格中的两种观点,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请为生产状况、道路交通、生活用品三个主题选择对应的一幅壁画,并阐述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示例】主题:生产工具材料:②牧马图理由:图②中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以了解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发展的生产状况。【答案】(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宋齐梁陈的更替。(2)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3)【参考示例1】选择主题:道路交通选择材料: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理由:图①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道,可以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参考示例2】选择主题:生活用品选择材料:③北魏壁画中的胡床理由:图③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内地的胡床改变了中原汉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胡床这种生活用品,可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方面。(2)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根据“……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今天少数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3)选择道路交通,选择材料①初唐壁画,理由是初唐壁画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道,可以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1 / 1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1.(2023七上·杭州期中)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第一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2.(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方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图》,其中②区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粟 B.水稻 C.小麦 D.玉米3.(2023七上·杭州期中)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出现C.手工业的兴起 D.农业的起源4.(2023七上·杭州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5.(2023七上·杭州期中)《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背铜胄(防护器具) 铜簋(盛放粮食器具) 铜卣(盛酒器) 铜刀(切割工具)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6.(2023七上·杭州期中)“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 )A.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B.统一度量,发展经济C.严明法度,令行禁止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7.(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列四部《国学经典丛书》,如果你想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应该选择下列哪一本( )A. B.C. D.8.(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图是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9.(2023七上·杭州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与材料中“天府”美誉出现有关的人物是( )A.李冰 B.商鞅 C.墨子 D.甘英10.(2023七上·杭州期中)某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穿插成语典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在讲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教师最可能用到( )A.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B.卧薪尝胆、退避三舍C.东施效颦、破釜沉舟 D.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1.(2023七上·杭州期中)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一定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了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12.(2023七上·杭州期中)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以研习儒家经典和礼仪作为升官和补官的条件,有利于实现( )A.地方稳定 B.财政增收 C.思想统一 D.民族团结13.(2023七上·杭州期中)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多次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进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汉政府( )A.增强了国家实力 B.改变了军事战术C.重用了卫青、霍去病 D.瓦解了匈奴政权14.(2023七上·杭州期中)在某张历史学习卡片上看到了“公元25年”“刘秀”“洛阳”的字样。这张卡片所学习的内容是( )A.平王迁都 B.刘邦建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15.(2023七上·杭州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料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是( )A.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B.长安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C.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D.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16.(2023七上·杭州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B.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D.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17.(2023七上·杭州期中)《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这部书上不可能阅览到的是( )A.长平之战B.秦始皇建立秦朝C.班超出使西域D .汉武帝泰山封禅18.(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19.(2023七上·杭州期中)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如下图,下面四个选项中标记正确的( )A.西汉 B.西晋 C.前秦 D.成汉20.(2023七上·杭州期中)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与这场战争分别是( )A.东汉、官渡之战 B.西晋、淝水之战C.东晋、淝水之战 D.东晋、官渡之战21.(2023七上·杭州期中)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22.(2023七上·杭州期中)北魏政权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根据下表,可推断出北魏最后定都洛阳的原因是( )地点 优势洛阳 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A.安定社会秩序 B.学习汉族文化C.打击鲜卑贵族 D.大力发展经济23.(2023七上·杭州期中)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24.(2023七上·杭州期中)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魏晋南北朝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佛教艺术,绚丽多彩C.中外交往,交流互鉴 D.民族融合,古老悠久25.(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果国宝会说话》曾向我们展示了相传由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神龙本——神往》(如下图所示),此作品真迹出自( )A.钟繇 B.颜真卿 C.顾恺之 D.王羲之26.(2023七上·杭州期中)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后代)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史记·周本纪》材料三:(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创新的政治制度?你认为该制度实施有何作用?(3)材料三中三幅图片揭示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我们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7.(2023七上·杭州期中)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文献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铣,若其事立。 ——《管子·海王》 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文献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各一例)。(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什么现象?并说明该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的主要措施。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28.(2023七上·杭州期中)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诸子,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未动摇“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材料三:嬴政大帝是这个空前伟大事业的总工程师,几乎就在征服六国的同时,他立即就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成为中华大黄金时代的高峰。——柏杨《中国人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身处乱世的孔子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其政治梦想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说明形成图2所示形势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阐述嬴政如何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29.(2023七上·杭州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拟开展历史学习方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活动一【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活动二【辨析观点——强化历史解释】第二组同学在查找文献史料时,发现了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不同观点。 观点 出处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活动三【解图说明——提高历史认识】壁画作为一种实物史料,能够生动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是第三组同学在网上查找到的三幅来自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的壁画图片。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出自敦煌莫高窟)②牧马图(出自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 ③北魏壁画中的胡床(出自敦煌莫高窟)(1)第一组的同学对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们的学习笔记。请参考笔记一,填写笔记二中的时代特征,并从下图右侧学习内容中选取三项完成内容的填充。(2)请简要概括表格中的两种观点,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请为生产状况、道路交通、生活用品三个主题选择对应的一幅壁画,并阐述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示例】主题:生产工具材料:②牧马图理由:图②中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以了解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发展的生产状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因此北京人遗址能为此提供研究的材料,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元谋人是约17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的人科人属直立人种。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主要活动地区为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2.【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 ,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②区域为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 (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3.【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这一传说反映了农业的起源,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4.【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的甲骨文,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最早可考的文字 :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5.【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用于生产生活、也有用于军事,可以得知当时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复杂,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商周时期,青铜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种类,不仅仅是实用工具,还被广泛用于礼仪场合,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段:商代、西周和东周。 商代:在商代,青铜器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夏代时期未曾见过的器物,如曾侯乙尊盘。这些器物通常具有简单的装饰和浮雕,其中的鸟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纹饰也变得更加多样,如夔纹和兽目纹。 西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鼎成为流行的器型,同时还出现了编钟等乐器。铭文逐渐增多,从简短的祝福语发展为长篇铭文。新的纹饰如兽面纹和波曲纹开始流行,但整体风格相对呆板和单调。 东周:东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减少,但器型上出现了许多变化。此时,青铜货币也开始出现。铭文变得更为简练,而装饰手法变得多样化,包括平雕和浮雕等。蟠螭纹和弦纹等纹饰开始盛行。6.【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重视对农业的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论语》是儒学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 韩非 又称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申不害和慎到,均为法家重要的创始人物 主要思想 政治理想: 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明确地指出这种统一的君主集权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统一代替分裂,以集权代替割据。 法治思想: 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作品 《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 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8.【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化的转变。 铁的广泛使用和养牛业的出现促使了土地私有化,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私人土地的增加,最终瓦解了以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度和奴隶制逐渐被封建主义所取代。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当土地国有化的井田制在逐渐瓦解后,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开始崛起,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便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之前的奴隶主、封地主手中拥有权势和财富,他们可以凭此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展为新兴的地主势力,加速地主阶级的出现。9.【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修建的,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10.【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最有可能用到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描述的词语,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6年。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1.【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法令来自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削减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的叛乱。 “推恩令”的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12.【答案】C【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以研习儒家经典和礼仪作为升官和补官的条件,有利于实现国家思想的统一,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具体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仪》《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儒学居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13.【答案】A【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多次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进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汉政府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得以对抗匈奴,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西汉初年到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随着双方国力和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和亲到战争的变化。汉初国力尚未恢复,需要休养生息,遂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对匈奴政策随之发生变化,由继承汉初的和平共处到采取强硬手段发动汉匈战争,这也使得武帝时期成为汉匈关系间的一个重要节点。14.【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刘秀”“洛阳”的字样,因此这张卡片所学习的内容是光武中兴,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继皇帝位,建立了东汉政权,其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更役制度,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恢复田税制,在文化上还大兴儒学,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15.【答案】D【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东汉时期中原出土到新疆的丝袜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16.【答案】A【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A、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生活在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便利。A正确;B、张仲景被称为“医圣”,B错误;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C错误;D、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发明前: 1、古人在甲骨和简帛或者在青铜器上书写刻画。 2、秦汉时期都用简帛书写,因此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 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就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改进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造纸术发明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闻名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 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华佗:东汉末年名医 医术: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医学成就:发明了“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17.【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专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肯定他们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班超出使西域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无法在史记上记载,C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东汉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屡犯边疆,东汉王朝为彻底解决边患,出兵反击北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以断匈奴臂膀。班超凭借着其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才能,纵横捭阖,再次打通西域,并在西域经营三十多年,被东汉朝廷封为西域都护,封爵定远侯。18.【答案】B【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图中的战役为发生在赤壁的赤壁之战,该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赤壁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它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曹操失去了短期内统一天下的可能,也使刘备和孙权得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展现了孙刘联军的智勇和曹操水军的不足。19.【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263年,魏灭蜀司马懿控制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了全国,图片B处为西晋的建立,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东汉之后的朝代更替:东汉、 三国(曹魏、蜀汉、东吴)、 西晋、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20.【答案】C【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故答案为:C【点评】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21.【答案】D【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向南迁移的过程中把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南方地区,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再起,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南迁的历程,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22.【答案】B【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北魏定都洛阳考虑到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可知最后定都洛阳是为了学习汉族文化,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为了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了这次迁都,孝文帝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打着南征的旗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出发,当大军走到洛阳时,鲜卑贵族苦于长途跋涉,不想继续南征。 孝文帝的汉化,不是简单的某方面汉化,而是全面的汉化,从衣装到语言文化,全盘进行汉制,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23.【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在加强,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24.【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魏晋南北朝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原和外国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互相交流借鉴,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为隋唐时期的中外关系创造了条件。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25.【答案】D【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兰亭集序》的创作者是王羲之,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26.【答案】(1)启(夏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或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无道(或生活统治腐败)。启示:暴政会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2)西周发明了分封制,作用:在当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无道;启示:暴政会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点评】夏朝: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对象:宗亲、功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27.【答案】(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2)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或铁犁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3)措施:以农为本;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认识: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技术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统治者要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等。【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 可知,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由“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 可知,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因此农业产生的原因,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新石器时代,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未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未耜、骨器,种植粟。因此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分别是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2)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片,由“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钟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可知,与铁农具相关;由“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可知,与牛耕技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这一现象产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据材料三,由“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由“……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农业重要,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提倡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都注重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文景之治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和文景之治相关知识。28.【答案】(1)政治主张:“仁”;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政治梦想:追求“天下共主”,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局面。(2)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雄才伟略等。(3)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推行,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因此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政治梦想是使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战国时期到图2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军事上,抗击匈奴、修建长城,有利于安定边境,维护国家安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9.【答案】(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宋齐梁陈的更替。(2)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3)【参考示例1】选择主题:道路交通选择材料: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理由:图①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道,可以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参考示例2】选择主题:生活用品选择材料:③北魏壁画中的胡床理由:图③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内地的胡床改变了中原汉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胡床这种生活用品,可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方面。(2)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根据“……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今天少数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3)选择道路交通,选择材料①初唐壁画,理由是初唐壁画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道,可以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