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质的转化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C.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 D.氧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2.以下是小宁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B.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Q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反应后质量 (g) 待测a 32 待测b 12A.b的取值范围:0≤b≤16 B.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C.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4.某固体样品可能含有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经实验测定该样品中,铁、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l:8.则该样品的组成不可能是( )A.Fe3O4 B.Fe2O3和FeOC.Fe2O3 D.FeO、Fe2O3和Fe3O45.在探索稀盐酸的性质时,向一定量的氧化铜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像也能反映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B.m点到n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铜质量逐渐增加C.p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两种不同的溶质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不同6.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有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 发生反应,降低肥效B 醋酸除去水壶内壁的水垢 醋酸可与水垢成分反应C 家中植物茎秆倒伏可以施点氮肥 氮元素有促进植物茎秆粗壮的作用D 氢氧化钠疏通剂可用于清洁厨房下水管道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7.学习要善于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能使酚酞变色的溶液的pH一定等于7B.已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离出Na+、H+和,其pH<7,属于酸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D.甲发现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乙用pH试纸测得该果汁pH=8.28.表面布满铁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说明还没有开始化学反应B.bc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D.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且d点温度高于a点9.氢氧化铝【Al(OH)3】受热易分解,产生水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阻燃剂;能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是药物“复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室制备Al(OH)3方法为:Al2(SO4)3+6NH3 H2O=2Al(OH)3↓+3(NH4)2SO4,通常不选用NaO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铝属于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B.复方胃舒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C.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不稳定D.实验室不用NaOH溶液制备Al(OH)3,可能是因为NaOH会与Al(OH)3反应10.大豆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被农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玉米植株没有根瘤菌,施用下列化肥可达到同样效果的是( )A.KCl B.K2SO4 C.Ca3(PO4)2 D.(NH4)2SO411.如图装置可以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生成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和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装置玻璃管内发生的是置换反应B.即使没有A装置,该实验也能达到检验气体生成物的目的C.试验结束后先停止通CO,再熄灭B处酒精喷灯D.去掉C装置也能证明CO和Fe2O3发生了反应12.X、Y、Z三种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X是MgCl2 B.Z是MgCl2C.甲是BaCl2 D.乙是Ca(NO3)213.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14.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Cu→CuO→Cu(OH)2 B.BaCl2→HCl→NaClC.AgNO3→AgCl→CuCl2 D.Ca(OH)2→CO2→CaCO315.以下四种物质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的“→”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A、B、C、D顺序,符合要求的一组是( )A.C、CO2、CO、Fe B.Fe、FeSO4、Fe2O3、FeCl2C.NaOH、Ca(OH)2、Na2CO3、CO2 D.CuO、CuSO4、Cu、CuCl216.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图中“→”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与图示关系不符的是( )A.甲可以是硫酸 B.甲可以是氢氧化钙C.①②③都可以是分解反应 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17.如图是小科同学绘制的单质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模型图,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8.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物质编号 甲 乙 丙 丁 物质转化关系A CaCO3 CaO Ca(OH)2 CaCl2B MgSO4 MgCl2 Mg(OH)2 MgOC Fe FeCl2 Fe(OH)2 Fe2O3D Cu CuO CuCl2 Cu(NO3)2二.填空题(共11小题)19.刻蚀技术是硅芯片制造的关键。用NF3刻蚀硅芯片,产物均为气体,在刻蚀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刻蚀技术,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刻蚀产物SiF4中Si的化合价为 。(2)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 。(3)用NF3刻蚀硅芯片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中的 反应。20.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下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某海域的海水中除了有氯化钠外,还含有少量Mg2+(其余微量离子不做考虑),如图是从该海域海水中提取镁的简单流程。(1)在实验中过程①操作的名称 。(2)过程②中,沉淀B与试剂C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则沉淀B的化学式为 。(3)若海水溶液中只有Na+、Mg2+、Cl﹣三种离子,则三种离子中数量最多的离子是 。21.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相互之间发生如下反应:①A+B→C+D ②B+E→F+H ③C+E→F+G ④G+IA其中E、G、H、I为单质,通常状况下,H、I为气体,C溶液呈蓝色,A是一种黑色固体,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反应③是湿法冶金的原理。请回答问题。(1)物质H的化学式是 。(2)反应②除了有气体生成外,还能观察到 。(3)将E加入到C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2.实验废液中含有Al(NO3)3、AgNO3和Cu(NO3)2。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另取废液样品,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实验表明,加入过量锌粉能有效去除废液中的离子是 。23.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W”型管进行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简略图,请回答问题:(1)请写出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 。(2)酒精灯上方的网罩的作用是 。(3)小科在C处增加一只点燃的酒精灯,实验时应先点燃哪一处酒精灯 。(选填“A”或“C”)24.如图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在实验后发现所得的固体中除有一种红色光亮物质外,还有一种砖红色物质。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分两步进行。(氧化亚铜为砖红色)第一步:氢气+氧化铜氧化亚铜+水第二步:氢气+氧化亚铜铜+水(1)图中的实验装置有1处错误,请选择: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导管没有伸到试管底部 C.试管口没有塞橡皮塞(2)实验前先通一段时间氢气,然后再加热,是为防止氢气不纯受热爆炸。推测氢气具有 性。(3)根据上面的反应步骤,请分析在这次实验中所得该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①部分氧化铜没有被还原②反应中加热时间不够③通入氢气的量不足25.金属的冶炼与回收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1)火法炼铁的原理是Fe2O3+3CO2Fe+3CO2,实验室现有不纯的CO(混有CO2和水蒸气),若要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如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装置不得重复使用):不纯的CO→ (填字母)。(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用稀硫酸将矿石中的氧化铜溶解,然后加入较活泼的铁,写出此时铁反应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2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2)加入足量稀HNO3,后沉淀全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27.某混合溶液可能含Na2SO4、Na2CO3、CuSO4、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质,为验证其组成,小明设计了如图实验。[注:Ba(NO3)3溶液呈中性](1)该混合溶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 。(2)图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3)按以上步骤不能验证其组成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改变上述实验中所用三种试剂的滴加顺序,就可以验证其组成,则这三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依次为 (填写序号)。28.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含有CO和CO2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图1中装置进行了实验。(1)为了将氧化铁还原成铁,C、E点燃的顺序是 。(2)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图2装置替代图1中的框线内装置,来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的探究,则瓶内盛放的液体是 。(3)该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到C中完全反应后减少0.32g,集气瓶中的气体质量为0.44g。请计算原废气中CO的质量为 。29.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论一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硬质玻璃管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步骤Ⅱ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质量 m1 m2 m3 m4(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用m1、m2、m3、m4的代数式表示)。三.计算题(共4小题)30.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物质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31.将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均匀混合,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冷却后粉末质量为16.8克。把该粉末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搅拌,得到蓝色溶液和红色不溶物,经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红色不溶物的质量为12.8克。固体物质与所加稀硫酸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1)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 克;(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32.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同一样品分别进行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解答下列问题:甲 乙 丙 丁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25 25 20 20加入硫酸溶液质量/g 50 100 100 120反应剩余固体质量/g 21 17 12 12反应掉固体的质量/g 4 8 8(1)丙同学的实验中,样品中有 g的 参加了反应(填名称或化学式);(2)四位同学中, 两位同学所取的硫酸溶液质量不足(从“甲”、“乙”、“丙”或“丁”中选择填写);(3)计算混合物氧化铜的质量分数;(4)计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3.小金同学对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铜粉灼烧后可能有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两种物质。氧化亚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2)已知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和铜。假如固体1上中只含有铜的氧化物,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①固体1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呈蓝色,说明该固体中一定是氧化铜②固体1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有红色沉淀物,说明该固体中一定是氧化亚铜(3)取一定量的氧化铜固体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160g CuSO4的不饱和溶液。再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当滴入10%的NaOH溶液120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C.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D.氧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解答】解:A、硫酸铵和氯化铵均属于铵态氮肥,加熟石灰研磨均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B、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铜片和黄铜片,划痕明显的是铜片,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D、伸入燃着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的是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A。2.以下是小宁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B.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解答】解: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B、未打磨过的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铝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则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组成脱去生成水,会观察到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Q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反应后质量 (g) 待测a 32 待测b 12A.b的取值范围:0≤b≤16B.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C.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解答】解: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2+1+37=a+32+b+12,a+b=16,a=16﹣b,b=0时,a=16;b=16时,a=0,则a的取值范围:0≤a≤16;故A正确;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但催化剂特点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改变其它反应速率,则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故B错误;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Q为反应物,Y为生成物,但X、Z无法确定,则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无法确定,故C错误;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b=1时,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5:25=1:5,无法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故选:A。4.某固体样品可能含有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经实验测定该样品中,铁、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l:8.则该样品的组成不可能是( )A.Fe3O4 B.Fe2O3和FeOC.Fe2O3 D.FeO、Fe2O3和Fe3O4【解答】解:A、Fe3O4 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B、FeO 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7:2=21:6;Fe2O3 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2:48=7:3=21:9; 因此 Fe2O3和FeO混合,铁、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可能为2l:8;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C、Fe2O3 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2:48=7:3=21:9;并能符号样品中,铁、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l:8;故C说法符合题意;D、根据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FeO、Fe2O3和Fe3O4,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可能为21:8;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5.在探索稀盐酸的性质时,向一定量的氧化铜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像也能反映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B.m点到n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铜质量逐渐增加C.p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两种不同的溶质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不同【解答】解:A、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增大,溶剂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由于盐酸中含有水,溶剂质量继续增大,增大幅度变小,该选项正确。B、m点恰好完全反应,m点到n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铜质量不变,该选项不正确。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铜,该选项不正确。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相同,都是氯化铜,是因为随着蒸发的进行,氯化铜中的氯化氢挥发出去,该选项不正确。故选:A。6.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有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 发生反应,降低肥效B 醋酸除去水壶内壁的水垢 醋酸可与水垢成分反应C 家中植物茎秆倒伏可以施点氮肥 氮元素有促进植物茎秆粗壮的作用D 氢氧化钠疏通剂可用于清洁厨房下水管道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A.A B.B C.C D.D【解答】解: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属于碱性物质,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会发生反应,降低肥效,故A正确;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醋酸除去水壶内壁的水垢,醋酸可与水垢成分反应,故B正确;C、家中植物茎秆倒伏可以施点钾肥,因为钾元素有促进植物茎秆粗壮的作用,故C错误;D、氢氧化钠疏通剂可用于清洁厨房下水管道,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故D正确。故选:C。7.学习要善于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能使酚酞变色的溶液的pH一定等于7B.已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离出Na+、H+和,其pH<7,属于酸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D.甲发现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乙用pH试纸测得该果汁pH=8.2【解答】解:A、不能使酚酞变色的溶液显酸性或中性,其pH不一定等于7,有可能小于7,选项说法错误;B、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NaHSO4在水溶液中解离出Na+、H+和,虽然其水溶液的pH小于7,但其不属于酸,而是一种盐,选项说法错误;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选项说法正确;D、甲发现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该果汁显酸性,乙用pH试纸测得该果汁的pH应小于7,且数值为整数,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8.表面布满铁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说明还没有开始化学反应B.bc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D.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且d点温度高于a点【解答】解:A、氧化铁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ab段的化学反应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B、bc段的化学反应是Fe+H2SO4═FeSO4+H2↑,故选项说法错误。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是因为温度恢复至常温,故选项说法正确。D、d点时温度恢复至常温,且d点温度等于a点,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9.氢氧化铝【Al(OH)3】受热易分解,产生水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阻燃剂;能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是药物“复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室制备Al(OH)3方法为:Al2(SO4)3+6NH3 H2O=2Al(OH)3↓+3(NH4)2SO4,通常不选用NaO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铝属于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B.复方胃舒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C.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不稳定D.实验室不用NaOH溶液制备Al(OH)3,可能是因为NaOH会与Al(OH)3反应【解答】解:A、氢氧化铝属于碱,氢氧化铝难溶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氧化铝是药物“复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之一,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铝受热易分解,化学性质不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铝能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实验室不用NaOH溶液制备 Al(OH)3,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0.大豆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被农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玉米植株没有根瘤菌,施用下列化肥可达到同样效果的是( )A.KCl B.K2SO4 C.Ca3(PO4)2 D.(NH4)2SO4【解答】解:A、KCl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错误;B、K2SO4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误;C、Ca3(PO4)2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故C错误;D、(NH4)2SO4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正确;故选:D。11.如图装置可以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生成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和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装置玻璃管内发生的是置换反应B.即使没有A装置,该实验也能达到检验气体生成物的目的C.试验结束后先停止通CO,再熄灭B处酒精喷灯D.去掉C装置也能证明CO和Fe2O3发生了反应【解答】解:A.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3CO+Fe2O32Fe+3CO2,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B.装置A可以除去原气体中混有的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没有A装置,则无法证明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来自于反应后新生成的,故错误;C.实验结束后先熄灭B处酒精喷灯,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时再停止通CO,故错误;D.由B中红色粉末慢慢变成黑色就可以证明CO和Fe2O3发生了反应,故正确。故选:D。12.X、Y、Z三种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X是MgCl2 B.Z是MgCl2C.甲是BaCl2 D.乙是Ca(NO3)2【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X是硫酸镁,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分析可知,Z是氯化镁,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分析可知,甲是氯化钡,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分析可知,乙是硝酸银,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C。13.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解答】解: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故①正确;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故②错误;③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和其他物质不会生成氢氧化铁,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故③错误;④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故④正确。故选:C。14.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Cu→CuO→Cu(OH)2 B.BaCl2→HCl→NaClC.AgNO3→AgCl→CuCl2 D.Ca(OH)2→CO2→CaCO3【解答】解:A、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选项不正确。B、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选项正确。C、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银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氯化铜,故选项不正确。D、氢氧化钙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选项不正确。故选:B。15.以下四种物质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的“→”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A、B、C、D顺序,符合要求的一组是( )A.C、CO2、CO、FeB.Fe、FeSO4、Fe2O3、FeCl2C.NaOH、Ca(OH)2、Na2CO3、CO2D.CuO、CuSO4、Cu、CuCl2【解答】解:A、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和其它物质反应生成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生锈生成氧化铁,硫酸亚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氧化铁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和其它物质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和其它物质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6.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图中“→”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与图示关系不符的是( )A.甲可以是硫酸B.甲可以是氢氧化钙C.①②③都可以是分解反应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如果甲可以是硫酸,硫酸可以跟氯化钡、硝酸钡反应生成盐酸、硝酸;盐酸可以跟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所以乙是盐酸,丙是硝酸;故A与图示关系相符;不符合题意;B、如果甲可以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但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可以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乙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丙可以是氢氧化镁等;故B与图示关系相符;不符合题意;C、同类物质不能都通过分解反应转化,所以①②③不可以都是分解反应;故C与图示关系不符;符合题意;D、如果甲是铁,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则乙是铜,丙是银,它们之间的转化都属于置换反应;故D与图示关系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17.如图是小科同学绘制的单质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模型图,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答】解:①铜能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则①能转化;②氧化铜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则②不能转化;③氢氧化铜和和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则③能转化;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不能和稀硫酸、盐酸反应,则④不能转化;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①③;故选:C。18.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物质编号 甲 乙 丙 丁 物质转化关系A CaCO3 CaO Ca(OH)2 CaCl2B MgSO4 MgCl2 Mg(OH)2 MgOC Fe FeCl2 Fe(OH)2 Fe2O3D Cu CuO CuCl2 Cu(NO3)2A.A B.B C.C D.D【解答】解:A、碳酸钙高温下分解可得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或盐酸反应可得到碳酸钙或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则可生成碳酸钙;物质间转化均可一步实现;故不选A;B、硫酸镁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或受热分解可得到硫酸镁或氧化镁,氧化镁与硫酸可生成硫酸镁;物质间转化均可一步实现;故不选B;C、铁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却不能一步反应生成铁或氧化铁;因此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故应选C;D、铜在氧气中灼烧可得到氧化铜,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可得到氯化铜,氯化铜与铁或硝酸银反应可生成铜或硝酸铜,硝酸铜与铁反应可生成铜;物质间转化均可一步实现;故不选D;故选:C。二.填空题(共9小题)19.刻蚀技术是硅芯片制造的关键。用NF3刻蚀硅芯片,产物均为气体,在刻蚀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刻蚀技术,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刻蚀产物SiF4中Si的化合价为 +4 。(2)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 3:2 。(3)用NF3刻蚀硅芯片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中的 置换 反应。【解答】解:(1)SiF4中,F的化合价为﹣1价,设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x+(﹣1)×4=0,x=+4;故答案为:+4;(2)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NF3,乙为Si,丙为SiF4,丁为N2,该反应方程式为:4NF3+3Si3SiF4+2N2。则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3:2;故答案为:3:2;(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置换。20.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下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某海域的海水中除了有氯化钠外,还含有少量Mg2+(其余微量离子不做考虑),如图是从该海域海水中提取镁的简单流程。(1)在实验中过程①操作的名称 过滤 。(2)过程②中,沉淀B与试剂C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则沉淀B的化学式为 Mg(OH)2 。(3)若海水溶液中只有Na+、Mg2+、Cl﹣三种离子,则三种离子中数量最多的离子是 Cl﹣ 。【解答】解:(1)操作①是分离液体与难溶性固体的方法,是过滤操作,故答案为:过滤;(2)向海水中加入氢氧化钙,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B是氢氧化镁;故答案为:Mg(OH)2;(3)若海水溶液中只有Na+、Mg2+、Cl﹣三种离子,则可以构成的NaCl和MgCl2两种物质,1个钠离子对应1个氯离子,1个镁离子对应2个氯离子,所以三种离子中数量最多是氯离子;故答案为:Cl﹣。21.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相互之间发生如下反应:①A+B→C+D ②B+E→F+H ③C+E→F+G ④G+IA其中E、G、H、I为单质,通常状况下,H、I为气体,C溶液呈蓝色,A是一种黑色固体,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反应③是湿法冶金的原理。请回答问题。(1)物质H的化学式是 H2 。(2)反应②除了有气体生成外,还能观察到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3)将E加入到C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物质H是氢气,化学式是:H2。(2)反应②是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除了有气体生成外,还能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3)将E加入到C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铜,铁、铜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都是+2价,则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减小。故答案为:(1)H2;(2)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3)减小。22.实验废液中含有Al(NO3)3、AgNO3和Cu(NO3)2。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另取废液样品,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Al(NO3)3、Zn(NO3)2 。实验表明,加入过量锌粉能有效去除废液中的离子是 银离子、铜离子 。【解答】解: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比铝弱,向含有Al(NO3)3、AgNO3和Cu(NO3)2废液中加入过量锌粉,不能与Al(NO3)3溶液反应,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锌,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Al(NO3)3、Zn(NO3)2。实验表明,加入过量锌粉能有效去除废液中的离子是银离子、铜离子。故答案为:Al(NO3)3、Zn(NO3)2;银离子、铜离子。23.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W”型管进行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简略图,请回答问题:(1)请写出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 。(2)酒精灯上方的网罩的作用是 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3)小科在C处增加一只点燃的酒精灯,实验时应先点燃哪一处酒精灯 C 。(选填“A”或“C”)【解答】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2)酒精灯上方的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3)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C处增加一只点燃的酒精灯,可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要先通一氧化碳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而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要先点燃C处酒精灯。故答案为:(1)CO+CuOCu+CO2;(2)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3)C。24.如图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在实验后发现所得的固体中除有一种红色光亮物质外,还有一种砖红色物质。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分两步进行。(氧化亚铜为砖红色)第一步:氢气+氧化铜氧化亚铜+水第二步:氢气+氧化亚铜铜+水(1)图中的实验装置有1处错误,请选择: B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B.导管没有伸到试管底部C.试管口没有塞橡皮塞(2)实验前先通一段时间氢气,然后再加热,是为防止氢气不纯受热爆炸。推测氢气具有 可燃 性。(3)根据上面的反应步骤,请分析在这次实验中所得该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②③ (填序号)。①部分氧化铜没有被还原②反应中加热时间不够③通入氢气的量不足【解答】解:(1)通入氢气导管过短,不利于氢气与氧化铜充分反应,应伸入到试管底部;故选:B;(2)实验时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后再加热,是由于氢气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易发生爆炸;(3)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为红色,氧化亚铜为砖红色,所以得到砖红色物质不是部分氧化铜未反应,可能是加热时间不够或氢气量不足;故选②③。故答案为:(1)B;(2)可燃;(3)②③。25.金属的冶炼与回收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1)火法炼铁的原理是Fe2O3+3CO2Fe+3CO2,实验室现有不纯的CO(混有CO2和水蒸气),若要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如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装置不得重复使用):不纯的CO→ B→A→D→C (填字母)。(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用稀硫酸将矿石中的氧化铜溶解,然后加入较活泼的铁,写出此时铁反应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此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置换反应 。【解答】解:(1)除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水用浓硫酸,除二氧化碳时所用试剂液体,也会带出水蒸气,故除杂质气体在前、干燥气体在后,检验产物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故正确连接顺序为(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装置不得重复使用):不纯的CO→B→A→D→C;(2)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然后加入较活泼的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其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1)B→A→D→C;(2)Fe+CuSO4═Cu+FeSO4;置换反应。2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氯化钠、碳酸钠 。(2)加入足量稀HNO3,后沉淀全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NO3=Ba(NO3)2+H2O+CO2↑ 。(3)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 。【解答】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钠、碳酸钠,故答案为:氯化钠、碳酸钠;(2)加入足量稀HNO3后,沉淀全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故答案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3)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故答案为: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27.某混合溶液可能含Na2SO4、Na2CO3、CuSO4、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质,为验证其组成,小明设计了如图实验。[注:Ba(NO3)3溶液呈中性](1)该混合溶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 CuSO4 。(2)图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BaSO4 。(3)按以上步骤不能验证其组成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改变上述实验中所用三种试剂的滴加顺序,就可以验证其组成,则这三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依次为 ③②① (填写序号)。【解答】解:样品加入足量的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含有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气泡,故一定含有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故一定含有硫酸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钠;(1)该混合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2)白色沉淀是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3)先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加入过量的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然为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最后向产生的白色沉淀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且产生气泡,即可验证碳酸钠、氢氧化钠的存在;故答案为:(1)CuSO4;(2)BaSO4;(3)③②①。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8.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含有CO和CO2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图1中装置进行了实验。(1)为了将氧化铁还原成铁,C、E点燃的顺序是 先点燃E再点燃C 。(2)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图2装置替代图1中的框线内装置,来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的探究,则瓶内盛放的液体是 NaOH溶液 。(3)该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到C中完全反应后减少0.32g,集气瓶中的气体质量为0.44g。请计算原废气中CO的质量为 1g 。【解答】解:(1)为了将氧化铁还原成铁,C、E点燃的顺序是先点燃E再点燃C,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盛放的液体是NaOH,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3)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3CO+Fe2O32Fe+3CO2 减少的量84 160 112 160﹣112=48x 0.32gx=0.56g答:一氧化碳的质量为0.56+0.44=1g故答案为:(1)先点燃E再点燃C;(2)NaOH溶液;(3)1g29.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论一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硬质玻璃管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步骤Ⅱ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质量 m1 m2 m3 m4(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3Fe+3CO2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用m1、m2、m3、m4的代数式表示)。【解答】解:(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故答案为: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高温条件下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故答案为:Fe2O3+3CO2Fe+3CO2;(3)氧化铁中氧元素质量:m2﹣m4,氧化铁质量:( m2﹣m4)÷×100%,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m2﹣m4)÷70%}÷(m2﹣m1)×100%=;故答案为:。四.计算题(共4小题)30.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D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CaCO3 物质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NaOH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还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解答】解:(1)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可以知道,它们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且都没有现象,都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但是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二氧化碳反应,但是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能够实现目的实验为C和D;(2)C组中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3)根据题意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4)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在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5)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钠,而氢氧化钙不能和碳酸钠共存,所以可以判断使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即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6)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也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仅仅根据溶液变红就判断溶液中只是氢氧化钙。故答案为:(1)C、D(2)Ca(OH)2+Na2CO3═CaCO3↓+2NaOH(3)CaCO3;(4)NaOH;(5)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6)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还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31.将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均匀混合,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冷却后粉末质量为16.8克。把该粉末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搅拌,得到蓝色溶液和红色不溶物,经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红色不溶物的质量为12.8克。固体物质与所加稀硫酸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1)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 12.8 克;(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9.8%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解答】解:(1)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所以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12.8克,(2)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反应完毕剩余氧化铜的质量:16.8g﹣12.8g=4g,设与4g氧化铜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则:CuO+H2SO4═CuSO4+H2O80 984g x根据:解得:x=4.9g,所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3)解:设与木炭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y,则C+2CuO2Cu+CO2↑160 128y 12.8g根据:解得:y=16g则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16g+16.8g﹣12.8g=20g答: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20克。故答案为:(1)12.8;(2)9.8%;(3)20。32.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同一样品分别进行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解答下列问题:甲 乙 丙 丁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25 25 20 20加入硫酸溶液质量/g 50 100 100 120反应剩余固体质量/g 21 17 12 12反应掉固体的质量/g 4 8 8(1)丙同学的实验中,样品中有 8 g的 CuO 参加了反应(填名称或化学式);(2)四位同学中, 甲、乙 两位同学所取的硫酸溶液质量不足(从“甲”、“乙”、“丙”或“丁”中选择填写);(3)计算混合物氧化铜的质量分数;(4)计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对比分析:丙中反应前固体是20g,反应后固体是12g,故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8g,由丁和丙对比,固体混合物相同,酸由100g增加到120g,反应掉的氧化铜仍为8g,说明20g混合物中只含8g氧化铜.由乙丙对比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同,酸相同,而反应掉的氧化铜相同都是8g,说明25g混合物中的氧化铜没有全部反应,即100g稀硫酸能与20g混合物中的8g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甲、乙两同学硫酸量不足,丙同学恰好完全反应,丁同学酸剩余.(1)丙同学的实验中,混合物为20g,剩余固体为12g,所以样品中有8g的氧化铜 参加了反应;(2)四位同学中,甲乙 两位同学所取的硫酸溶液质量不足;(3)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100%=40%(4)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氧化铜的质量可求出硫酸的质量,从而求出硫酸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1)8;CuO(2)甲、乙(3)氧化铜的质量:20g﹣12g=8g氧化铜的质量分数:×100%=40%(4)设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CuO+H2SO4═CuSO4+H2O80 988g X=X=9.8g硫酸的质量分数:×100%=9.8%答: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8%.33.小金同学对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铜粉灼烧后可能有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两种物质。氧化亚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1 。(2)已知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和铜。假如固体1上中只含有铜的氧化物,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② (填序号)。①固体1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呈蓝色,说明该固体中一定是氧化铜②固体1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有红色沉淀物,说明该固体中一定是氧化亚铜(3)取一定量的氧化铜固体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160g CuSO4的不饱和溶液。再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当滴入10%的NaOH溶液120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解答】解:(1)氧化亚铜(Cu2O)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铜元素的化合价是+1,所以氧化亚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1。(2)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铜。①因为Cu2O和CuO与稀硫酸反应都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所以固体中可能有氧化铜也可能含有Cu2O,故①错误;②因为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和铜,所以只要有铜存在,就说明一定含有氧化亚铜,故②正确;故选②;(3)由图可知,当加入8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10%=8g;设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x2NaOH+CuSO4═Cu(OH)2↓+Na2SO480 988g xx=9.8g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60g+120g﹣9.8g=270.2g答: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270.2g。故答案为:(1)+1;(2)②;(3)由图可知,当加入8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10%=8g;设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x2NaOH+CuSO4═Cu(OH)2↓+Na2SO480 988g xx=9.8g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60g+120g﹣9.8g=270.2g答: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270.2g。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