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7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76张ppt)

资源简介

(共76张PPT)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知识体系
概念
理论
实践
导入新课
圆满成功!60秒回顾神舟十八号发射
神十八发射时,飞船在运动;一二级火箭分离时,火箭在运动;整流罩抛罩时,整流罩在运动;船箭分离时,船箭都在运动;太阳能帆板展开时太阳能帆板在运动;宇航员、机组工作人员的生命在运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邹利鹏宣布“神舟十八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时,声波在运动。
导入新课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21年6月17日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2年6月5日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2年12月29日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3年5月30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3年6月4日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中国航天飞船事业不断发展变化
神舟十一号与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完成,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导入新课
我国神舟一号到神舟18号的发展历程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
1999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5年10月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中国进行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
2011年11月,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自动无人交会对接。
2012年6月,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牵手,中国首次载人自动及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2013年6月,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
2016年10月
2023年10月25日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3年10月31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2024年4月25日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4年4月30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思考:神十八发射时物体、生命、声波的运动及中国航天飞船事业不断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入新课
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
那么,什么是运动?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物质是运动的
01
议题一
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02
议题二
正确理解运动的规律性——从我国不断发展的航天事业说起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议题
议题
03
议题一
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规律是客观的
议题一: 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01
议学问题
导入新课中的视频及材料中都体现了哪些运动形式?从中体会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机械运动: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船箭分离
整流罩抛罩
原子、分子、离子的化学运动
点火发射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的邹利鹏
议学提示
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21年6月17日
2021年10月16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2年6月5日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2年12月29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3年5月30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3年6月4日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中国航天飞船事业不断变化
神舟十一号与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完成,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
1999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5年10月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中国进行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
2011年11月,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自动无人交会对接。
2012年6月,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牵手,中国首次载人自动及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2013年6月,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
2016年10月
议学提示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决定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的社会运动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18号的发展过程中人对航天飞船的认识不断深入
人的思维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024年4月25日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4年4月30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议学提示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概括抽象
哲学意义上的运动
具体的运动类型
议学提示
共性
个性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承担者
、载体
具体的运动类型
人脑
思维,精神运动
载体
物质
议学提示
物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运动的哲学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议学小结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仁者心动
一、规律是客观的
议学小结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理一: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
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突破提升:
议学情境二
火箭以每秒1米的速度,能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到太阳系空间吗?
议学情境二
火箭脱离地球要克服万有引力(重力),要脱离地球最少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推导出这个速度可以利用物体平抛,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9.8km/s)即:火箭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当达到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即:火箭克服地球给火箭的万有引力,离开地球。当达到第三宇宙速度(16.7km/s)即:火箭可以摆脱太阳系的引力,离开太阳系。
火箭的速度达到多少才能脱离地球引力?
11.2km/s这个速度是不是主观想象吗?这个速度是不是偶然变化的?火箭升空是不是规律?你能列举出规律在起作用的现象吗?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这个速度不是主观想象的,因为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这个速度不是偶然变化的,因数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火箭升空不是规律只是现象,因为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青蛙冬眠
大雁南飞
人会变老
四季交替
规律在起作用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议学提示
一般发展过程
高级
低级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议学提示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议学提示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议学提示
3、规律的含义: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臆造的
不是现象
不是偶然的
不是易变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议学小结
(1)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特点:
议学小结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02
议题二: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情境三
神十五安全返回,神十六乘组今年11月返回,神十七10月发射,神十八.......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说明人的意识有何作用?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神十五乘组圆满完成所有既定任务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神十五乘组将于6月4日返回地球
有计划
神十五神十六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空间站的钥匙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
世界
有目的
神十五6朋4日安全返回,神十六乘组今年11月返回,神十七10月发射
有计划有目的
议学提示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
改造世界
完成了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试验及实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领域,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实现了多项“首次”,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开端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小结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注意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小结
议学提示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1)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小结
原理:
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突破提升: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03
议题三: 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学情境四
我国没有走航天飞机这条路线而选择了载人飞船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为什么没有走航天飞机这条路线而选择了载人飞船?
议学提示
我国的技术基础不支持我们走航天飞机这条路线
美国搞航天飞机没有达到降低成本,重复使用的目的,实际上航天飞机比载人飞船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航天飞机还无法救生。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客观相结合。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因(为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议学小结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综合一、二框内容]
突破提升:
原理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突破提升:
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运动
含义
运动与物质
含义
特征(方法论)
能动地认识世界(方法论)
能动地改造世界(方法论)
原理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理二: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运动的规律性
本框小结
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运动
原理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
1.生物钟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精密调控着机体重要生理功能。近日,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此次“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发现证明了(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④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②④:近日,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此次“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发现证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④正确。
①: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①排除。
③:材料不涉及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③排除。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2.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1每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初目标。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由此可见( )
①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征服自然
②尊重自然规律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自然条件的制约
④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能征服自然,①错误。
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故尊重自然规律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前提条件,②正确。
③:自然条件是客观的,不能突破其制约,③错误。
④: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3.“微信群逐一刷遍,问题没解决几件”“每个部门都有App,挨个打卡,手机都要瘫痪”“为追求网络评选排名,要求干部集中投票、点赞、转发”……一些地方错将手段当作目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只图“有”、不管“用”、不想“优”,背离了发展数字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上述材料讽刺了某些地方( )
①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
②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忽视了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④搞形式主义,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材料中的某些地方错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排除。
②:微信群逐一刷遍,问题没解决几件,讽刺了某些地方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正确。
③:物质不依赖于意识,③错误。
④:只图“有”、不管“用”、不想“优”,背离了发展数字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等讽刺了某些地方搞形式主义,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正确。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4.根据五指山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环境优势以及优质地下水资源,五指山市推出了包装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生产高端饮用水。2024年以来,五指山市积极完善项目相关用地、行政审批等手续,取得企业的高度信任,直接获得企业实质性投资项目签约。这反映出五指山市( )
①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规律 ②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挥了意识巨大的、无条件的能动作用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不选。
②④:根据五指山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环境优势以及优质地下水资源,五指山市推出了包装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这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五指山市积极完善项目相关用地、行政审批等手续,获得了企业的信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④入选。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无条件的,③不选。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5.内啡肽是一种由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研究显示,当压力大时,有人喜欢运动或者吃辣椒,这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它会让你感到身心愉悦,帮你排解压力。这些研究( )
①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说明没有反映对象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
③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
④从侧面证明了人脑是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③:当压力大时,有人喜欢运动或者吃辣椒,这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它会让你感到身心愉悦,研究结果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影响,即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③正确。
④:研究结果显示辣椒和运动对人的情绪有影响,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人脑分泌的物质起作用,体现了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④正确。
①:材料体现的是人的情绪是由人脑产生的物质决定的,没有体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排除。
②:题干主要强调辣椒和运动对人的情绪有影响,未体现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6.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③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错误。
②: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②不选。
③: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③正确。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应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7.4月19日的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表明( )
A.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人能够把握节气规律,创造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对节气的认识对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起促进作用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表明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正确。
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人能把握节气规律,但创造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描述有误,农业发展趋势不是人去创造的,B错误。
C:对节气的正确认识才会对农业生产活动起促进作用,C错误。
D:节气表明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排除。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昙花是一种灌木状肉质植物,花开起来大而美丽。昙花一般不在白天开花,要到明上八九点之后才会开,而且开放时间很短,故称“昙花一现”,如今,花卉园艺学家采用“偷天换日”“颠倒昼夜”的科学办法实现了昙花在白天开花,满足了赏花者白天赏花的需求。这一现象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①昙花独特的开花方式说明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反应特性
②昙花可以依据周围环境的不同有意识地调控开花时间
③园艺学家采用科学的办法改变了昙花的生长规律
④园艺学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赏花者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昙花一般不在白天开花,要到晚上八九点之后才会开,而且开放时间很短,昙花独特的开花方式说明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反应特性,而花卉园艺学家采用“偷天换日”、“颠倒昼夜”的科学办法实现了昙花在白天开花,说明园艺学家能够充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赏花者的需求,①④应选。
②:昙花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②不选。
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园艺学家采用科学的办法利用了昙花的生长规律,③不选。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9.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为了将万里风沙线变为“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者们发明了鱼鳞坑、水平阶、草方格等方式涵水固沙。从1978年至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北方建立起了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者们( )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社会需要认识和改造规律
②从三北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③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④秉持人定胜天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①错误。
②③: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者们从三北地区实际出发,发明了鱼鳞坑、水平阶、草方格等方式涵水固沙,为我国北方建立起了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从三北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②③正确。
④: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观点,④错误。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10.2023年12月7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2400米处)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在科学论证、精心组织下,已全部完工,这意味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实验室将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帮助人类更好认识宇宙。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客观事物
②人们能够更好认识宇宙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反应特性
③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达成实践目标
④人们需要掌握科技手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客观事物,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①排除。
②:人们能够更好认识宇宙,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反应特性,②说法错误。③: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在科学论证、精心组织下,已全部完工,这意味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这说明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达成实践目标,③说法正确。
④:实验室将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帮助人类更好认识宇宙。这说明人们需要掌握科技手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11.据悉,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多年生稻的培育成功说明( )
①人类创造了新的水稻遗传规律
②正确的意识能把观念之物变成现实存在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揭示水稻遗传规律要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规律是客观,不可以人为创造规律,①错误。
②:正确的意识可以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把观念之物变成现实存在,而不是直接就能把观念之物变成现实存在,②错误。
③④: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这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同时也体现了揭示水稻遗传规律需要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12.漫画《找不对方法,付出的再多也没有用》(作者:石松涛)告诉我们( )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规律能否起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③要尊重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切忌唯意识论
④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真正得到发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漫画中的人物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败,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①正确。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管是否尊重规律,规律都在起作用,②排除。
③: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要尊重客观规律,切忌唯意识论,③正确。
④: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发挥,而不是不能发挥,④排除。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13.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仍没有成为现实,自然灾害突如其来,使人们损失惨重。我们只有加强科学防治积极应对,才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是基于( )
①科学防治能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①不选;
②③:我们只有加强科学防治、积极应对,才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是基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②③入选;
④: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④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14.“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杂乱无章、不可捉摸的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A错误。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B错误。
C:“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该观点表明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正确。
D: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不可捉摸的,D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15.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说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正确。
B:材料没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B排除。
C:材料不强调客观规律的普遍性,C排除。
D:材料不强调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D排除。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16.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从哲学上看,该发射任务的完成体现了(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错误。
②③:材料中指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从哲学上看,该发射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推进事物的发展,②③正确。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起决定性作用,④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