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 年级 七年级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 通过地球仪的学习,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球整体及局部区域的空间认知能力。(区域认知) 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地理实践力)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主要地理要素的认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从而引出新课内容。 欣赏图片。 贴近本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 课 讲 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 图1.5,看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师: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天圆地方”学说。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但这都是人们的直觉和猜测。一直到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才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船队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呢? 2.地球形状的生活实例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①海边看帆船:当我们站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 ②月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一部分太阳光正好被地球遮蔽,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 地球的大小 任务①:三组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任务②: 1个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么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总面积? 1架客机飞行速度约800km/h,那么地球最大周长相当于沿赤道飞行多少小时的距离? 太阳的表面积约为6.1万亿km ,约是地球的多少倍? 月球的周长约1万km,地球最大周长是它的多少倍?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教师:地球太大了,我们也不是宇航员能进入太空。因此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问题引领: ①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的什么? ②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阅读课本回答: 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影像。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学生自己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组合作,观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课本,回答: 地轴:假想轴。 南极和北极: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从感性认知到实践证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求知欲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这也让我们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艰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 了解地球仪的特点和用途。课后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在学生构图的基础上修改完整。 先细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再听老师总结。 让学生既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业设计 参照课本P14的活动,尝试按照步骤(也可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和同学交流制作经验。 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会看地球仪。从最早的“天圆地方”学说到地球是个椭球体,这些内容教会学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认识、不畏艰阻的探索,才有了我们今天便利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