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中国共产党所有会议知识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中国共产党所有会议知识总结

资源简介

时间
名称
地点
内容
意义
1921.7.23
中共一大
上海
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
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2
中共二大
上海
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
国民党一大
广州
会议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1927.8.7
八七(汉口)会议
武汉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第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1.11月
中华苏维埃全国一大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性质:工农革命政权
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35.1月
遵义会议
贵州
1.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2.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组织上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二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与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
八一宣言
陕北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12
瓦窑堡会议
陕北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8
洛川会议
陕北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1945
中共七大(延安会议)
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执政思想
1949.3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2.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政治上:为新中国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快要胜利了
1949.9月
政协第一界全体会议
北平
1.决定国名、国旗、国歌等内容。2.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1.新民主主义的民主联合政府(三大改造后才是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民主专政3.政协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会议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特殊性在:广泛性、真实性
意义:1.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2.在中国中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次会议
北平
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1954.9月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北京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1954.12月
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北京
提出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6.9月
中共八大
北京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1.人民对于建设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2.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2.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第一次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4.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1965.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过“五一六通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966.8月
八届十一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大革命的决定》
1975.1
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北京
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立以周邓为核心的领导人
会后,周病重,邓小平在毛支持下,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改革
1978
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思想
事实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
1980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邓小平,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1980.8
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北京
在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1982.11
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4.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1984
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全会通过
1992年春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1992.10
中共十四大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4
全国人大常委会
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1995.1
江泽民讲话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993.11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A、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B、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
1997,9
中共十五大
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4.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1999.3
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