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珍惜我们的生命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本单元的核心素养和具体要求如下:法治观念: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进步和挫折、成功和失败;能够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总目标】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能够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能够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第八课“生命可贵”、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和第十课“保持身心健康”三课组成,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能够对生命负责,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美好生活。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第一个学年,也是他们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和自我认识的关键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此单元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四、单元学习目标通过观察生活,欣赏图片、图表和视频,探究活动等,使学生懂得如何敬畏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关怀他人的生命;帮助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使其学会守护生命安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爱护身体和滋养心灵;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品德,传承民族美德,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守护生命安全设计说明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引言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具有统领全课的作用。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第二框“提高防护能力”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提高防护能力。本课通过观察生活情境、分析案例、探究与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知道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防护能力的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和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2.理解怎样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防护能力。3.树立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提升责任感,提高安全能力,守护生命安全。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增强安全意识的方法;提高防护能力的做法。2.教学难点:提高防护能力的做法。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资源与工具1.资源。案例分析、启思导行、知识内容拓展等。2.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框 增强安全意识一、学习情境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可能会危害人的生存、健康和幸福,甚至会毁灭鲜活的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安全意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增强安全意识”的相关知识。二、预习检查1.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2.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着他人。3.增强安全意识,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风险意识。4.我们用心对待和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三、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一: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67页“生活观察”,展示材料。提出问题:(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想法和做法 (2)查找学校、博物馆、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同场所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并与同学分享。【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1)有的同学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有的同学安全意识较差。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守护生命安全。(2)教师把自己找到的安全标志与学生分享。【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安全标志,增强安全意识,必要时守护生命安全。学习任务二:增强安全意识的做法1.【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图片和材料,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存在着威胁生命安全的因素。外在环境的伤害:铁路、高速公路、马路、街道、机动车道、危墙下、河边、海边、沼泽、山涧、池塘、污染的场所、建筑工地、物料场、废弃的矿井、厂房、野外等存在潜在风险;台风、地震、洪水、雷暴和龙卷风、暴风雪、雪崩、火山爆发、热浪、山体滑坡(泥石流)、海潮等自然灾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人为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无节制吸烟、喝酒,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可能会造成猝死;高空落物、走夜路、遭劫持、人口密集的地方发生踩踏、食物中毒、手机电池意外爆炸、忘记关闭电器设备导致火灾、运动受伤……提出问题:面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你想给同学们怎样的提示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人为侵害有所警觉和戒备,保护好我们的生命。【设计意图】告诫学生要有安全意识,警惕我们身边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人为侵害,守护生命安全。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68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提出问题:(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未成年人的规则和要求 (2)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1)未成年人要遵守的规则: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缺课,不早恋。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2)这些规则和要求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规则的展示,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认识遵守规则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3.【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69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这些安全提示不是对我们行为的限制,而是对我们生命安全的保护。这些提示可以培养我们的安全保护意识,防止意外的发生,让我们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假期。我们应当树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意识,增强风险意识,远离危险。【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守护生命安全。4.知识整合,总结提升。【教师活动】笔记:增强安全意识的方法。①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②树立规则意识。③增强风险意识。【学生活动】整理笔记。【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让学生对增强安全意识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守护生命安全。学习任务三: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小行为 大隐患·课间,同学们下楼梯,后面同学随手推了前面同学一下,结果,六个同学滚下楼梯,三人擦伤,三人骨折。·一小学生在家玩打火机,引发火灾,殃及邻居。·放学后,一初中生骑电动自行车上街与一大货车追尾,当场死亡。提出问题:(1)分析上述事件的影响。(2)安全无小事。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1)影响:这些安全事故给自己、家人和他人带来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殃及无辜,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2)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着他人。我们用心对待和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设计意图】通过对小行为、大隐患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安全无小事,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做到守护生命安全。四、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增强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守护生命安全。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框 提高防护能力一、学习情境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可能会危害人的生存、健康和幸福,甚至会毁灭鲜活的生命。对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安全意识,更要提高防护能力。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提高防护能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提高防护能力”的相关知识。二、预习检查1.提高防护能力,既能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能救助他人的生命。2.提高防护能力,需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避险和逃生能力,学习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3.危险预判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见微知著,对潜在的危险作出科学判断,防患于未然。三、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三组图片。◇第一组图片 自然灾害。◇第二组图片 事故灾难。◇第三组图片 公共卫生事件。提出问题:面对上述突发事件,我们怎样才能既保护自己的生命又救助他人的生命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我们应掌握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拥有科学的自救和救他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提高防护能力”。学习任务二: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三组图片。◇第一组图片 自然灾害。◇第二组图片 事故灾难。◇第三组图片 公共卫生事件。提出问题:(1)面对上述突发事件,如果我们拥有防护能力,结果会怎样 (2)从守护生命安全的角度,你能得出哪些生命结论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1)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如果我们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拥有科学的自救、救他的能力,就能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能救助他人的生命。(2)守护生命安全,提高防护能力很重要。总结归纳: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如果我们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拥有科学的自救、救他的能力,就能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能救助他人的生命。(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任务三:提高防护能力的做法1.【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71页“探究与分享”上,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这个事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提高防护能力,需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往往有兆可循,危险大多可以预判;一些人为事故,经过得当考虑,本来可以避免。危险预判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见微知著,对潜在的危险作出科学判断,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危险预判能力,守护生命安全。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71页“探究与分享”下,展示材料。提出问题:(1)你还知道哪些避险方法 (2)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与学生分享一些避险方法(见课件),总结归纳:提高防护能力,需要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平时,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安全演练活动。在危险来临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就近、快速逃离到安全地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便求救和逃生。【设计意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平时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安全演练活动,掌握一些避险和逃生的方法,以在危险来临时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逃生,守护生命安全。3.【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拥挤踩踏事件的预防与自护方法①上下楼梯、台阶时抓牢扶手;不凑热闹,不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停留,不随意喊叫,不搞恶作剧,不制造恐慌气氛。②发现人群蜂拥而来时,应马上避让到一旁,靠墙或抓住牢固的物体,等待人群过去。③若已经被人流裹挟、无法自主控制前进方向,要展开自我救助:先稳住双脚,保持平衡,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的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通畅。④一旦摔倒无法站起,应尽量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护颈,手臂护头,双膝蜷缩至胸前,护住胸腔和腹腔。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或减小踩踏造成的伤害 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或减小踩踏造成的伤害,就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拥挤踩踏事件的预防与自护方法。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多掌握一些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在需要紧急救护时,就不会束手无策,并可以争分夺秒地施救,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多掌握一些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关键时候可以守护生命安全。4.知识整合,总结提升。【教师活动】笔记:怎样提高防护能力 ①提高危险预判能力。②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③学习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活动】整理笔记。【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听课的效果,让学生对提高防护能力的方法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防护能力,积极守护生命安全。四、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知道了提高防护能力的具体途径。今后,在生活中,我们还要不断学习自救、他救的知识,逐步提高防护能力,守护生命安全。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