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此单元的核心素养和具体要求如下:道德修养: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健全人格:建立同学间的友谊;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责任意识: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守规矩,重程序;有担当精神,具有主人翁意识。【总目标】学生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基础上将“我”的交往对象与范围由自己扩大到亲人、老师、朋友、集体,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成长的时空里有欢乐也有烦恼,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理解宽容,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成长进步。三、单元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初中学生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通过对此单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感悟家的味道,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学会化解与家人的矛盾和冲突,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美好家庭。师生关系也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更高的要求,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甚至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疑问。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老师,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会讨厌老师、讨厌学习。通过对此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懂得老师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学会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情感、心理角度来看,中学生非常在意并且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碍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性格脾气容易波动,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等,在交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烦恼,亟需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对此,需要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帮助他们了解友情的真谛,懂得如何交友,掌握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让友谊之树常青。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集体生活的经验,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他们感受到了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也参与了集体的创建过程。但是,身处青春期,七年级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怎样建设美好集体的认识不够。对此,需要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自觉承担集体责任,为建设美好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单元学习目标(一)通过分析图片内容、生活情境、传统经典人物故事、名言古语并思考相应问题,懂得家是什么、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明白家风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家庭观念;懂得我们在家庭生活中需要体味亲情之爱,更需要学会爱、奉献爱;懂得传统美德对建设美好家庭的重要性,能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向上向善的家庭;明白美好家庭的建设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建设美好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二)通过探究名人故事、生活情境并思考相应问题,理解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懂得教师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及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懂得如何与教师相处,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珍惜师生情谊。(三)通过写回忆录,探究古语名言、生活情境、名人故事等,明白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是平等的、双向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懂得交友的智慧,友情之树需要我们用心浇灌;理解交友需要真诚和热情,需要慎重选择,需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对方,需要学会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讲原则。(四)通过探究生活情境及思考相应问题,明白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白建设美好集体是你我他的共同责任。幸福和睦的家庭设计说明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引言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具有统领全课的作用。第一框“家的意味”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是什么,家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框“让家更美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建设美好家庭,我们能做些什么。本课通过探究情境任务、名言警句、传统文化、经典人物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家是什么,家对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建设美好家庭。学习目标1.懂得家是什么、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明白家风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家庭观念。2.懂得我们在家庭生活中需要体味亲情之爱,更需要学会爱、奉献爱;懂得传统美德对建设美好家庭的重要性,能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付诸实际行动,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建设美好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含义;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教学难点:建设美好家庭的做法。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资源与工具1.资源。人物故事、生活情境、名言古语等。2.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框 家 的 意 味一、学习情境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续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和长辈的教导。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撞……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家的意味”的相关知识。二、预习检查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3.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优良家风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三、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认识家【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6页“生活观察”,展示材料。提出问题:结合上述说法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指出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家的意味”。【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地域、房子、亲人、亲情等角度认识家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任务二:家庭的含义1.探究生活,认识家庭。【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图片一:父母的结婚证。◇图片二:家庭喜添新成员。◇图片三:通过合法程序收养孩子。◇图片四:父亲或母亲再婚组建新家庭。提出问题:结合上面的图片内容,说一说家庭是如何建立的。【学生活动】分析图片中的家庭,思考家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的,与同学交流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指导点拨。2.知识整合,总结提升。【教师活动】笔记: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学生活动】整理笔记。【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家庭的建立形式是多样的,更理性地认识家的含义。学习任务三:家的作用1.【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7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提出问题:结合这些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想一想家庭对个人成长有哪些作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交流展示。【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激励评价,归纳总结: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传统经典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8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提出问题:从梁启超的家书和梁思礼的话中,你对家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问题并交流展示。【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归纳总结: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优良家风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优良家风对个人的影响,知道我们要传承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3.【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家庭乃是社会之缩影,事实上,家庭是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康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第五章》提出问题:这些名言说明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理解名言的意思,分享交流观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家对社会的重要性,总结归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设计意图】引用古语,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4.知识整合,总结提升。【教师活动】笔记:家的重要性是什么 ①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②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③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四、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的含义,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让家更美好,让社会更祥和、更文明。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框 让家更美好一、学习情境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续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和长辈的教导。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撞……我们能为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做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让家更美好”一框的知识。二、预习检查1.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2.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担责。3.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是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4.家庭成员要以彼此尊重为前提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有事多商量,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5.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三、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美好家庭的表现【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图片一:家人之间打电话拜年问好。◇图片二:爸爸夸奖我打篮球优秀。◇图片三:一家四口去郊外游玩。◇图片四:家人一起挂灯笼、贴春联,迎接春节。◇图片五:妈妈指导我拉小提琴。提出问题:结合图片中的内容,谈一谈什么样的家庭是美好的家庭。【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信息,思考问题,交流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指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家更美好”。【设计意图】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美好家庭的样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好家庭的表现,并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学习任务二:建设美好家庭的做法1.【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9页“生活观察”,展示材料。提出问题:(1)对比以上记录,你有什么发现 (2)建设美好家庭需要我们如何做 【学生活动】按要求思考问题,完成记录的填写,交流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体味亲情之爱。【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并记录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明白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只要我们用心体悟就会发现,家人间的爱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体味亲情之爱。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如果你和家人有类似的“碰撞”,你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交流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家庭亲子冲突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家人的关爱,学会以爱和尊重为前提与家人沟通和交流,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从而懂得如何建设美好家庭。3.【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32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活动材料。提出问题:(1)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2)为什么要传承这些家规、家训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家规、家训对建设美好家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4.【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图片一:早起自己叠被子。◇图片二:跟妈妈学习做饭。◇图片三:与家人一起做家务。◇图片四:展示自己干净整洁的房间。提出问题:图片中人物的做法对建设美好的家庭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总结归纳:建设美好的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建设美好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5.知识整合,总结提升。【教师活动】笔记:如何建设美好的家庭 ①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②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③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④建设美好的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四、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美好的家庭是家庭成员共同建设的。我们要将本节课所学的建设美好家庭的具体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