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中期独立作业科学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中期独立作业科学试题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中期独立作业科学试题卷
1.(2024七下·余杭月考)青春期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认识和行为错误的是(  )
A.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做任何家务劳动
B.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C.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
D.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2.(2024七下·余杭月考) 盲人能“阅读”盲文,起作用的是他的(△)
A.嗅觉 B.触觉 C.视 觉 D.听觉
3.(2024七下·余杭月考)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太阳 C.萤火虫 D.燃着的蜡烛
4.(2024七下·余杭月考)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A.AO B.OB C.OC D.ON
5.(2024七下·余杭月考) 下列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的是(  )
A.喉结突出 B.阴毛长出 C.体重增加 D.声音低沉
6.(2024七下·余杭月考) 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下图表示的四种,其中属于扦插的是(  )
A. B.
C. D.
7.(2024七下·余杭月考)油菜的传粉方式和油菜花的类型分别是(  )
A.异花传粉;风媒花 B.异花传粉; 虫媒花
C.自花传粉;风媒花 D.自花传粉; 虫媒花
8.(2024七下·余杭月考)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六七月份桃子就成熟了。桃子是由桃花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  )
A.子房壁 B.子房 C.胚珠 D.珠被
9.(2024七下·余杭月考) 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桥的倒影
C.筷子折断 D.手影
10.(2024七下·余杭月考)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 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 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 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 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11.(2024七下·余杭月考)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  )
A.没有光射到物体上 B.光被物体全部吸收
C.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D.物体不能发光
12.(2024七下·余杭月考) 图中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A.香菇 B.酵母菌
C.杆菌 D.霉菌
13.(2024七下·余杭月考)右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镜AB 平行于x轴放置,其宽度为2cm,AO 长度也为2cm。点光源S 在 O 点右侧1cm 的位置时,位于O 点左侧1cm处的人眼恰好能够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 的像 S°( 光路图已在图中画出)。若光源S 向右移动,直至人眼刚好从平面镜中看不见像S”,此过程中光源移动的距离为(  )
A.2cm B.3cm C.4cm D.5cm
14.(2024七下·余杭月考) 如图可以表示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此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I Ⅱ Ⅲ
A 植物 动物 熊猫
B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
C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D 可见光 不可见光 紫外线
A.A B.B C.C D.D
15.(2024七下·余杭月考)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A.10cmC.20cm16.(2024七下·余杭月考)观察花的结构,在右边的方框里,填上观察到的有关结构。
则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 ⑤ 是    ,
17.(2024七下·余杭月考)食物变味或发臭通常是由单细胞生物细菌引起的。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如图是细菌的生殖示意图。细菌是通过   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填“有性”或“无性”)。
18.(2024七下·余杭月考)仔细观察“人的生长曲线”图,人体生长最快的是   和   。(填“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或“成年期”)
19.(2024七下·余杭月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 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填“①”或“②”)。
20.(2024七下·余杭月考)下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下面甲、乙两幅图,其中是玉米种子结构图的是   .
(2)图中“ ”处应填    它是 由    发育形成的。
(3)蚕豆和玉米等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4)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   .
21.(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 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个点光源S, 点光 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此时入射角为   度, 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 中心轴O 匀速转动。在转动30°角时,照射到简壁上的反射光转过的角度为   度。
22.(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 点与光屏PQ 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 点发出 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 点处形成一个光 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2m, 则 A 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 向右移动了3m, 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23.(2024七下·余杭月考)学习声音的传播及特性时,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回答:
(1)图1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 (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图2实验A 图中的音调比B   (填“高”“低”或“一样”)。
(3)人耳    听 到10Hz 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24.(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其中A、B 是两个相
同的蜡烛。
(1)小科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   。
(2)小科应该选择下表中器材    (填“①”“②”“③”或“④”)作为实验用的反射面更好。
器材 反射面 厚度
① 平面镜 5mm
② 平面镜 2mm
③ 透明玻璃 5mm
④ 透明玻璃 2mm
(3)如图乙所示,当把蜡烛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    距离与 bo 的距离进行比较。
(4)实验中,如果反射面的位置不变,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    (填“远离反射面”或“靠近反射面”)。
25.(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为了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空盒子里装入土;
②在甲、乙区域的土壤上洒上水,使其湿润;
③在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均匀的各撒上20粒干燥、同品种的玉米种子;
④用黑纸板把乙、丁盖上,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中。 一周后拿掉黑纸板,观察种子的萌发
情况,见下表。
区域 甲 乙 丙 丁
种子发芽数(粒) 19 18 1 1
(1)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不处于休眠期的同品种的活种子外,还应相同的是   .
(2)小科设计甲和乙两个实验区域,基于的假设是   .
(3)对比甲和丙的玉米种子的萌发数量,可以得出:   .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要使储藏的种子不发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   .
26.(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至   .
(2)为了便于观察到光屏上的像,用于承接像的光屏表面最好是粗糙的,原因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则该 像是    的实像(填像的性质)。
(4)小科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20cm 刻度线处,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此时应该将光屏 向    (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27.(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小制作——针孔照相机模型:
(1)在制作过程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黑圆纸筒插入薯片筒中,为了便于更清 楚观察像,应在黑圆纸筒的    ( 填“A” 或“B”) 端蒙上半透明膜作为光屏。
(2)在此照相机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图像是    (填“正 立的”或“倒立的”);若往外拉圆纸筒,增大半透明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半透明膜上 的图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2024七下·余杭月考) 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科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水槽底部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图乙是小科的实验过程。
(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光斑的位置向   移动。
(2)要实现探究目的,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3)小科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29.(2024七下·余杭月考)读图“受精和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 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它的名称是     受精卵
(2)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的     细胞,它们是在卵细胞母体的[B]    (填结构名称)处相遇并完成受精的 。
(3)受精卵不断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C ]   (填结构名称)上。胚胎通过   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0.(2024七下·余杭月考)作图题,并保留作图痕迹。
(1)画出图甲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2)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的像。
31.(2024七下·余杭月考)发光点S 发出的三条光线:①是平行主光轴射入;②是经过光心O 射入;③是任意射入(如图);④是光线①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该透镜的焦点F 的位置,同时画出②和③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32.(2024七下·余杭月考) 读图: “青蛙的一生”和“家蚕的一生”, 完成下列小题:
(1)将不同生长时期蛙的名称填在图甲相应的空框里,①   ,②   。
(2)蝗虫与家蚕不同,它的一生只经历三个时期,不经历的是   。
(3)青蛙和家蚕的生殖方式都属于   (填“胎生” “卵生”或“卵胎生”)。
33.(2024七下·余杭月考) 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 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 楔固定,B 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 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长度 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2)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应该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
(3)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建立纯洁的友谊,劳逸结合,拒绝不良诱惑,长大后报效祖国。
【解答】青春期是学习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当做家务能够劳逸结合,帮助家长分担一些家务,而不是不做任何家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感觉的认识判断。
【解答】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故B正确,而A、C、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 A.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故A符合题意;
BCD.太阳、萤火虫、燃着的蜡烛都在发光,是光源,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折射光线的定义分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折射光线为OC,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第一性征是指男女性器官的差异,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ABD、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两性表现出第二性征。在男性表现为阴毛、腋毛、胡须的显著生长,肌肉的发达,骨骼的粗壮,喉头突出,声音变得低沉,不符合题意。
C、由于营养充足和年龄增加而出现的体重增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扦插:剪取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植物有甘薯、葡萄、菊、月季等。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分根,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压条,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扦插,符合题意;
D、从 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嫁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 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虫媒花依靠昆虫(蜜蜂、蝶、蛾、蝇、蚁等)传送花粉,一般花冠大而显著,具有鲜艳的颜色,有香气或蜜腺;花粉粒较大,有黏性,容易黏附在昆虫的身体上;花粉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昆虫的食物。这些特征都有利于昆虫传播花粉。油菜、瓜类、桃、苹果、梨等的花都是虫媒花
【解答】 油菜的传粉方式中主要是异花传粉,靠昆虫帮助传粉,所以油菜花的传粉类型是虫媒花;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
【解答】桃子是果实,主要靠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先确定汽车收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离汽车的最远距离s1和最近距离s2, 进而得出汽车行驶的距离,再利用图像求出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 由题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1=0.16s,
则测速仪距离汽车的最远距离:s1=v声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2=1.12s-1s=0.12s,
这段距离为:s2=v声t2=340m/s×0.12s=40.8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1-s2=54.4m-40.8m=13.6m;
由题图知,汽车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所用的时间:t=1.12s-0.16s=0.96s,
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
【解答】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解答】A是蘑菇、B是酵母菌、D是霉菌,它们三者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ABD不符合题意;
C、大肠杆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要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则需借助于边界光线,边界光线的公共部分即完整像的观察范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找出人眼位于坐标点(-1,0)上,关于O点对称点和关于-2对称点即可。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人眼位于坐标点(-1,0)上,x坐标,x=-1关于0对称点是1,x=-1关于2对称点是5,因为一块平面镜水平放置,所以发光点经过x轴[1,4之间会被看到。平面镜AB平行于x轴放置,其宽度为2cm,此过程中光源移动的距离为4cm,故C正确。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从图中关系可知:Ⅰ和Ⅱ是并列关系,Ⅱ和Ⅲ是包含关系,Ⅱ包含Ⅲ。
【解答】A、植物与动物属于并列关系,熊猫是动物的一种,A符合题意;
B、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为并列关系,营养生殖是无性生殖的一种,B不符合题意;
C、传播方向不变:光的直线传播;传播方向改变,图示关系错误,C符合题意;
D、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为并列关系,紫外线是不可见光的一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根据给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
【解答】 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且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40cm>2f,f<30cm<2f,化简后可得15cm<f<20cm。
故选B。
16.【答案】花药;花丝;柱头(花柱);花柱(柱头);子房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一朵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花托:连接、支持作用
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柱头:接受花粉;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子房: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解答】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雄蕊包括①花药和②花丝,花药中含有花粉;雌蕊包括③柱头(花柱)、④花柱(柱头)和⑤子房,子房中含有胚珠。
故答案为:花药;花丝;柱头(花柱) ;花柱(柱头) ;子房
17.【答案】分裂;无性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 由细菌生殖示意图可知:细菌由一个变成两个,因此,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8.【答案】婴幼儿期;青春期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其中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解答】由“人的生长曲线”图可知,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幼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第二个高峰期是10到20岁,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显著的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人体生长最快的是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故答案为:婴幼儿期;青春期
19.【答案】(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 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乙图可知,②中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因此属于近视眼的矫正。
20.【答案】(1)乙
(2)胚;受精卵
(3)胚根
(4)胚乳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都有种皮和胚 只有种皮,子叶两片,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玉米种子 胚都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构成 种皮核果皮愈合在一起,子叶一片,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解答】(1)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因此,图乙是玉米种子结构图。
(2)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根、胚根和子叶组成,因此,图中“ ”处应填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
(3)蚕豆和玉米等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4)玉米种子的胚乳中储存大量的营养物质,淀粉遇碘液变蓝,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胚乳。
21.【答案】0;60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 点光 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 则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二者的夹角为0°,因此入射角为0°;
(2) 在转动30°角时, 此时入射角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为30°,那么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转过的角度为:30°+30°=60°。
22.【答案】(1)4
(2)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由平面镜特点作出反射后射到B点的光路,根据光斑右移3m分析解答。
【解答】 (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A点与水面相距3m,则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3m,那么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物与平面镜距离的二倍为3m+3m=6m。
(2)如下图所示:
若光斑B 向右移动了3m, 说明水位下降了。
23.【答案】(1)D
(2)高
(3)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通过水花四溅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火焰晃动可知声波能够传递能量,都是利用的转换法;
(2)声音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看到水花四溅,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放在发声喇叭前的蜡烛的火焰会发生不断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都是利用的转换法,故选D;
(2)图2实验中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用同样的力拨动尺子时,A图中尺子振动快,音调高,B图中尺子振动慢,音调低;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24.【答案】(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④
(3)co
(4)远离反射面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应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应用透明玻璃作为反射面;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3)实验时应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并加以比较;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
【解答】 (1)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时选择透明玻璃,能透过玻璃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像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其中用“薄”玻璃板能避免因玻璃板太厚,两个面分别当作反射面而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检效果,使得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择④;
(3)实验时应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当把蜡独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co距离与bo的距离进行比较;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远离反射面。
25.【答案】(1)完整的胚或饱满程度
(2)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或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
(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4)去除水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1)种子的萌发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动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且过了休眠期。因此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不处于休眠期的同品种的活种子外,还应相同的是完整的胚、饱满。
(2)甲、乙实验区域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甲和乙两个实验区域,基于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不需要)光照。
(3)甲和丙除水分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对比甲和丙的玉米种子的萌发数量,可以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一 定的水分。
(4)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因此要使储藏的种子不发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将种子晒干。
26.【答案】(1)同一高度
(2)漫反射
(3)倒立放大
(4)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
(2)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漫反射;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进行分析。
【解答】 (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 为了便于观察到光屏上的像,用于承接像的光屏表面最好是粗糙的,原因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漫反射了;
(3)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即将蜡烛远离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即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27.【答案】(1)A
(2)倒立的;变大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且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解答】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28.【答案】(1)右
(2)BD
(3)水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光斑的移动方向与入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2)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
(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解答】 (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水位上升,入射点向右移,故光斑的位置向右移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因此符合条件的有B.D两图;
(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29.【答案】(1)卵巢
(2)生殖;输卵管
(3)子宫;胎盘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图中:A是卵巢,B输卵管,C子宫内膜。
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1)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2)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它们是在母体的B输卵管处相遇并完成受精的。
(3)受精卵不断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C子宫内膜上,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30.【答案】(1)作图略
(2)作图略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解答】(1)通过入射点O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 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31.【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折射光线④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F;
②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此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前两条光线会聚一点,这个点就是S成的像;
④所有的折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据此画出③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2.【答案】(1)受精卵;蝌蚪
(2)蛹期
(3)卵生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两栖类的变态发育要经过四个时期,如青蛙: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蛙的幼体和成体的根本区别是呼吸方式不同。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也能辅助呼吸。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
【解答】(1) 将不同生长时期蛙的名称填在图甲相应的空框里,①受精卵,②蝌蚪
(2) 蝗虫与家蚕不同,它的一生只经历三个时期,不经历的是 蛹期;
(3) 青蛙和家蚕的生殖方式都属于卵生;
故答案为:(1)受精卵(2)蝌蚪(3)蛹期;卵生
33.【答案】(1)长度
(2)0.8;松紧程度
(3)2个或4个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要探究的变量;
(2)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的关系;
(3)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解答。
【解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弦的长度、拉弦的重物在变化,故是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2)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来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即填写的数据为0.8;
(3)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和重物相同,可以与第1次或第3次实验对比,故可悬挂重物个数为2个或4个。
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中期独立作业科学试题卷
1.(2024七下·余杭月考)青春期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认识和行为错误的是(  )
A.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做任何家务劳动
B.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C.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
D.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建立纯洁的友谊,劳逸结合,拒绝不良诱惑,长大后报效祖国。
【解答】青春期是学习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当做家务能够劳逸结合,帮助家长分担一些家务,而不是不做任何家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4七下·余杭月考) 盲人能“阅读”盲文,起作用的是他的(△)
A.嗅觉 B.触觉 C.视 觉 D.听觉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感觉的认识判断。
【解答】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故B正确,而A、C、D正确。
故选B。
3.(2024七下·余杭月考)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太阳 C.萤火虫 D.燃着的蜡烛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 A.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故A符合题意;
BCD.太阳、萤火虫、燃着的蜡烛都在发光,是光源,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七下·余杭月考)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A.AO B.OB C.OC D.ON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折射光线的定义分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折射光线为OC,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2024七下·余杭月考) 下列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的是(  )
A.喉结突出 B.阴毛长出 C.体重增加 D.声音低沉
【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第一性征是指男女性器官的差异,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ABD、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两性表现出第二性征。在男性表现为阴毛、腋毛、胡须的显著生长,肌肉的发达,骨骼的粗壮,喉头突出,声音变得低沉,不符合题意。
C、由于营养充足和年龄增加而出现的体重增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下·余杭月考) 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下图表示的四种,其中属于扦插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扦插:剪取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植物有甘薯、葡萄、菊、月季等。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分根,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压条,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扦插,符合题意;
D、从 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嫁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余杭月考)油菜的传粉方式和油菜花的类型分别是(  )
A.异花传粉;风媒花 B.异花传粉; 虫媒花
C.自花传粉;风媒花 D.自花传粉; 虫媒花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 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虫媒花依靠昆虫(蜜蜂、蝶、蛾、蝇、蚁等)传送花粉,一般花冠大而显著,具有鲜艳的颜色,有香气或蜜腺;花粉粒较大,有黏性,容易黏附在昆虫的身体上;花粉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昆虫的食物。这些特征都有利于昆虫传播花粉。油菜、瓜类、桃、苹果、梨等的花都是虫媒花
【解答】 油菜的传粉方式中主要是异花传粉,靠昆虫帮助传粉,所以油菜花的传粉类型是虫媒花;
故答案为:B
8.(2024七下·余杭月考)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六七月份桃子就成熟了。桃子是由桃花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  )
A.子房壁 B.子房 C.胚珠 D.珠被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
【解答】桃子是果实,主要靠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下·余杭月考) 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桥的倒影
C.筷子折断 D.手影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4七下·余杭月考)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 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 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 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 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先确定汽车收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离汽车的最远距离s1和最近距离s2, 进而得出汽车行驶的距离,再利用图像求出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 由题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1=0.16s,
则测速仪距离汽车的最远距离:s1=v声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2=1.12s-1s=0.12s,
这段距离为:s2=v声t2=340m/s×0.12s=40.8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1-s2=54.4m-40.8m=13.6m;
由题图知,汽车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所用的时间:t=1.12s-0.16s=0.96s,
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故选D。
11.(2024七下·余杭月考)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  )
A.没有光射到物体上 B.光被物体全部吸收
C.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D.物体不能发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
【解答】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下·余杭月考) 图中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A.香菇 B.酵母菌
C.杆菌 D.霉菌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解答】A是蘑菇、B是酵母菌、D是霉菌,它们三者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ABD不符合题意;
C、大肠杆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下·余杭月考)右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镜AB 平行于x轴放置,其宽度为2cm,AO 长度也为2cm。点光源S 在 O 点右侧1cm 的位置时,位于O 点左侧1cm处的人眼恰好能够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 的像 S°( 光路图已在图中画出)。若光源S 向右移动,直至人眼刚好从平面镜中看不见像S”,此过程中光源移动的距离为(  )
A.2cm B.3cm C.4cm D.5cm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要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则需借助于边界光线,边界光线的公共部分即完整像的观察范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找出人眼位于坐标点(-1,0)上,关于O点对称点和关于-2对称点即可。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人眼位于坐标点(-1,0)上,x坐标,x=-1关于0对称点是1,x=-1关于2对称点是5,因为一块平面镜水平放置,所以发光点经过x轴[1,4之间会被看到。平面镜AB平行于x轴放置,其宽度为2cm,此过程中光源移动的距离为4cm,故C正确。
故选C。
14.(2024七下·余杭月考) 如图可以表示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此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I Ⅱ Ⅲ
A 植物 动物 熊猫
B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
C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D 可见光 不可见光 紫外线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从图中关系可知:Ⅰ和Ⅱ是并列关系,Ⅱ和Ⅲ是包含关系,Ⅱ包含Ⅲ。
【解答】A、植物与动物属于并列关系,熊猫是动物的一种,A符合题意;
B、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为并列关系,营养生殖是无性生殖的一种,B不符合题意;
C、传播方向不变:光的直线传播;传播方向改变,图示关系错误,C符合题意;
D、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为并列关系,紫外线是不可见光的一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下·余杭月考)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A.10cmC.20cm【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根据给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
【解答】 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且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40cm>2f,f<30cm<2f,化简后可得15cm<f<20cm。
故选B。
16.(2024七下·余杭月考)观察花的结构,在右边的方框里,填上观察到的有关结构。
则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 ⑤ 是    ,
【答案】花药;花丝;柱头(花柱);花柱(柱头);子房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一朵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花托:连接、支持作用
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柱头:接受花粉;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子房: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解答】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雄蕊包括①花药和②花丝,花药中含有花粉;雌蕊包括③柱头(花柱)、④花柱(柱头)和⑤子房,子房中含有胚珠。
故答案为:花药;花丝;柱头(花柱) ;花柱(柱头) ;子房
17.(2024七下·余杭月考)食物变味或发臭通常是由单细胞生物细菌引起的。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如图是细菌的生殖示意图。细菌是通过   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填“有性”或“无性”)。
【答案】分裂;无性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 由细菌生殖示意图可知:细菌由一个变成两个,因此,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8.(2024七下·余杭月考)仔细观察“人的生长曲线”图,人体生长最快的是   和   。(填“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或“成年期”)
【答案】婴幼儿期;青春期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其中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解答】由“人的生长曲线”图可知,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幼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第二个高峰期是10到20岁,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显著的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人体生长最快的是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故答案为:婴幼儿期;青春期
19.(2024七下·余杭月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 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填“①”或“②”)。
【答案】(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 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乙图可知,②中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因此属于近视眼的矫正。
20.(2024七下·余杭月考)下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下面甲、乙两幅图,其中是玉米种子结构图的是   .
(2)图中“ ”处应填    它是 由    发育形成的。
(3)蚕豆和玉米等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4)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   .
【答案】(1)乙
(2)胚;受精卵
(3)胚根
(4)胚乳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都有种皮和胚 只有种皮,子叶两片,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玉米种子 胚都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构成 种皮核果皮愈合在一起,子叶一片,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解答】(1)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因此,图乙是玉米种子结构图。
(2)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根、胚根和子叶组成,因此,图中“ ”处应填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
(3)蚕豆和玉米等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4)玉米种子的胚乳中储存大量的营养物质,淀粉遇碘液变蓝,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胚乳。
21.(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 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个点光源S, 点光 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此时入射角为   度, 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 中心轴O 匀速转动。在转动30°角时,照射到简壁上的反射光转过的角度为   度。
【答案】0;60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 点光 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 则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二者的夹角为0°,因此入射角为0°;
(2) 在转动30°角时, 此时入射角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为30°,那么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转过的角度为:30°+30°=60°。
22.(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 点与光屏PQ 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 点发出 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 点处形成一个光 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2m, 则 A 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 向右移动了3m, 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1)4
(2)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由平面镜特点作出反射后射到B点的光路,根据光斑右移3m分析解答。
【解答】 (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A点与水面相距3m,则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3m,那么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物与平面镜距离的二倍为3m+3m=6m。
(2)如下图所示:
若光斑B 向右移动了3m, 说明水位下降了。
23.(2024七下·余杭月考)学习声音的传播及特性时,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回答:
(1)图1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 (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图2实验A 图中的音调比B   (填“高”“低”或“一样”)。
(3)人耳    听 到10Hz 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答案】(1)D
(2)高
(3)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通过水花四溅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火焰晃动可知声波能够传递能量,都是利用的转换法;
(2)声音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看到水花四溅,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放在发声喇叭前的蜡烛的火焰会发生不断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都是利用的转换法,故选D;
(2)图2实验中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用同样的力拨动尺子时,A图中尺子振动快,音调高,B图中尺子振动慢,音调低;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24.(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其中A、B 是两个相
同的蜡烛。
(1)小科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   。
(2)小科应该选择下表中器材    (填“①”“②”“③”或“④”)作为实验用的反射面更好。
器材 反射面 厚度
① 平面镜 5mm
② 平面镜 2mm
③ 透明玻璃 5mm
④ 透明玻璃 2mm
(3)如图乙所示,当把蜡烛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    距离与 bo 的距离进行比较。
(4)实验中,如果反射面的位置不变,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    (填“远离反射面”或“靠近反射面”)。
【答案】(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④
(3)co
(4)远离反射面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1)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应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应用透明玻璃作为反射面;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3)实验时应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并加以比较;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
【解答】 (1)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时选择透明玻璃,能透过玻璃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像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其中用“薄”玻璃板能避免因玻璃板太厚,两个面分别当作反射面而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检效果,使得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择④;
(3)实验时应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当把蜡独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co距离与bo的距离进行比较;
(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远离反射面。
25.(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为了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空盒子里装入土;
②在甲、乙区域的土壤上洒上水,使其湿润;
③在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均匀的各撒上20粒干燥、同品种的玉米种子;
④用黑纸板把乙、丁盖上,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中。 一周后拿掉黑纸板,观察种子的萌发
情况,见下表。
区域 甲 乙 丙 丁
种子发芽数(粒) 19 18 1 1
(1)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不处于休眠期的同品种的活种子外,还应相同的是   .
(2)小科设计甲和乙两个实验区域,基于的假设是   .
(3)对比甲和丙的玉米种子的萌发数量,可以得出:   .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要使储藏的种子不发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   .
【答案】(1)完整的胚或饱满程度
(2)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或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
(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4)去除水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1)种子的萌发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动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且过了休眠期。因此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不处于休眠期的同品种的活种子外,还应相同的是完整的胚、饱满。
(2)甲、乙实验区域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甲和乙两个实验区域,基于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不需要)光照。
(3)甲和丙除水分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对比甲和丙的玉米种子的萌发数量,可以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一 定的水分。
(4)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因此要使储藏的种子不发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将种子晒干。
26.(2024七下·余杭月考)小科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至   .
(2)为了便于观察到光屏上的像,用于承接像的光屏表面最好是粗糙的,原因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则该 像是    的实像(填像的性质)。
(4)小科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20cm 刻度线处,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此时应该将光屏 向    (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答案】(1)同一高度
(2)漫反射
(3)倒立放大
(4)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
(2)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漫反射;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进行分析。
【解答】 (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 为了便于观察到光屏上的像,用于承接像的光屏表面最好是粗糙的,原因是光在光屏表面发生漫反射了;
(3)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即将蜡烛远离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即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27.(2024七下·余杭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小制作——针孔照相机模型:
(1)在制作过程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黑圆纸筒插入薯片筒中,为了便于更清 楚观察像,应在黑圆纸筒的    ( 填“A” 或“B”) 端蒙上半透明膜作为光屏。
(2)在此照相机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图像是    (填“正 立的”或“倒立的”);若往外拉圆纸筒,增大半透明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半透明膜上 的图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A
(2)倒立的;变大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且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解答】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28.(2024七下·余杭月考) 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科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水槽底部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图乙是小科的实验过程。
(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光斑的位置向   移动。
(2)要实现探究目的,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3)小科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答案】(1)右
(2)BD
(3)水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光斑的移动方向与入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2)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
(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解答】 (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水位上升,入射点向右移,故光斑的位置向右移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因此符合条件的有B.D两图;
(3)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29.(2024七下·余杭月考)读图“受精和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 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它的名称是     受精卵
(2)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的     细胞,它们是在卵细胞母体的[B]    (填结构名称)处相遇并完成受精的 。
(3)受精卵不断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C ]   (填结构名称)上。胚胎通过   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1)卵巢
(2)生殖;输卵管
(3)子宫;胎盘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图中:A是卵巢,B输卵管,C子宫内膜。
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1)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2)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它们是在母体的B输卵管处相遇并完成受精的。
(3)受精卵不断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C子宫内膜上,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30.(2024七下·余杭月考)作图题,并保留作图痕迹。
(1)画出图甲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2)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的像。
【答案】(1)作图略
(2)作图略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解答】(1)通过入射点O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 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31.(2024七下·余杭月考)发光点S 发出的三条光线:①是平行主光轴射入;②是经过光心O 射入;③是任意射入(如图);④是光线①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该透镜的焦点F 的位置,同时画出②和③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折射光线④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F;
②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此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前两条光线会聚一点,这个点就是S成的像;
④所有的折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据此画出③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2.(2024七下·余杭月考) 读图: “青蛙的一生”和“家蚕的一生”, 完成下列小题:
(1)将不同生长时期蛙的名称填在图甲相应的空框里,①   ,②   。
(2)蝗虫与家蚕不同,它的一生只经历三个时期,不经历的是   。
(3)青蛙和家蚕的生殖方式都属于   (填“胎生” “卵生”或“卵胎生”)。
【答案】(1)受精卵;蝌蚪
(2)蛹期
(3)卵生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两栖类的变态发育要经过四个时期,如青蛙: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蛙的幼体和成体的根本区别是呼吸方式不同。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也能辅助呼吸。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
【解答】(1) 将不同生长时期蛙的名称填在图甲相应的空框里,①受精卵,②蝌蚪
(2) 蝗虫与家蚕不同,它的一生只经历三个时期,不经历的是 蛹期;
(3) 青蛙和家蚕的生殖方式都属于卵生;
故答案为:(1)受精卵(2)蝌蚪(3)蛹期;卵生
33.(2024七下·余杭月考) 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 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 楔固定,B 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 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长度 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2)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应该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
(3)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
【答案】(1)长度
(2)0.8;松紧程度
(3)2个或4个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要探究的变量;
(2)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的关系;
(3)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解答。
【解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弦的长度、拉弦的重物在变化,故是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2)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来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即填写的数据为0.8;
(3)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和重物相同,可以与第1次或第3次实验对比,故可悬挂重物个数为2个或4个。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