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2.3霜与露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2.3霜与露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循环的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3)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1)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10.2水循环 (2)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循环的水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与地表形态》。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是什么,为后面研究水的循环做准备;第4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最后一课是认识水在地表流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有着直接的体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天气的种类,了解了一些观测天气变化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辨析天气状态,知道冰、水,水蒸气是状态不同的同种物质,且知道0℃、100℃分别是水和冰、水和水蒸气转换的临界温度,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天气的成因还缺乏理性的认知,较难将其与水循环建立联系,或简单理解为“天气都与水相关”。另外,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类型缺乏了解,易与水体类型混淆。 在处理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媒体或网络等不同途径中获取信息,但甄别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创造性地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一单元侧重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段第二个“处理信息”探究要素的训练单元,将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继续重点提升学生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描述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4.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探究实践: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 学生观看雾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自身经验,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并猜测雾的形成原因,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任务2 名称:雾是如何形成的 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现模拟雾的形成,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
任务3 名称:处理获得的信息 整理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
任务4 名称:云的形成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结合雾的形成原因,推测云的形成原因,从而比较两者的联系。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 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6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根据假设,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观察并记录雨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实验中,我们在哪里看到了“雨”?“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设计意图: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大家的假设,用流程图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解释雨是怎样形成。
任务8 名称:雪的形成和生活中的水蒸发 依据雨的成因,与同学交流、推测雪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图片,观察霜和雪的样子,分析比较霜和雪的特点,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类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
任务10 名称:我们的假设正确吗? 问题: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
任务11 名称:对结论的迁移应用 问题: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也是有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水蒸气从哪里来 观看图片,欣赏地球上形形色色的水,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经历和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任务13 名称:处理信息 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我们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并结合前三课对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初步认识。
任务14 名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第5课时 任务15 名称:猜想和假设 呈现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四种地形的成因做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小组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参考:可能与水有关,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关,因为雨后土壤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成特别像。同样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出来的。
任务16 名称:实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利用合适的材料,模拟水在地表的流动过程,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熟悉的地形相结合,借助沟壑、峡谷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结论。
任务1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它们和哪些地表形态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描述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明白地壳运动构造着山脉、海沟、平原、盆地等地形。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雾和云》: 1.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第2课时《雨和雪》: 1.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第3课时《霜和露》 1.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从而解释露的形成。 2.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2.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 1.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雾和云》: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观念)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科学思维)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 第2课时《雨和雪》: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科学观念)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科学思维)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态度责任) 第3课时《霜和露》: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科学观念)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探究实践)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并乐于分享给同学们。(态度责任)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观念)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科学思维)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培养观察、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态度责任)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知道水对地表形态有侵蚀、沉积作用。(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实践)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一选。 1.关于雨和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 B.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 C.雨是降水,雪不是降水。 2、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B.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 3.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A.地球自转 B.太阳 C.人类活动 4.下列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 ) A.冲积平原 B.峡谷 C.南水北调 5.“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浙江省金华市地貌的基本特征,其中盆地底部是宽度不一的平原,这些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流失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与沉积 6.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雾 B.雨 C.霜 二、填一填。 7.云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主要由( )和( )组成。 8.空气中的水蒸气在( )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 )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温度( )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 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 )、( )、( )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10.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 )”。 11.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 )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 )、( )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判一判。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水循环。( ) 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 雾和云都是气体状态的水。( ) 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低。( ) 海洋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不久的将来就会干枯。( ) 四、简答题 17.下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18.请分别写出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两种现象各写两个) 19.请说一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小水滴 小冰晶 8.高空 云 高于 雨 9.海洋 大气 雾 雨 雪 10.水汽输送 11.流动 侵蚀 沉积 峡谷 冲积平原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两个方面:(1)给人类生产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灌溉、降低气温、补充地下水;(2)泛滥的时候,给人类带来灾难,毁坏人类的家园,毁坏公共建设与设施。只有积极加以防范,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18.答:凝结: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雾);冷天的室内窗户上会出现水珠或霜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瓶,过一会儿外壁会出现水珠。 蒸发:生菜放久了会变萎缩(面包放久了会变干);出汗后等一会感觉皮肤凉;湿毛巾、湿衣服晾干了等。 19.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到达地面之后,通过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径流渗至地层,或是铜鼓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循 环 的 水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单元则主要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真实地体验实验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霜和露》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着重研究霜和露这两种天气现象。霜和露的形成条件相近,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霜的形成,从而了解霜的成因,并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解释露的形成。 教材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对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第二部分是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的。第三部分是对结论的迁移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也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反思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分析云、雾、雨、雪、霜、露雹等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天气现象是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为下一课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铺垫。
学习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雨和雪》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小水滴也就是云,然后小水滴经过合并形成大水珠,这时空气托不住了,大水珠就会降落下来,从而形成雨。如果温度低于0℃就会变成雪,这节课是与雪相似的霜。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能解释霜和露的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冻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霜和露的形成原因。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初步了解并描述霜和露形成的原因。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师:那你知道这是什么天气现象吗? 师:生活中你见过霜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呢? 师小结:是的,深秋的早晨,我们时常会在树叶、草叶上看见一层白白的霜。 师: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主题:霜和露学生活动1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这些植物上面都有一些看似小冰晶一样的东西。 生2:我看到一些白色的小颗粒。 生齐答:霜 生3:秋天的时候在树叶上见过。 生4:我在老家的菜园里的菜叶上见过。 了解本课的主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产生研究霜的兴趣。环节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2 1.师:我们知道了霜出现的时间是深秋,地点是树叶或草叶上,那你能简单猜测一下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知道吗,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类比,就是将相似的物体进行对比,根据已知物体的特征推测新的物体的特征。我们可以把霜看成新的物体,那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知的天气现象中什么和霜是相似的呢? 生齐答 师问:为什么是雪呢? 生举手回答 师:好,既然大家都认为霜和雪相似,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霜和雪吧。 课件出示霜和雪是图片 师:我们之前已经了解了雪的形成,那你能根据雪的形成推测一下霜的形成吗?谁先来说说雪的形成条件?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也就是说雪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二是温度在0℃以下。那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来推测一下霜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霜形成的两个条件 学生活动2 学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霜是由小水珠结冰形成的。 生2:我觉得应该是在温差大的时候形成的。 …… 生齐答:雪 生3:因为它们都是白色的,都是小颗粒状。 生4:它们都会在比较冷的时候出现。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雪需要足够多的水蒸气,还有0℃以下的低温。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生1:霜和雪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都是比较冷的时候出现,不同的是,霜直接出现在地面上,而雪是从天上落到地面上的。 生2:我猜霜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和雪一样,都需要在0℃以下;二是空气要湿润,水蒸气足够多。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大家的猜想和假设,以讨论的形式展示出示,既可以呈现大家的猜想又可以让大家初步感受霜的形成原因和雪相似。环节三:事实证据教师活动3 师过渡:我们的假设正确吗?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霜的形成吧。 1.实验方案 师:我们先来设计实验方案 师:我们的实验目的是研究霜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课件出示) 师问:谁来说说我们的猜想假设是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点评:因为这是我们的猜想假设,所以我们要说可能是霜, 课件出示猜想假设(课件出示) 师:有了实验目的和我们的猜想假设,下面我们来选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2.实验材料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 师问:我们发现在材料中有冰,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冰吗? 生举手回答 师:是的,冰融化吸收热量使易拉罐温度降低,但是冰融化还是有些慢,怎样可以让它快一些呢? 师小结:对,我们可以往冰上撒些食盐,这样可以加快冰的融化,使易拉罐的温度降低得更快,更低。 3.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我们已经选好了,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实验吧。 我们先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实验过程。 课件出示视频。 师:下面就请大家开始自己的实验吧。 学生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师:第一步,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碎冰,再倒入一些食盐,模拟冬天比较冷的物体。 课件出示碎冰和食盐的比例:在碎冰中加入适量的食盐(4:1),可以降低罐内的温度。 第二步,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罐内实时温度并记录。 师: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插入易拉罐中 第三步,把易拉罐放在潮湿的毛巾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充分),观察易拉罐的外壁发生的现象。 师解释:我们可以用水把毛巾浸湿,再把湿毛巾放在易拉罐的下面,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水蒸气,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用温水去浸湿毛巾,这样会使温度升高,就不能模拟0℃以下的物体了,所以我们要用凉水浸湿。 师问:你在易拉罐的外壁上发现了什么? 师:这就对了,那除了观察外壁的变化,还要观察什么呢?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每间隔1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活动3 生1: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特别冷的物体时,物体表面会出现霜。 根据图片,了解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冰会使易拉罐的温度快速降下来。 生2:加盐是不是可以加速冰融化 观看实验视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易拉罐的外壁上出现了霜。 生2:还要看温度计的读数,看是不是温度在0℃以下 生记录实验现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的操作让大家理解霜的形成过程,体会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乐趣。环节四:处理信息教师活动4 1.师过渡:实验我们做完了,请大家整理一下自己的实验记录,说说有什么发现。 师: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罐内温度数据和罐壁的变化一一对应,描述我们观察到现象。 师提示:可以用表格把我们收集到的温度数据和罐壁的变化一一对应,描述形成霜需要的条件。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交流汇报 组1回答 课件出示表格 师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能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想吗? 师小结:当温度低于0℃时,易拉罐旁边会结一层霜,最初是从底部开始结霜,然后慢慢地在易拉罐顶部也会结霜。当有足够多的水蒸气时,形成的霜就会更多。 课件出示: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学生活动4 组1:我们发现在第3分钟的时候,温度低于0℃,大概在-10℃左右,易拉罐外壁上开始出现小白霜,4分钟的时候,温度更低一些,外壁上已经明显看得出有霜了。 生举手回答。 生1:温度在0℃以下时,水蒸气会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 师生共同总结霜的形成过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再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出来,解释霜形成的成因。环节五:迁移应用和反思教师活动5 一、迁移应用 课件出示露的图片: 师问:这是霜吗?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还会看到这样的天气现象,这是露。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课件出示霜和露的对比图片 师问:你能根据刚刚了解到的霜的一些知识,去猜猜露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出现。再想一想,它和霜有什么地方相似?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既然霜和露差不多,那为什么有时候会形成霜,有时候会形成露呢? 师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是液态的水。 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二、反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霜和露的形成,之前我们还认识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下面请小组合作,分析比较云、雾、雨、雪、霜、露、雹等天气现象的联系与区别,讨论水与这些天气现象的联系。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课件出示对应的流程图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知道了这些不同的天气现象都和水有关,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水与它们的关系。 课件出示 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课件出示小贴士:温度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晶的主要因素,只有满足特定温度才会出现沸腾或结冰现象。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天气现象都是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从地球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到空中变成云,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再形成雨、雪、雹落回到地面,这就是水在地表和空中的循环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雾凇 师解释: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0℃以下且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的气温很低,并且水蒸气又很充分。学生活动5 生齐答不是,是露。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霜和露都会附着在植物的表面。 生2:霜和露的形成都需要水蒸气。 生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弥漫在空气中,如果这些小水珠在地面附近,就是雾,如果在空中,就是云。 生2: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掉下来。如果降落到地面时是液态的水就是雨,如果是固态的冰晶,就是雪。 生3:如果遇到强对流天气,冰晶就会在强大的上升气流作用下不断上升或下降,凝结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甚至变成越来越大的冰块,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雹。 生4: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如果温度低于0℃,就会形成固体的小颗粒,这是霜;如果温度高于0℃,就会形成小水珠,这是露。 通过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雾凇现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迁移应用了解露的形成和霜的形成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通过反思,明白不同的天气想象都与水有关。通过拖延延伸,了解雾凇现象。
7.板书设计 雨和雪 霜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猜想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1、课下拍一些霜和露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 2、和家长分享霜和露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下列有关霜和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霜和雪的形成都需要在0℃以下 B.霜和雪的形成都需要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 C.霜和雪都是从天上落到地面上的 2、冬季的早晨,在树叶、草叶上会看到一些冰晶,人们叫她为( )。 A.露 B.霜 C.雪 3、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 ) A.夜晚 B.早晨 C.中午 填一填 1、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2、水有( )、( )和( )等三种形态。 3、( )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4、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 )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 ),并形成( ),这就是霜。 断一断 1、云、雾、雨、雪、露、霜、雹等的形成都与水有关。( ) 2、露和霜都发生在春秋季节。( ) 3、霜和露都附在物体上,霜是液态的水,露是固态的水。( ) 4、我们在温暖的中午也能经常看到露和霜。( ) 5、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外包装上会结一层“霜”,这与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 ) 6、空气要湿润,水蒸气足够多是霜的形成条件之一。( ) 答案: 选一选:C B B 填一填:1、水 液态 气态 固态 温度 水蒸气 表面上 小冰晶 断一断:1、√ 2、× 3、× 4、× 5、× 6、√
9.教学反思与改进 霜和露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天气现象,但是学生对霜和露的具体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为主。学生通过类比雪的形成条件对霜的形成条件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本课教师通过实验进行量化设计,让学生用表格将实验中收集的温度数据和易拉罐外壁的结霜现象相对应,加深学生对温度作为霜的形成条件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分析数据、归纳概括形成对霜的成因的理性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应用,推测露的形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3课时
霜和露
(大象版)六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能解释霜和露的形成原因。
01
02
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
03
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冻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科学观念
04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现象。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深秋的早晨,我们时常会在树叶、草叶上看见一层白白的霜。
新知导入
霜是如何形成的呢?
新知导入
猜想假设
比较霜和雪。

冬天下雪时可见,
天上落下的
……

寒冷的早晨才有,
地面上形成的
……
白色固体,
天冷时常见
……
探究新知
霜和雪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都是比较冷的时候出现,不同的是,霜直接出现在地面上,而雪是从天上落到地面上的。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我猜霜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和雪一样,都需要在0℃以下;二是空气要湿润,水蒸气足够多。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霜的形成
条件
温度在0℃以下
潮湿、水蒸气多
霜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
猜想假设: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特别冷的物体时,物体表面可能出现霜。
实验材料:易拉罐……
事实证据
实验目的:研究霜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材料超市
易拉罐
毛巾
食盐
温度计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探究新知
1.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碎冰,再倒入一些食盐,模拟冬天比较冷的物体。
2.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罐内实时温度并记录。
3.把易拉罐放在潮湿的毛巾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充分),观察易拉罐的外壁发生的现象。
事实证据
实验步骤
在碎冰中加入适量的食盐(4:1),可以降低罐内的温度。
探究新知
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罐内温度数据和罐壁的变化一一对应,描述我们观察到现象。
处理信息
可以用表格把我们收集到的温度数据和罐壁的变化一一对应,描述形成霜需要的条件。
探究新知
处理信息
时间(分) 温度(℃) 罐壁变化
1 -2 没有变化
2 -2 有少量小冰晶出现
3 -2 有较多小冰晶出现
…… …… ……
实验现象
探究新知
处理信息
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是液态的水。
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探究新知
反思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云、雾、雨、雪、霜、露、雹等天气现象的联系与区别,讨论水与这些天气现象的联系。
探究新知

反思
水蒸气
小水滴、小冰晶
(云、雾)
蒸发
冷却凝结
雨、雪、雹
大水滴、大冰晶
合并
落下
探究新知
气态水蒸气
液态水
(云、雾、雨、露)
固态水
(云、雪、霜、雹)
遇热
遇冷
遇热
遇热
遇冷
遇冷
反思
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探究新知
反思
温度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晶的主要因素,只有满足特定温度才会出现沸腾或结冰现象。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雾凇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0℃以下且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的气温很低,并且水蒸气又很充分。
探究新知
雾凇
1、下列有关霜和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霜和雪的形成都需要在0℃以下
B.霜和雪的形成都需要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
C.霜和雪都是从天上落到地面上的
2、冬季的早晨,在树叶、草叶上会看到一些冰晶,人们叫她为( )。
A.露 B.霜 C.雪
3、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 )
A.夜晚 B.早晨 C.中午
选一选
B
B
C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2、水有( )、( )和( )等三种形态。
3、( )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4、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 )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 ),并形成( ),这就是霜。

固态
液态
气态
水蒸气
温度
表面上
小冰晶
课堂练习
断一断
1、云、雾、雨、雪、露、霜、雹等的形成都与水有关。( )
2、露和霜都发生在春秋季节。( )
3、霜和露都附在物体上,霜是液态的水,露是固态的水。( )
4、我们在温暖的中午也能经常看到露和霜。( )
5、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外包装上会结一层“霜”,这与自然界中“霜”
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 )
6、空气要湿润,水蒸气足够多是霜的形成条件之一。( )

×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霜和露的形成过程,知道了霜和露的形成都和水有关。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当形成小水滴时,就变成了露。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课堂总结
1、课下拍一些霜和露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
2、和家长分享霜和露的形成过程。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