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打包9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打包9套)

资源简介

世界的海陆分布(1)
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2、运用地图辨别大陆、岛屿、大洲。3、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准确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
重点 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难点 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教法及教具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地球,但是有人却说是水球,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海洋与陆地”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①世界上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②读图2-18,看一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③读图2-19,分析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辩论:如果让你重新为地球命名,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说出你的理由。注: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课本22页最后一段及2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①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什么叫大洲?②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主要的大陆、岛屿、大洲。思考大陆和岛屿有什么区别。③读图2-20,认识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并按面积大小顺序记住七大洲。 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组内交流自学后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①读图2-18,说出南北半球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②读图2-19,分别说出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位于哪个半球?赤道横穿那几个大洲的大陆?【探究结论】①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大洲有欧洲、亚洲、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大陆。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图2-21至2-26完成下列要求:①完成填充图P8二.1题②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①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②教材P25活动题2③你能找出以海峡作为分界线的大洲吗?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组内交流讨论自学完成问题组内交流,教师精讲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陆分布特点 大陆、岛屿、大洲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名称与分布二、七大洲 3、轮廓特征1、基本概念 4、大洲分界线
教学札记认识地球(1)
课题 认识地球(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法及教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认识地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探究结论】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个真理:地球是圆的。⑶登高望远;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月食现象等。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⑴、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⑵、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探究结论】⑴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⑵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课后讨论:地球的表面积是中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假如你是一位2000多年前的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课堂小结五、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小组交流回答讨论回答小结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第一节 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教学札记认识地球(2)
课题 认识地球(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认识地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1.地球仪的作用。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时针。(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学生在空白图上描绘出重要的地理事物学生演示并识记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经线【教师精讲点拨】(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课堂小结四、当堂训练 学生分组查找答案组内讨论填写表格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教学札记世界的地形(1)
课题 世界的地形(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重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难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法及教具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世界的地形(1)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自学内容。独立完成1.2.3.4题5、6两题由教师画图帮助完成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 ② 世界最大的高原 ③ 世界最高的高原 ④ 世界最大的盆地 ⑤ 世界最长的山脉 ⑥ 世界最深的海沟 ,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探究结论】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共同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学习任务(二) 海底地形1、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 有哪些地形名称 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3、 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 【探究结论】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学生查阅课本内容或相关资料回答问题组内交流给出答案自学完成组内讨论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左为 五种地形特征表格中间 世界海陆分布图右面 五种地形素描图和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札记海陆变迁
课题 海陆变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 的作用。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
重点 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难点 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教法及教具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海陆变迁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 ←” 表示板块作 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 运动形成的。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探究结论】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探究结论】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组内交流完成活动题课堂小结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教学札记地形变化(2)
课题 地形变化(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重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及教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地形的变化(2)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辅助理解方案】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山峰、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点。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教师精讲点拨】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教学札记海陆变迁
课题 海陆变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 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 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教法及教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3)“→ ←” 表示板块作 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 运动形成的。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探究结论】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探究结论】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一 、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 泛大洋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 内部运动 交界地带火山与地震分布成因
教学札记认识地球(3)
课题 认识地球(3)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2、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3、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重点 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 经纬网的使用
教法及教具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认识地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2、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3、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教师精讲点拨】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黑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两方面的问题①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②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习任务(二)用经纬定位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经纬网?(2)经纬网有何用途?(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40°N120°E、 25°S90°W、 72°N20°W、 55°S120°E(4)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悉尼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例题1:写出图中A、B、C、D的地理坐标,并说出四点分别位于什么半球例题2:做课本21页活动题例题3:地球上的某点,其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东侧为东半球,西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A、30°N,160°E B、30°N,20°W C、30°S,20°W D、30°S,160°E 例题4: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并标记处重要的经纬线A.    、    ;B.    、    。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写出可能出错的地点分组练习,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教学札记世界的海陆分布(2)
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举出实例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简单说出洋和海的区别。2、运用海陆分布图,记住四大洋的名称、认识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并准确填注四大洋。并能说明四大洋各自的特点。
重点 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难点 难点是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
教法及教具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板书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经典老歌《大海啊故乡》。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地球表面占三分的陆地情况,那么,占地球表面七分的海洋又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遨游广阔的海洋,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一、六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①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各举一例。②在教材P.32上读图2-45,说出图中显示的洋、海和海峡的名称?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①如何区别海与洋?②里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吗?为什么?。【探究结论】①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而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与大洋相比,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较小,离大陆近,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②里海位于大陆内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与世界上其他的海洋不相通。虽然叫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而是一个内陆湖。 导入新课自学完成问题组内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二---五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①读图2-27按面积大小说出四大洋的名称?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四大洋认识轮廓及位置。③结合课本内容及海陆轮廓图,说出四大洋各自的特征。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①总结四大洋各自的特征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和南极洲周围的大洋。【探究结论】①总结四大洋各自的特征一般从位置、面积、轮廓、深度等方面入手。②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是欧洲、亚洲、北美洲(逆时针),南极洲周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 自学完成问题组内讨论交流小结做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三、四大洋1、洋、海、海峡的概念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札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