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 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 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二 、教学策略
这节是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 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其次是注重培养科学的 探究方法。课堂上,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向他们介绍探究的思路。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花了大 量的时间,并且小组合作,在实验中体会实验的魅力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 是创 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判断,让他们知道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 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 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的振幅 决定响度;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音调;
科学思维:了解不同发声体的音调高低的判断。
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 爱世界热爱祖国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引入新课: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引出乐音和噪声这一知 识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需求)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 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增 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 责任感。
课内探究 二、声音的特性视频:演员蒋雯丽和红丝带学校校 长郭小平作为朗读者的配乐诗朗诵。 提出问题: 问题一:倾听视频中的声音,感觉到背景音乐与 有声语言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演员蒋雯丽的声音与红丝带学校校长郭 小平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声音的 大小、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特色 响度 响度: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声音的强弱的单 位常用分贝(dB)来表示。老师讲课,同学们回答 问题是40——50dB 汽车鸣笛声音90dB提出问 题:怎样才能发出响度大的声音 (以拍桌子为例) 探究一: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一:怎样才能让鼓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来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生能 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 法,如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 论证等。同时,学会从物理 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 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这 些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问题二:鼓面振动容易观察吗 怎么才能显现出 鼓面的振动情况 问题三:轻敲与重敲哪种情况使鼓面凹陷程度 大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 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结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物体振 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思维延伸 学生讨论两幅图片,看看声音的响度的大小还与什么 因素有关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传播距离有关。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分散程度有关。学以致用: 举一个生活中利用“声音的响度与声音分散程度有 关”这个原理的工具。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 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 发了学生的兴趣。本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 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另外,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极思考,在合作交流 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 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第一,以听声 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 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第二, 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 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 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 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 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 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