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一、单选题1.1981年1月1日起,我国试行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非贸易外汇仍按官方价1.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形成双重汇率。该举措有利于( )A.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B.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C.刺激民众的消费需求 D.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2.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A.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 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C.南宋时纸币的流通日益广泛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3.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4.使湖实证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明实录》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纱滞不行” 《明史》正统元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销、白金,赴京充棒” 《日知录》A.民众威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5.“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局面 B.解决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问题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6.下表所示是根据史料记载整理的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的部分流通情况。这说明( )菲律宾 宋朝初年,中国钱币就已流入菲律宾;明代,中国钱币基本上成为两国商业贸易往来的“通货”印度尼西亚 明代马欢称,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马六甲海峡沿岸 中国货币成为各国商人所认可的交换媒介。新加坡扯旗山炮台曾发现北宋“宋元通宝”“治平通宝”“熙宁通宝”等钱币A.中国古代货币有较强影响力 B.中国造币技术历史悠久C.中国与东南亚贸易规模庞大 D.东南亚缺乏铜矿等资源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 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8.明朝田地税率之重,首推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每亩田税高达二三石。而北方各地相对轻微,陕西、甘肃一带,往往以数亩田地合计一亩,亩科数升而已。这一状况( )A.与经济区域布局紧密相连 B.阻碍了江南地区农业进步C.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9.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B.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C.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D.封建经济由开放转向保守10.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在位)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在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5—1487)白银几乎成为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C.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11.明朝永乐年间,政府获得白银收入后,多用于制造首饰,铸造银柜保存重要文件,塑为银印,携出海外采购珍宝并赏赐外国贡使。这说明当时( )A.外贸发达使白银大量流入 B.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白银C.白银价值得到了广泛体现 D.白银的货币化尚未开始12.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自由兑换的未来》中总结道: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罗伯特·特里芬认为( )A.美国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 B.世界格局具有不确定性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世界经济中心正在转移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国挂钩的原则。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2)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铜钱壹串文流通券(注:民国十六年印)陕甘宁边区银行币(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一套人民币(注:1951年发行)材料二: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摘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货币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变化的政治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非贸易外汇仍按官方价1.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说明出口产品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出口产品,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该举措是我国内部结算价的调整,无法看出人民币是否参与国际结算,排除A项;民众消费需要人民币结算,所以汇率的变动对国内民众并未产生影响,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至南宋时流通日益广泛,故C项正确。“一脉相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南宋和北宋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货币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3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历史影响。选择C:根据“明朝货币白银化……经济旋流中”“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货币白银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货币白银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海外贸易发展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社会转型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材料只涉及货币白银化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货币白银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白银货币化。史料 大致翻译 结论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民间不得使用金银交易,违反的人要论罪 选择B:四则材料以不同时间、多种出处为依托,梳理了明朝逐渐使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史实,体现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两浙之地的人民重视金属货币而轻视宝钞,多把宝钞折成银钱使用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户部汇报民间交易,亚多使用金银货币,纸币并不流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求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组、白金,赴京充俸 在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船的地方,将土特产折合成布绢、白银运往京师5.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白银……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可知,白银对政府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宝钞和铸币发行权由专制政府垄断,但白银是天然金属货币,政府不能实现垄断,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切合实际,排除;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及明朝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货币在东南亚流行、流通,这说明中国货币在当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造币技术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易规模和使用铜钱的规模,也没有涉及东南亚使用中国货币的原因的信息,不能说明东南亚缺乏铜和矿等资源,排除C、D两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是货币市场的混乱局面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这五种纸币的开印和发行直接起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直接起到”的限定不符,排除。8.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各地区田地税率大有不同,江南五府税率尤重,而北方各地相对轻微,陕西、甘肃承担的田税最为轻减,这与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所衰退但承担着国防一线重任紧密相关,A项正确。江南地区较重的田地税率,建立在该地区农业进步基础之上,并推动着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向纵深发展,B项错误。政府对不同地区征收不同田地税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C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材料所述现象正是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反映,D项错误。9.答案:C解析: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货币被统一的圆形方孔货币取代,这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统一货币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商品交换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的现象,不存在强国对小国的经济控制,排除B项;货币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代表封建经济由开放转向保守,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大,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促使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政府将白银多用于“制造首饰”“铸造银柜”“塑为银印”“赏赐外国贡使”等,说明白银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体现,C项正确。明朝初期,对外贸易并不发达,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前期,B项错误。明朝之前,白银就已经被用作货币,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里芬难题”认为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以上所述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故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并非美国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格局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材料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13.答案:(1)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基础;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导致其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2)设计:各国货币与黄金建立直接关系;实现浮动汇率制。理由:防止美国利用美元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固定汇率忽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易导致通货膨胀。解析:(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思原因:第一,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第二,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导致其国际地位下降;第三,美国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2)问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其带来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设计并说明理由。14.答案:(1)历史背景: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即将胜利。(2)特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共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解析:(1)第一种货币:根据图片上的文字“民国十六年印”可知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壹串文流通券的时间为1927年;由“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可知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工农运动所以此时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二种货币:根据图片上的文字“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可知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发行的时间为1943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第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很大迷惑性,如果仅仅根据图片上的文字“一九五一年”来探究背景就会误以为该货币发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墨片下方的文李“第一套人民币”并结自所学可知该套人民币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2)第一小问,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1927年发行的壹串文流通券通行于狭小区域:1943年初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货币,通行于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行于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通行于全国。由此归纳出变化的特点道用范围不断扩大: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转变:由临时性货币发展到通用的法定货币,合法性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二“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演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可知人民币走向国际。第二小间,材料中货币的变化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