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高考政治快速提分训练 考点21 探索认识的奥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年高考政治快速提分训练 考点21 探索认识的奥秘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政治快速提分训练 考点21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单选题
1.(2024·山东)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江苏)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邯郸模拟)“第三脑”是指人类大脑中的一个未被完全开发和利用的区域,它可以用于创造性思考、自我意识和情感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知识来实现“第三脑”。比如,通过刺激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高级认知功能,也可以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说明(  )
①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外界对人脑的刺激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能进一步开发人脑的潜能
③开发人脑有利于更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人脑与现代科技结合能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浙江模拟)2024年4月21日,中国科学家研编的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正式发布。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九龙模拟)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模式,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又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科技小院”模式表明(  )
①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②扎根基层有利于高校人才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③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科研决策,才对农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学用结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7.(2024·湖北模拟)毛泽东同志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 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由此可见(  )
①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要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
②规律具有必然性与稳定性,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就能实现正确领导
③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根据事物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从量变向质变转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桂林模拟)遥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一些人据此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现如今,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曾经“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变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可见(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②真理和谬误随着实践的发展相互转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是有条件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葫芦岛模拟)据多家媒体报道,为了确定月球的形成时间,研究人员分析了宇航员在1969年至1972年间从月球表面带回的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苏州模拟)日升日落,不同时差,哺乳动物如何能感知一天的时刻变化?大脑如何计算时间?这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研究的难点。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双侧扫描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SCN区域近万颗神经元跨昼夜的钙成像,揭示出神经元群体在时间编码上的集体决策机制。材料表明(  )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依靠中介才能相互作用
B.显微镜成为新的实践主体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认识在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11.(2024·广州模拟)人造太阳是一种由人类控制的、模拟太阳而制造出来的核聚变模拟装置,它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202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材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
②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
③人造太阳的研究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④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南通模拟)大豆锈病是世界大豆最主要的病害,其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克隆大豆锈病基因是解决大豆锈病的有效途径。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  )
A.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B.事物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
13.(2024·黑龙江模拟)9月28日,在2023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指出,“在无人驾驶的背后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量就是人工智能”。一个智能驾驶系统,不管它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应用软件还是一个人形设备,它都应能实时分析行驶环境和路况并作出判断。可见,人工智能(  )
①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体现
③作为新型思维主体,能够作出相应的驾驶决策
④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开平三模)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 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班任务。2023 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 2024 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4·开平三模)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辽宁模拟)“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天宫”览胜,让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让浪漫遥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④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4·浙江模拟)2024年1月29日,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重大突破。脑机接口可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道,从而对大脑状态进行监测,实现“意念”控制。此技术具有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等功能。这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实践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强大的脑机接口是患者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4·成都模拟)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对它的起源地,学术界却有多种观点。我国研究团队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对其基因变异“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证实黍稷是单独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逐渐传入中亚和欧洲。这表明(  )
①对黍稷起源认识日益清晰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②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对黍稷起源认识的分歧
③黍稷起源问题随人类认识能力提高而具有了确定性
④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24·湖北模拟)关于漫画“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快乐与痛苦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心态的积极程度影响着实践的深度
③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往往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4·浙江模拟)近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了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成功帮助四肢截瘫患者 实现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控制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等活动,为患者生活自理带来希望。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根据需要改变事物的联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2024·湖北模拟)近年来,AI(人工智能)正通过深刻变革人类社会信息处理方式而影响各行各业。关于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空间;也有人认为AI不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艺术不应被AI入侵。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一争论的原因是(  )
①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人的认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工智能具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本质 ④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2024·湖北模拟)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2024·广州模拟)观察漫画《铅笔与人生》(作者:老纪),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没有人能一直正确”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没有人能一直正确”是因为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铅笔的另一头是橡皮”启示我们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④“长大后不允许用铅笔”是基于人生挫折因长大而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24·武昌模拟)下列选项与漫画《不同的风景》的哲学寓意最贴切的是(  )
①认识结果取决于主体拥有的客观条件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矛盾的基本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2024·江西模拟)国家医保局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2024年将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开展并扩大试点范围主要是基于(  )
①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个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共性经验的可靠性 ④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2024·河北模拟)近来,关于“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尤其是学生、备考生分享了自己使用制氧机或者便捷式氧气瓶的经历,有人表示吸氧后觉得“神清气爽”,但也有人表示效果不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在不断推翻自身中实现发展
③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④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2024·重庆市模拟)下列选项中观点与其蕴含的哲理不相符合的是(  )
A.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B.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
C.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28.(2024·涪陵模拟)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并且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精华
②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
③始终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
④不断自我革命,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2024·南充模拟)近日,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这表明(  )
①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是开辟量子引力研究新视野的条件
②量子引力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相关物理研究的反复性
③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工具促进对量子引力的认识不断深化
④关于量子引力的认识永远在逐步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作为自然科学塔顶的明珠,脑科学也因此成为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在高科技领域,脑科学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计算背后的知识基础;在生命健康领域,脑科学正不断破解着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大脑谜团。由此可见(  )
①人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来源
②脑科学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③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人类的发现而真实存在
④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是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联系的多样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但其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这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故②③正确。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必要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故①错误;
真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答案】B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反映了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故①④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不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反映了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故①③符合题意。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非推翻前人认识,故②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通过刺激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高级认知功能,也可以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能进一步开发人脑的潜能,开发人脑有利于更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②③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外界对人脑的刺激,故①不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5.【答案】D
【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材料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排除。
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
中国科学家研编的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正式发布,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干扰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科技小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表明扎根基层有利于高校人才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故②正确。
科技小院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又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这表明学用结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④正确。
实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故①错误;
正确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科学决策才对农业发展起积极作用,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感性是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7.【答案】A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解析】【分析】“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表明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要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根据事物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故①③符合题意。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有利于实现正确领导,故②错误;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阶段、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8.【答案】A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强调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也没有体现真理的条件性,②④错误;
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曾经“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变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强调实践取得了实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内容,主要在于理解材料内容,运用主旨内容对应选项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①不合题意;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这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符合题意;
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错误;
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要用排除法排除观点本身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依靠中介才能相互作用,A不合题意;
人是实践的主体,B错误;
这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研究的难点。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双侧扫描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SCN区域近万颗神经元跨昼夜的钙成像,揭示出神经元群体在时间编码上的集体决策机制。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C符合题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要用排除法排除观点本身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联系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人造太阳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现了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故②符合题意;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体现了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故④符合题意。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①错误;
人造太阳的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固有事物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2.【答案】D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A排除。
事物的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错误。
材料中“历经近30年努力,才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材料没有强调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C排除。
材料中“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D正确切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实践决定认识、联系的客观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选项、干扰选项,选出正确切题选项。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意识是人特有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工智没有意识,①错误;
“在无人驾驶的背后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量就是人工智能”,强调人工智 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体现 ,②正确;
人工智能不是新型思维主体,③错误;
材料内容中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它都应能实时分析行驶环境和路况并作出判断,说明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基础知识内容,明确人工智能的产生,运用基础知识排除本身说法错误选项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故①③正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故②错误;
人可以认识真理,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15.【答案】D
【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说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故③正确;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故④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①错误。
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故②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6.【答案】C
【知识点】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实践是让浪漫遐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①错误。
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②正确。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的是主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③错误。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重大突破,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材料未体现这一知识点,②错误;
此技术具有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等功能,表明实践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正确;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脑机接口,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实践的特征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8.【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对黍稷的起源地,一开始的时候,学术界却有多种观点,后来我国研究团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并通过对其基因变异“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证实了起源地在中国。这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说明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故①④符合题意。
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黍稷起源的认识,但不是决定作用,故②错误;
黍稷起源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它本身是客观问题,是确定的,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9.【答案】A
【知识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表明快乐与痛苦作为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①正确;
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表明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故③正确。
材料不涉及意识的举动创造性,也没有体现心态的积极程度影响着实践的深度,故②不符合题意;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答案】D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为患者生活自理带来希望。这说明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正确;
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成功帮助四肢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控制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等活动,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正确;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而不是根据需要,④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科学发现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1.【答案】B
【知识点】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设问是原因,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差异性是表现,①错误;
材料内容中关于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空间;也有人认为AI不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艺术不应被AI入侵。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工智能作为客观事物具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本质,②③正确;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属于辩证法范畴,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内容,理解材料内容,运用基础知识排除本身说法错误选项即可。
22.【答案】A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科学试验是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切题。
正确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是经过检验的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②错误。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量子科学实验是量子理论认识的基础,并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干扰题肢,选出正确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真理的条件性
【解析】【分析】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错误是难免的,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能回避错误,要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检验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具有客观标准,即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不能因为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而否认其检验标准的客观性,这也不是“没有人能一直正确”的原因,②不符合题意;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绝对的,人生挫折不会因长大而减少,表述不严谨,④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24.【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仅仅取决于客观条件,①错误;
漫画中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不同,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也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正确;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复性,主要在于理解漫画的内容,明确其主旨,运用主旨对应选项即可。
25.【答案】C
【知识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不断扩大试点,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而不是强调通过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事物,①错误;
试点是一种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扩大试点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
扩大试点,增加考查对象的个例,有利于从个性中获得更可靠的共性经验,③正确;
认识的真理性受实践次数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6.【答案】B
【知识点】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有人表示吸氧后觉得‘神清气爽’,但也有人表示效果不大”。这说明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①④正确。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故②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非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7.【答案】D
【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错误的选项。
A不合题意,“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强调抓主要矛盾,体现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B不合题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C不合题意,“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符合题意,“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强调办事情要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反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符合这种要求的选出来。由于考试中大多数题目要求选正确的选项,很多考生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容易选错,故宜多加小心。
28.【答案】A
【知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顺应时代与实践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①②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不断修正错误”,③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理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干扰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9.【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①③符合题意,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引力子激发,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这表明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是开辟量子引力研究新视野的条件,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工具促进对量子引力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量子引力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相关物理研究的反复性;
④错误,该选项认为人们逐步接近真理,不能获得真理,属于不可知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30.【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起源、本质及生理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高科技领域,脑科学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计算背后的知识基础;在生命健康领域,脑科学正不断破解着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大脑谜团。这说明脑科学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是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故②④正确;
人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不是物质来源,故①错误;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1 / 12025年高考政治快速提分训练 考点21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单选题
1.(2024·山东)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联系的多样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但其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这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故②③正确。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必要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故①错误;
真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2023·江苏)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反映了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故①④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不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2023·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反映了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故①③符合题意。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非推翻前人认识,故②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无限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4.(2024·邯郸模拟)“第三脑”是指人类大脑中的一个未被完全开发和利用的区域,它可以用于创造性思考、自我意识和情感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知识来实现“第三脑”。比如,通过刺激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高级认知功能,也可以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说明(  )
①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外界对人脑的刺激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能进一步开发人脑的潜能
③开发人脑有利于更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人脑与现代科技结合能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通过刺激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高级认知功能,也可以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能进一步开发人脑的潜能,开发人脑有利于更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②③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外界对人脑的刺激,故①不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5.(2024·浙江模拟)2024年4月21日,中国科学家研编的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正式发布。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材料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排除。
该图集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将为月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我国未来月球探测工程的着陆区选址、月球资源勘查和路径规划等提供服务。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
中国科学家研编的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正式发布,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干扰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2024·九龙模拟)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模式,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又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科技小院”模式表明(  )
①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②扎根基层有利于高校人才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③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科研决策,才对农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学用结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科技小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表明扎根基层有利于高校人才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故②正确。
科技小院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既让高校人才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又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这表明学用结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④正确。
实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故①错误;
正确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科学决策才对农业发展起积极作用,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感性是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7.(2024·湖北模拟)毛泽东同志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 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由此可见(  )
①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要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
②规律具有必然性与稳定性,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就能实现正确领导
③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根据事物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从量变向质变转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解析】【分析】“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表明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要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根据事物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故①③符合题意。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有利于实现正确领导,故②错误;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阶段、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8.(2024·桂林模拟)遥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一些人据此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现如今,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曾经“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变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可见(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②真理和谬误随着实践的发展相互转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是有条件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强调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也没有体现真理的条件性,②④错误;
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曾经“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变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强调实践取得了实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内容,主要在于理解材料内容,运用主旨内容对应选项即可。
9.(2024·葫芦岛模拟)据多家媒体报道,为了确定月球的形成时间,研究人员分析了宇航员在1969年至1972年间从月球表面带回的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①不合题意;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这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符合题意;
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错误;
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要用排除法排除观点本身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0.(2024·苏州模拟)日升日落,不同时差,哺乳动物如何能感知一天的时刻变化?大脑如何计算时间?这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研究的难点。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双侧扫描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SCN区域近万颗神经元跨昼夜的钙成像,揭示出神经元群体在时间编码上的集体决策机制。材料表明(  )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依靠中介才能相互作用
B.显微镜成为新的实践主体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认识在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依靠中介才能相互作用,A不合题意;
人是实践的主体,B错误;
这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研究的难点。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双侧扫描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SCN区域近万颗神经元跨昼夜的钙成像,揭示出神经元群体在时间编码上的集体决策机制。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C符合题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要用排除法排除观点本身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1.(2024·广州模拟)人造太阳是一种由人类控制的、模拟太阳而制造出来的核聚变模拟装置,它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202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材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
②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
③人造太阳的研究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④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联系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人造太阳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现了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故②符合题意;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体现了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故④符合题意。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①错误;
人造太阳的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固有事物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2.(2024·南通模拟)大豆锈病是世界大豆最主要的病害,其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克隆大豆锈病基因是解决大豆锈病的有效途径。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  )
A.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B.事物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
【答案】D
【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分析】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A排除。
事物的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错误。
材料中“历经近30年努力,才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材料没有强调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C排除。
材料中“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D正确切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实践决定认识、联系的客观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选项、干扰选项,选出正确切题选项。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3.(2024·黑龙江模拟)9月28日,在2023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指出,“在无人驾驶的背后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量就是人工智能”。一个智能驾驶系统,不管它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应用软件还是一个人形设备,它都应能实时分析行驶环境和路况并作出判断。可见,人工智能(  )
①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体现
③作为新型思维主体,能够作出相应的驾驶决策
④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意识是人特有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工智没有意识,①错误;
“在无人驾驶的背后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量就是人工智能”,强调人工智 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体现 ,②正确;
人工智能不是新型思维主体,③错误;
材料内容中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它都应能实时分析行驶环境和路况并作出判断,说明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基础知识内容,明确人工智能的产生,运用基础知识排除本身说法错误选项即可。
14.(2024·开平三模)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 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班任务。2023 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 2024 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无限性
【解析】【分析】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故①③正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故②错误;
人可以认识真理,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15.(2024·开平三模)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说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故③正确;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故④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①错误。
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故②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6.(2024·辽宁模拟)“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天宫”览胜,让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让浪漫遥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④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实践是让浪漫遐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①错误。
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②正确。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的是主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③错误。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7.(2024·浙江模拟)2024年1月29日,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重大突破。脑机接口可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道,从而对大脑状态进行监测,实现“意念”控制。此技术具有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等功能。这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实践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强大的脑机接口是患者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实践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重大突破,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材料未体现这一知识点,②错误;
此技术具有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等功能,表明实践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正确;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脑机接口,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实践的特征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8.(2024·成都模拟)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对它的起源地,学术界却有多种观点。我国研究团队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对其基因变异“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证实黍稷是单独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并通过我国西北地区逐渐传入中亚和欧洲。这表明(  )
①对黍稷起源认识日益清晰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②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对黍稷起源认识的分歧
③黍稷起源问题随人类认识能力提高而具有了确定性
④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分析】对黍稷的起源地,一开始的时候,学术界却有多种观点,后来我国研究团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构建了首个黍稷泛基因组和全面的高质量基因组变异图谱,并通过对其基因变异“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研究,证实了起源地在中国。这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说明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故①④符合题意。
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黍稷起源的认识,但不是决定作用,故②错误;
黍稷起源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它本身是客观问题,是确定的,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9.(2024·湖北模拟)关于漫画“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快乐与痛苦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心态的积极程度影响着实践的深度
③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往往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表明快乐与痛苦作为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①正确;
新年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随便你选一个”,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表明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故③正确。
材料不涉及意识的举动创造性,也没有体现心态的积极程度影响着实践的深度,故②不符合题意;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2024·浙江模拟)近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了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成功帮助四肢截瘫患者 实现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控制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等活动,为患者生活自理带来希望。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根据需要改变事物的联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为患者生活自理带来希望。这说明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正确;
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成功帮助四肢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控制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等活动,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正确;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而不是根据需要,④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科学发现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1.(2024·湖北模拟)近年来,AI(人工智能)正通过深刻变革人类社会信息处理方式而影响各行各业。关于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空间;也有人认为AI不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艺术不应被AI入侵。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一争论的原因是(  )
①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人的认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工智能具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本质 ④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设问是原因,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差异性是表现,①错误;
材料内容中关于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人认为AI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应进一步开拓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空间;也有人认为AI不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艺术不应被AI入侵。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工智能作为客观事物具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本质,②③正确;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属于辩证法范畴,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内容,理解材料内容,运用基础知识排除本身说法错误选项即可。
22.(2024·湖北模拟)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科学试验是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切题。
正确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是经过检验的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②错误。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量子科学实验是量子理论认识的基础,并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错误题肢、干扰题肢,选出正确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3.(2024·广州模拟)观察漫画《铅笔与人生》(作者:老纪),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没有人能一直正确”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没有人能一直正确”是因为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铅笔的另一头是橡皮”启示我们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④“长大后不允许用铅笔”是基于人生挫折因长大而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真理的条件性
【解析】【分析】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错误是难免的,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能回避错误,要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检验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具有客观标准,即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不能因为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而否认其检验标准的客观性,这也不是“没有人能一直正确”的原因,②不符合题意;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绝对的,人生挫折不会因长大而减少,表述不严谨,④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24.(2024·武昌模拟)下列选项与漫画《不同的风景》的哲学寓意最贴切的是(  )
①认识结果取决于主体拥有的客观条件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矛盾的基本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仅仅取决于客观条件,①错误;
漫画中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不同,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也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正确;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复性,主要在于理解漫画的内容,明确其主旨,运用主旨对应选项即可。
25.(2024·江西模拟)国家医保局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2024年将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开展并扩大试点范围主要是基于(  )
①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个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共性经验的可靠性 ④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不断扩大试点,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而不是强调通过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事物,①错误;
试点是一种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扩大试点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
扩大试点,增加考查对象的个例,有利于从个性中获得更可靠的共性经验,③正确;
认识的真理性受实践次数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6.(2024·河北模拟)近来,关于“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尤其是学生、备考生分享了自己使用制氧机或者便捷式氧气瓶的经历,有人表示吸氧后觉得“神清气爽”,但也有人表示效果不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在不断推翻自身中实现发展
③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④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有人表示吸氧后觉得‘神清气爽’,但也有人表示效果不大”。这说明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①④正确。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故②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非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7.(2024·重庆市模拟)下列选项中观点与其蕴含的哲理不相符合的是(  )
A.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B.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
C.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答案】D
【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错误的选项。
A不合题意,“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强调抓主要矛盾,体现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B不合题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C不合题意,“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符合题意,“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强调办事情要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反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符合这种要求的选出来。由于考试中大多数题目要求选正确的选项,很多考生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容易选错,故宜多加小心。
28.(2024·涪陵模拟)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并且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精华
②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
③始终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
④不断自我革命,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顺应时代与实践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①②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不断修正错误”,③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理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利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排除干扰题肢,选出切题题肢。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9.(2024·南充模拟)近日,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这表明(  )
①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是开辟量子引力研究新视野的条件
②量子引力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相关物理研究的反复性
③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工具促进对量子引力的认识不断深化
④关于量子引力的认识永远在逐步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
【解析】【分析】①③符合题意,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引力子激发,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这表明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是开辟量子引力研究新视野的条件,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工具促进对量子引力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量子引力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相关物理研究的反复性;
④错误,该选项认为人们逐步接近真理,不能获得真理,属于不可知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30.作为自然科学塔顶的明珠,脑科学也因此成为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在高科技领域,脑科学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计算背后的知识基础;在生命健康领域,脑科学正不断破解着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大脑谜团。由此可见(  )
①人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来源
②脑科学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③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人类的发现而真实存在
④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是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意识的起源、本质及生理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分析】高科技领域,脑科学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计算背后的知识基础;在生命健康领域,脑科学正不断破解着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大脑谜团。这说明脑科学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是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故②④正确;
人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不是物质来源,故①错误;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