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水循环》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水循环》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上
第二单元《水循环》测试卷
(含答案)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时,离地面较近的是 ,在高空的是 。
2.我们制造“霜”时,向冰块上撒 ,可以让温度更低。
3.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
4.地球上的水在 、 及 之间不断循环。
5.大自然中的云、雾、露、雪、霜都是 的化身。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7分)
1.山上的云和雾难以区分。( )
2.人工降雨就是让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加快增大,加速下降。( )
3.冬季,水结冰了,水在自然界就不能再循环了。( )
4.降雪可以保护庄稼免受冻,雪融化后还能给土壤提供水分,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
5.冬季清晨,气温在0℃以下时,在草叶上会看到露。
( )
在有积雪的地方撒些煤渣,是为了让雪融化得更快。
( )
在模拟雾的形成实验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做“人造雾”实验时,不往烧杯中加热水的原因是
( )。
A.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B.烧杯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C.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2.霜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 )。
A.温度下降到0℃
B.温度下降到0℃以下
C.温度逐渐下降但仍高于(
3.冰雹的形成原因与( )最相似。
A.云 B.雾 C.雨
4.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雨来自( )。
A.云 B.雾 C.雪
5.海洋中的水进入大气层所经历的环节是( )。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6.下列水的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
7.( )的力量是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动力。
A.风能 B.太阳能 C.地热能
8.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雾霾”天气属于
( )。
A.水污染 B.白色污染 C.大气污染
9.空气中的水蒸气 会结成许多 ,它们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 )
A.遇热 小水滴 B.遇热 小冰晶 C.遇冷 小水滴
10.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C.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
四、连线题。(共6分)
将水的形态与相应变化过程用线连起来。
霜 从高空落下但未融化的小冰晶
雪 水蒸气遇冷在地表形成的小冰晶
露 水在0℃以下凝固而成
云 水蒸气遇冷在地表形成的小水滴
雾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冰 水蒸气在低空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
五、实验探究题。(共11分)
1.露和霜的形成实验。(5分)
(1)如图,往桶里加冰块,过一会儿发现桶的外壁出现 ,向桶里加冰的作用是 。
(2)如果继续向冰块上撒盐,过一会儿发现桶的外壁出现 ,撒盐是为了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 的形成需要的温度更低。
2.夏天经常会下雨,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6分)
(1)实验名称:“雨是怎样形成的”模拟实验。
(2)实验器材:三脚架、石棉网、培养皿、 、 等。
(3)实验过程: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②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观察发现培养皿底部 (填“有大量”或“几乎没有”)水珠。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发现培养皿底部 (填“有大量”或“几乎没有”)水珠。
(4)实验结论: 。(2分)
六、简答题。(共8分)
1.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有暖气的室内,为什么眼镜片上很快就会蒙上一层雾 (4分)
2.冬天早晨,萌小牛在野外发现枯草上有一层霜,你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吗 (4分)
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1.雾 云 2.盐 3.假设 4.陆地 海洋 大气 5.水
二、1.√ 2.√ 3.× 4.√ 5.× 6.√ 7.×
三、1. A 2. B 3. C 4. A 5. B 6. B 7. B 8. C 9. C 10. B
四、
五、1.(1)小水滴 降低桶的温度
小冰晶 获得更低的温度 霜
2.(2)烧杯 酒精灯 (3)②几乎没有③有大量
(4)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小水滴落下会形成雨
六、1.冬天室外温度低,眼镜的镜片温度较低,室内温度高,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会凝结成小水滴。
2.冬天气温较低,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