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地球的演化【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4地球的演化【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地球的演化【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学科素养要求
人地协调观: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区域认知:依据地质年代表,分析地球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球面貌、地壳运动、古生物情况。
综合思维: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表,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或示意图,能够依据地层和化石确定地层所形成的年代,并推测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点。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地球的演化
新高考 2024 全国甲卷11题、广西卷第8题、安徽卷第8题
2023 福建卷第19题、湖南卷第20题、天津卷第7题
2022 北京卷第5题、天津卷第3、4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地球的演化史等知识虽然属于主干知识,但因为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思维量的试题,所以考查频率较低。
题型基本是选择题,数量是一个或两个,分值 3~8 分,综合题中没有出现该板块的题目。虽然都是比较正常的题目,但是鉴于该板块的知识难度大,再跟具体情境结合,往往难度更大。
必备知识方面:地球的演化史属于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看,要求较低,因此新教材使用地区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以大时间尺度的地理环境演变(如古海岸线、单海的演变、玄武岩台地的演变等)为背景的地理过程类考查值得注意。
知识点一:地层和化石
1. 地层
(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研究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3)分布规律: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 。
2. 化石
(1)概念:生物在地层中留下了遗体或遗迹。
(2)分布规律:A.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研究意义:
①根据地层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只存在于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地层
②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有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指示清澈温暖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 滨海环境;
含煤层的地层指示湿热的森林环境。
(4)化石的形成条件
例题:
(2022高一下·广东·学业考试)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海拔为5044m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珊瑚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珊瑚化石的地质年代属于( )
A.远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地层中珊瑚化石的出现指示当时的古环境是( )
A.河流 B.湖泊 C.海洋 D.沼泽
【答案】1.B 2.C
【解析】1.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化石存在于石炭纪地层中,所以属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珊瑚适合生长在温暖的海水中,最适宜的温度是25℃到30℃,而河流、湖泊、沼泽是陆地环境,不是海洋环境,所以推断珊瑚化石的出现指示当时的古环境是海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地质年代表
概念: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叫作地质年代表。
例题:
(20-21高二上·全国·开学考试)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答案】1.B 2.A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
知识点三:地球演化历程
宙(代) 纪 大气环境 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植物界 动物界 矿产
冥古宙 无 无 陨石撞击 火山活动 无生命迹象 无
太古宙(太古代) (开始有明确的地层记录) 出现氧气 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出现原始陆壳 火山活动 岩浆活动 出现海洋原始藻类和细菌(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 无
元古宙(元古代) (出现原始生物的时代) 出现臭氧层 出现原始大陆。 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剧烈 海生藻类繁盛 (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 铁矿
古 生 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无 无 无 水生藻菌类植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三叶虫、笔石、珊瑚) 无
泥盆纪 无 海生有脊椎动物 鱼类
石炭纪 二叠纪 无 出现联合古陆(泛大陆) 无 蕨类 植物 两栖类动物 爬行动物 煤
中 生 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无 我国大陆 轮廓形成 环太平洋 运动 裸子 植物 爬行动物 (恐龙) 鸟类(始祖鸟) 煤 石油
新 生 代 古近纪 新近纪 无 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 喜马拉雅 运动 被子 植物 哺乳动物 石油
第四纪 气温变化明显,出现冰期与间冰期 无 灵长类动物 (古代猿类进化为人类) 无
例题:
(23-24高一上·天津东丽·阶段练习)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早古生代 C.中生代中期 D.新生代中期
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答案】1.B 2.A 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鱼类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时期,属于早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所以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地球上动植物的演化顺序
动物演化: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植物演化:海生藻类→陆生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基础】
(23-24高一上·山东·阶段练习)地质学家在我国河北省距今两亿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化石(左图)。右图示意地球演化简史,①-④代表四个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华美金凤鸟生长的地质年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类别分别为( )
A.裸子植物,爬行动物 B.被子植物,哺乳动物
C.蕨类植物,两栖动物 D.裸子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大气中已存在相当多游离氧的地质年代为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B
【解析】1.从图中看,①为地球发展的初期其阶段,属于冥古宙;②为元古宙,③为中生代,④为新生代。由材料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化石出现在距今两亿年左右的地层中,可知华美金凤鸟生长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的时期,A正确;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蕨类植物、两栖动物繁盛于晚古生代,C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早古生代,D错误。故选A。
2.从图中看,①为地球发展的初期其阶段,属于冥古宙;②为元古宙,③为中生代,④为新生代。元古宙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大气中已存在相当多游离氧,对应图中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年代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两栖动物
代 甲 乙
3.关于图中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4.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被子植物繁盛 D.爬行动物繁盛
【答案】3.B 4.A
【解析】3.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蕨类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由上一题可知,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A正确;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于新生代繁盛;爬行动物繁盛时期为中生代,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一·全国·课堂例题)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素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鲎(hòu)(图1),其早在距今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6.甲地质时期主要的生物特点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鱼形动物崛起 C.哺乳动物繁盛 D.裸子植物盛行
【答案】5.B 6.D
【解析】5.中华鲎在距今5亿年前就存在,由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应属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甲地质时期主要为中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经历了快速物种分化并达到鼎盛时期,D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错误;鱼形动物崛起于古生代,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C错误,故选D。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期末)2024年4月,湖北省地质研究院团队在湖北省西北部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丰富典型的3.5亿年前的珊瑚化石(图),赋存区面积广大,逾300平方千米,为秦岭山脉的海陆变迁提供了证据。珊瑚是海生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珊瑚生长的时期最可能是( )
A.寒武纪 B.泥盆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珊瑚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秦岭曾是( )
A.温暖海洋 B.茂密森林 C.干旱沙漠 D.深水湖泊
【答案】7.B 8.A
【解析】7.3.5亿年前为泥盆纪所在时期,B正确;不属于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ACD错误。故选B。
8.珊瑚生活在温暖的海洋当中,在秦岭发现珊瑚化石,说明秦岭曾经是温暖的海洋,A正确;不是茂密的森林、干旱沙漠、深水湖泊环境,BCD错误。故选A。
(23-24高一下·广东佛山·期末)琥珀是一种生物化石,由树脂滴落包裹小生物埋藏地下形成。2024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一枚距今约1亿年(处于中生代)的缅甸克钦琥珀中发现全球首个绦虫化石,该绦虫主要寄生在鲨鱼和篮鱼的胃肠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9.这枚缅甸克钦琥珀形成时期( )
A.没有宽广的大陆 B.出现了两栖类动物
C.被子植物大发展 D.爬行动物高度繁盛
10.科学家根据这枚缅甸克钦琥珀可推断( )
①地球内部构造 ②绦虫早期演化 ③地表人类活动 ④古地理环境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9.D 10.C
【解析】9.由题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高度繁盛,D 选项正确。中生代有宽广的大陆,A选项错误;两栖类动物在更早时期就已出现,B 选项错误;被子植物大发展是在新生代,C 选项错误。故该题选 D。
从这枚缅甸克钦琥珀中发现了绦虫,可推断绦虫早期演化,同时琥珀的形成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相关,能反映古地理环境特点,②④正确;地球内部构造无法从琥珀中推断得出,地表人类活动在距今约 1 亿年时尚未出现,①③错误。故该题选 C。
【提升】
(24-25高三上·海南海口·阶段练习)百岁兰,繁盛于中生代的沙漠地区,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百岁兰出现的地层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茎较短
C.动物活动多,叶子多气孔 D.常年气温低,叶片厚
【答案】11.A 12.A
【解析】1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中生代植物,应位于中生代地层中。读图可知,①地层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地层,可能有百岁兰出现,A正确;②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说明地质时期植被茂密,而百岁兰生长于荒漠地区,植被稀少,难以形成煤层,B错误;③为含鱼类化石,与为水生动物,百岁兰为陆生植物,不会出现在含鱼类化石的地层中,C错误;④含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D错误。故选A。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因此茎短主要与水分条件差有关,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与动物活动多无关,C错误;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常年气温低,D错误。故选A。
(24-25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 )
A.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明显递增 B.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 D.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无关
14.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测该地层可能抬升于( )
A.古生代后期 B.寒武纪时期
C.元古宙时期 D.太古宙时期
【答案】13.C 14.A
【解析】13.读图可知,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总体增加,但在白垩纪后期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A错误;二叠纪处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白垩纪后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C正确;读图可知,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14.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A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二上·山西·开学考试)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繁盛时期的裸子植物、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等化石埋藏于不同地层中,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发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鱼龙的化石,该化石可以追溯到约两亿年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目前研究发现的喜马拉雅山最老的地层可追溯到( )
A.太古宙晚期 B.元古宙晚期 C.古生代早期 D.中生代早期
16.上述地质时期鱼龙化石发现地( )
A.海洋广阔,海水较浅 B.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
C.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D.气候冷湿,冬季漫长严寒
【答案】15.D 16.A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的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大型哺乳类动物生活在新生代,中生代早于新生代。由材料“……发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鱼龙的化石,该化石可以追溯到约两亿年前”可知,日目前研究发现的喜马拉雅山最老的地层可追溯到中生代早期。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6.爬行动物鱼龙化石证明该地曾经是食物丰富的较浅海洋环境,A正确。海洋广布,森林不会广泛发育,B错误;该地为海洋,不是平原地形,C错误;当地当时动植物多,因此气候应相对温暖,D错误。故选A。
(24-25高三上·山东菏泽·开学考试)2022年6月26日,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距今3万多年新生代的小猛犸象木乃伊(图a)。这是北美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几近完好无损的猛犸象木乃伊,令所有专家都激动不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猛犸象繁盛时期( )
A.裸子植物繁盛 B.海洋蓝藻开始出现 C.被子植物繁盛 D.陆地低等植物出现
18.在发现猛犸象木乃伊的地层中,科考人员还可能发现( )
A.三叶虫化石 B.可开采的铁矿 C.恐龙化石 D.哺乳动物化石
【答案】17.C 18.D
【解析】1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新生代,此时期被子植物繁盛,C正确;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海洋蓝藻出现于古生代的寒武纪,B错误;陆地低等植物出现于早古生代,D错误。故选C。
18.结合所学知识,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根据上题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新生代,因此,哺乳动物化石较多,D正确;三叶虫化石在古生代地层中,恐龙化石主要存在于中生代地层中,AC错误;前寒武纪是金属矿的重要成矿期,可开采的铁矿可能位于前寒武纪地层中,B错误。故选D。
(23-24高一上·山东·阶段练习)中华震旦角石多产于我国三峡地区,是距今约4.5亿年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又称“标志化石”,泛指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多用作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中华震旦角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0.中华震旦角石等“标准化石”所具有的特征应为( )
A.形成化石的生物存在地质时代长 B.与其它化石特征相近不易识别
C.个体数量多且地理分布广 D.形成化石后难以长时期保存
【答案】19.B 20.C
【解析】19.注意材料信息“是距今约4.5亿年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该时间段应位于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大约5.41亿年前的这段时间,A错误;中生代时期大致介于距今约2.52亿年~距今约6600万年,C错误;新生代是距今约6600万年以来的时期,D错误。故选B。
依据材料信息,标准化石是“泛指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存在地质时代长短不是其成为“标准化石”所具有的特征,A错误;与其它化石特征有明显得区别,易区分,B错误;标准化石是具有时代分布短,个体数量多,而且地理分布广,数量和地域分布占绝对优势,C正确;形成化石后可以长时期保存,D错误。故选C。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1.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
A.古生代砂页岩 B.古生代石灰岩 C.中生代砂砾岩 D.新生代沉积物
【答案】21.C 22.D
【解析】21.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其形成主要与石灰岩有关。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作用,逐渐形成溶洞。在图中,③处为古生代石灰岩,石灰岩分布广泛且岩层较厚,具备形成大型溶洞的物质基础。①处为中生代砂砾岩,砂砾岩的可溶性很低,难以形成溶洞;④处为古生代砂页岩,砂页岩的可溶性较差,不利于溶洞的形成;②处虽然也有石灰岩,但②位于石灰岩岩层的上部位置,发育大型溶洞可能性不大。所以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③。综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2.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骨骼化石通常保存在沉积物中,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了这些骨骼化石,所以它们来自新生代沉积物。古生代砂页岩、古生代石灰岩、中生代砂砾岩形成的时代远早于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的时代,不可能保存它们的骨骼化石。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 )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 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24.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答案】23.C 24.A
【解析】23.由图可知,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C正确;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故断层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D错误。故选C。
24.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故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故选A。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5.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 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 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26.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 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25.A 26.B
【解析】25.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27.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7.C 28.B
【解析】27.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28.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2023·天津·高考真题)图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该区域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 )
A.奥陶纪后,泥盆纪前 B.志留纪后,石炭纪前
C.泥盆纪后二叠纪前 D.二叠纪后,白垩纪前
30.依据图中信息判断,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答案】29.D 30.A
【解析】29.由图可知,图中花岗岩的岩浆没有穿过最年轻的K白垩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在白垩纪之前;穿过了二叠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二叠纪之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由图中等高线可知AB剖面处经过一个山峰,从断层看,AB剖面线经过的地层岩龄为中间新两翼老,由此可知剖面线AB处的地层为向斜,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地球的演化【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学科素养要求
人地协调观: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区域认知:依据地质年代表,分析地球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球面貌、地壳运动、古生物情况。
综合思维: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表,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或示意图,能够依据地层和化石确定地层所形成的年代,并推测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点。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地球的演化
新高考 2024 全国甲卷11题、广西卷第8题、安徽卷第8题
2023 福建卷第19题、湖南卷第20题、天津卷第7题
2022 北京卷第5题、天津卷第3、4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地球的演化史等知识虽然属于主干知识,但因为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思维量的试题,所以考查频率较低。
题型基本是选择题,数量是一个或两个,分值 3~8 分,综合题中没有出现该板块的题目。虽然都是比较正常的题目,但是鉴于该板块的知识难度大,再跟具体情境结合,往往难度更大。
必备知识方面:地球的演化史属于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看,要求较低,因此新教材使用地区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以大时间尺度的地理环境演变(如古海岸线、单海的演变、玄武岩台地的演变等)为背景的地理过程类考查值得注意。
知识点一:地层和化石
1. 地层
(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研究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3)分布规律: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 。
2. 化石
(1)概念:生物在地层中留下了遗体或遗迹。
(2)分布规律:A.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研究意义:
①根据地层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只存在于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地层
②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有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指示清澈温暖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 滨海环境;
含煤层的地层指示湿热的森林环境。
(4)化石的形成条件
例题:
(2022高一下·广东·学业考试)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海拔为5044m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珊瑚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珊瑚化石的地质年代属于( )
A.远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地层中珊瑚化石的出现指示当时的古环境是( )
A.河流 B.湖泊 C.海洋 D.沼泽
【答案】1.B 2.C
【解析】1.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化石存在于石炭纪地层中,所以属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珊瑚适合生长在温暖的海水中,最适宜的温度是25℃到30℃,而河流、湖泊、沼泽是陆地环境,不是海洋环境,所以推断珊瑚化石的出现指示当时的古环境是海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地质年代表
概念: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叫作地质年代表。
例题:
(20-21高二上·全国·开学考试)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答案】1.B 2.A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
知识点三:地球演化历程
宙(代) 纪 大气环境 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植物界 动物界 矿产
冥古宙 无 无 陨石撞击 火山活动 无生命迹象 无
太古宙(太古代) (开始有明确的地层记录) 出现氧气 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出现原始陆壳 火山活动 岩浆活动 出现海洋原始藻类和细菌(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 无
元古宙(元古代) (出现原始生物的时代) 出现臭氧层 出现原始大陆。 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剧烈 海生藻类繁盛 (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 铁矿
古 生 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无 无 无 水生藻菌类植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三叶虫、笔石、珊瑚) 无
泥盆纪 无 海生有脊椎动物 鱼类
石炭纪 二叠纪 无 出现联合古陆(泛大陆) 无 蕨类 植物 两栖类动物 爬行动物 煤
中 生 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无 我国大陆 轮廓形成 环太平洋 运动 裸子 植物 爬行动物 (恐龙) 鸟类(始祖鸟) 煤 石油
新 生 代 古近纪 新近纪 无 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 喜马拉雅 运动 被子 植物 哺乳动物 石油
第四纪 气温变化明显,出现冰期与间冰期 无 灵长类动物 (古代猿类进化为人类) 无
例题:
(23-24高一上·天津东丽·阶段练习)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早古生代 C.中生代中期 D.新生代中期
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答案】1.B 2.A 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鱼类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时期,属于早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所以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地球上动植物的演化顺序
动物演化: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植物演化:海生藻类→陆生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基础】
(23-24高一上·山东·阶段练习)地质学家在我国河北省距今两亿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化石(左图)。右图示意地球演化简史,①-④代表四个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华美金凤鸟生长的地质年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类别分别为( )
A.裸子植物,爬行动物 B.被子植物,哺乳动物
C.蕨类植物,两栖动物 D.裸子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大气中已存在相当多游离氧的地质年代为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年代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两栖动物
代 甲 乙
3.关于图中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4.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被子植物繁盛 D.爬行动物繁盛
(24-25高一·全国·课堂例题)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素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鲎(hòu)(图1),其早在距今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6.甲地质时期主要的生物特点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鱼形动物崛起 C.哺乳动物繁盛 D.裸子植物盛行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期末)2024年4月,湖北省地质研究院团队在湖北省西北部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丰富典型的3.5亿年前的珊瑚化石(图),赋存区面积广大,逾300平方千米,为秦岭山脉的海陆变迁提供了证据。珊瑚是海生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珊瑚生长的时期最可能是( )
A.寒武纪 B.泥盆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珊瑚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秦岭曾是( )
A.温暖海洋 B.茂密森林 C.干旱沙漠 D.深水湖泊
(23-24高一下·广东佛山·期末)琥珀是一种生物化石,由树脂滴落包裹小生物埋藏地下形成。2024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一枚距今约1亿年(处于中生代)的缅甸克钦琥珀中发现全球首个绦虫化石,该绦虫主要寄生在鲨鱼和篮鱼的胃肠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9.这枚缅甸克钦琥珀形成时期( )
A.没有宽广的大陆 B.出现了两栖类动物
C.被子植物大发展 D.爬行动物高度繁盛
10.科学家根据这枚缅甸克钦琥珀可推断( )
①地球内部构造 ②绦虫早期演化 ③地表人类活动 ④古地理环境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提升】
(24-25高三上·海南海口·阶段练习)百岁兰,繁盛于中生代的沙漠地区,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百岁兰出现的地层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茎较短
C.动物活动多,叶子多气孔 D.常年气温低,叶片厚
(24-25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 )
A.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明显递增 B.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 D.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无关
14.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测该地层可能抬升于( )
A.古生代后期 B.寒武纪时期
C.元古宙时期 D.太古宙时期
(24-25高二上·山西·开学考试)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繁盛时期的裸子植物、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等化石埋藏于不同地层中,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发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鱼龙的化石,该化石可以追溯到约两亿年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目前研究发现的喜马拉雅山最老的地层可追溯到( )
A.太古宙晚期 B.元古宙晚期 C.古生代早期 D.中生代早期
16.上述地质时期鱼龙化石发现地( )
A.海洋广阔,海水较浅 B.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
C.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D.气候冷湿,冬季漫长严寒
(24-25高三上·山东菏泽·开学考试)2022年6月26日,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距今3万多年新生代的小猛犸象木乃伊(图a)。这是北美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几近完好无损的猛犸象木乃伊,令所有专家都激动不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猛犸象繁盛时期( )
A.裸子植物繁盛 B.海洋蓝藻开始出现 C.被子植物繁盛 D.陆地低等植物出现
18.在发现猛犸象木乃伊的地层中,科考人员还可能发现( )
A.三叶虫化石 B.可开采的铁矿 C.恐龙化石 D.哺乳动物化石
(23-24高一上·山东·阶段练习)中华震旦角石多产于我国三峡地区,是距今约4.5亿年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又称“标志化石”,泛指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多用作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中华震旦角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0.中华震旦角石等“标准化石”所具有的特征应为( )
A.形成化石的生物存在地质时代长 B.与其它化石特征相近不易识别
C.个体数量多且地理分布广 D.形成化石后难以长时期保存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1.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
A.古生代砂页岩 B.古生代石灰岩 C.中生代砂砾岩 D.新生代沉积物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 )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 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24.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5.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 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 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26.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 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27.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天津·高考真题)图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该区域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 )
A.奥陶纪后,泥盆纪前 B.志留纪后,石炭纪前
C.泥盆纪后二叠纪前 D.二叠纪后,白垩纪前
30.依据图中信息判断,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