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探索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探索

资源简介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探索
佳题点拔
【例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A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有为上书呈请变法的认识能力
【方法指导】根据材料中“诏定国是”“除旧布新”可知,这是康有为上述的内容,故选A项。
【参考答案】A
【例2】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是指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理解分析能力。
【方法技巧】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引起的“巨变”主要是指.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 、C项错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项不是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D
【例3】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B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指点迷津】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阶段特征以及各阶层主张的判断分析能力。
【方法指导】“学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学制度”指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思想”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B项。
【参考答案】 B
触摸中考
1.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堪称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这是的“他”是指( )
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2.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
A.创办新式学堂 B.兴办近代企业 C.建立现代海军 D.传播西方思想
3.武汉人说:“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很大,武汉人应该记住他。”张之洞留给武汉人的遗产应是( )
A.汉阳铁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京张铁路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 ④培养人才 ⑤改革行政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6.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
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9. 服装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位礼服,并赋予了新的含义:门襟五粒纽扣表示┅┅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 )
A.民主 B.民治 C.民生 D.民享
10.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右边材料出自( )
A.孙中山
B.黄兴
C.严复
D.康有为
11.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下图中首先脱离清政府独立的是( )
A. a省 B.b省 C.c省 D.d省
1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历史往往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题是( )
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独立、自主 D.和平、发展
14.下列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民主思想 B. 维新思想
C. 三民主义 D. 师夷长技
15.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一国两制”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16.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7.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材料三: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18.2015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4周年纪念日,海内外各地届时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
【追思革命足迹】
材料一 读图:
图一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图二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缅怀英烈功绩】
材料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弘扬革命传统】
材料三:
结合情景阅读,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1)对于辛亥革命周年庆典,许多城市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材料一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的选择理由。
(2)材料二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材料三中孙中山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的依据是什么?
(4)今天海峡两岸举办辛亥革命周年纪念庆典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材料一: 所谓洋务运动,是清廷在同治年间兴起的“求强”、“求富”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李鸿章就是洋务派的首领。……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李鸿章提出变“成法”、立“奇业”昀主张,即是在不变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略事变革,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内部统治,对付新的“变局”和“强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项主要任务便是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此,在“一五计划”当中,国家将株洲等15个城市列为重点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并集中主要力量实施外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156个重点项目中,株洲占有4个,即扩建331厂,新建硬质合金厂、发电厂、洗煤厂……新中国的宏伟工业蓝图由此展开,工业株洲的华丽篇章开始书写。
——《株洲日报》
材料三: “看工业,到株洲”,株洲人曾经骄傲了半个世纪。“看污染,到株洲”,株洲人为此尴尬了几十年。继“一五时期”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工业城市之后,2007年底,株洲再次被时代赋予使命、被国家寄予厚望,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一极。株洲人推进“两型”建设,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从“机声隆隆”的工业基地,向“鸟语花香”的“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转变。
——《一部民族工业的崛起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创办了哪些著名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举一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和失败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的重点。
(3)株洲工业发展是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也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尤其是康有为,他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学习的东西不是政府所需要的了,于是发誓要“吃”了康。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
自1861年以来的三十七年,皇太后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物。她经验丰富且地位牢固,一小撮缺乏经验的改革派人士动摇不了她。她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她在天津的党羽荣禄掌管北洋军队,荣禄一直是皇后的近身侍卫。不直接掌握任何军队的皇帝和理想化的改革者只能求助于袁世凯,但后者过于精明和见风使舵,他知道皇帝和太后之间争斗的最终结果。袁选择了胜利的一方,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自认是儒家道德传统守护者的保守派攻击改革派在提倡民权和个人平等时混淆了人际关系中基本的“三从(四德)”。即使温和的改革派和那些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的解说。
——摘编自(美)徐中约《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1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1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探索
1.C 【解析】从题目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地位与企业名称得知到,他为张之洞,故选C2.B 【解析】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所以兴办近代企业,这样使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选B项。
项。
3.A 【解析】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立,而江南制造总局与轮船招商局都是李鸿章创办,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修建,故选A项。
4.C 【解析】排除⑤,因为它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故选C项。
5.B 【解析】“严厉禁烟,抵御外侮”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故选B项。
6.A 【解析】公车上书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选A项。
7.A 【解析】 《万国公报》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的宣传维新思想刊物;《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发起阵地;《每周评论》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故选A项。
8.B 【解析】 A项错误,因为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它们之间没有因果联系;C项错误,因为戊戌变法后来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D项错误,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改变旧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故选B项。
9.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孙中山首创的中山装赋予三民主义内容,根据同盟会革命纲领可知,“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
10.A 【解析】又材料知这是辛亥革命的目标,可判断为孙中山提出的,故选A项。
11.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提炼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率先宣布脱离清王朝,因此据图可知是湖北省,即图中a省。
12.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D项。
13.B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根据题意选B项。
14.A 【解析】 题中刊物分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宣传刊物,都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故选A项。
15.C 【解析】 “一国两制”是新时期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方针,所以A项错误;B项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所以B项应排除;“求同存异”是我国和平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选C项。
16.D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选D项。
17.(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2)强调从政治制度方面去变革(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3)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18.(1)可选择武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可选择南京: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
(2)政治上: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促进了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依据: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4)现实意义:(开放性答题)纪念革命先烈、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开创海峡两岸合作新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等等。
19.(1)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2)发展重工业;(3)创业——发展——污染——治理——新型发展之路。(或发展——治理——再发展)
20.评分标准
一等: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注意:小论文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维新派缺乏经验,不懂政治;对西方的认识不深;变法措施过如激进,急于求成;慈禧的权势太大;保守派的反对;袁世凯的出卖活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等。(有其它分析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